文天祥與嶽飛是一個時代的嗎(為何2003年以後嶽飛)
2023-11-02 03:03:20 3
中華民族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在一系列巨大的變遷當中,也湧現了各種各樣的英雄人物,因為自身的精神、氣節而被後人深深銘記。
在從小閱讀的各類書刊中,有些人的名字大家都已經是耳熟能詳,而要說起民族英雄,則大抵便是鄭成功、嶽飛、戚繼光、文天祥....
這些人在抗擊外辱的戰場上表現出了極強的大無畏精神,他們的事跡也被反覆吟唱,訴說著中華民族的不屈意志。
但在2003年,嶽飛和文天祥這兩位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英雄竟然被從這一隊列中「開除」了,從此在教科書中,他們不再享有這一稱號。
這是為何呢?這兩位一文一武、光照千古的大英雄何以就這樣被摘了名號?
嶽飛,中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將領,位列「中興四將」之首,一生大小百餘戰,為大宋收復失地無數。
他出生於河南湯陰,自小勤習武藝,年紀輕輕便加入了軍隊,不久後,北方崛起的金國一舉滅掉了和宋朝徵戰多年的遼國,成為了新的大敵。
在金軍南下的過程中,大宋軍隊節節敗退,幾乎呈兵敗如山倒之勢,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還被迫割地賠款求和。
結果後來宋欽宗又反悔,號召各路兵馬勤王,這個時候,嶽飛眼看著河山淪陷,悲憤無比,非常想要投身軍隊上陣殺敵,但此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家中老母年邁,讓他十分掛礙。
但嶽飛的母親姚氏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她極力鼓勵嶽飛參軍報國,也由此產生了經典的一幕:她在嶽飛的後背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實際上是「盡忠報國」),以讓兒子記住自己的使命。
嶽飛投身軍隊以後雖然職位低微,但每逢作戰必奮勇殺敵,其過人的勇敢和智慧很快便在軍中得到體現,後來他跟隨副元帥宗澤,在和金軍遭遇的十三次戰鬥中全部取勝,戰功顯赫。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此時北宋的都城開封已經被金軍攻陷,皇帝宋欽宗、太上皇宋徽宗以及數千名重臣、皇室宗族、後宮嬪妃全部被金軍擄走北上,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恥辱,史稱「靖康之變」。
在此之後,北宋正式宣告滅亡,所有殘存下來的志士全部都集中到了新皇趙構的旗下,成立了一個新的政府班子,這便是「南宋」。
可趙構仍然是個消極避戰的皇帝,嶽飛見狀立即大膽上書,但卻被革職並逐出軍營,不過他的能力已經小有名氣,很快便被舉薦到了名將宗澤的麾下,終於得以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在宗澤死後,嶽飛接過他的大旗,在和金軍抗爭的同時還要和內部的投降派周旋,直到金兵攻陷建康之後,他才逐漸成為真正的北方軍隊主帥。
此後,嶽飛率領著自己組建起的精兵「嶽家軍」,在清水亭、牛頭山等地大破金軍,獲得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大勝利,將金軍殺的丟盔棄甲、血流成河。
在他和韓世忠等人的努力下,大片失地被收復,南宋終於和金國有了一戰之力,而嶽飛仍未滿足,他又發起了四次北伐,想要光復河山。
經過數年的奮勇作戰,嶽飛率領軍隊從南方節節取勝,一路已經打到了河南的朱仙鎮,可是就在這時,在奸臣秦檜的唆使下,來自皇帝的十二道金牌將嶽飛強行召回。
不久後,嶽飛便被誣告下獄,經歷嚴刑拷打而不屈,最終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成就千古奇冤。
另一人文天祥也是同為南宋時期的名臣,說起來和嶽飛也有干係。
在嶽飛死後,雖然被金國佔據的土地無力再收復,但是金國也被打怕了,最終和宋朝籤訂了和儀,兩國長期相安無事。
到了宋理宗的時候,金國已經走向了衰敗,但在北方卻崛起了一股更強大的勢力——蒙古。
蒙古人更加兇悍勇猛,連金國都完全不是對手,他們派人來請求宋朝聯手攻金,而糊塗的宋理宗竟然答應了,金國很快被滅亡,而饑渴的蒙古人已經把目光轉向了大宋。
就在這個時候,江西的一個農村裡,文雲孫誕生了,他十幾歲時便因長相英俊、氣質拔群而揚名。
然而除了外表,他的才學也極高,在科舉中一路直上,到了殿試的時候面見皇帝本人依舊對答如流,成了欽點的登科狀元,也在這個時候,把名字改成了文天祥。
很快,蒙古大軍分三路大舉襲來,柔弱的南宋朝廷搖搖欲墜,可是嶽飛沒有第二個,所有人都想著趕緊收拾包袱逃跑,只有文天祥極力主戰。
但是違背了多數人利益的他反而被罷官打法回家,後來又因為名氣大而被重新任用,一直做到刑部侍郎,隨之又因為被人多次彈劾而罷官,就這樣來來回回直到他三十七歲的時候。
此時蒙古大軍壓境,文天祥仍賦閒在家,朝廷已經號召天下勤王,他二話不說就在當地招攬義士,因為他的名氣,響應者無數,很快就聚起數萬人的軍隊。
南宋的領土已經被壓縮得只剩南方一隅,現在元軍還在謀劃渡江,情況十分危急,文天祥組織起的民兵雖然數量不少,但在蒙古人的鐵蹄面前還是過於脆弱,雙方的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而且在位的皇帝昏庸無度,朝政都被把控在奸臣賈似道等人手中,上下腐朽凋敝至極。
只有文天祥、孟拱、孟瑛等人全憑一腔熱忱帶著軍民連續兩次打退了蒙古人的進攻,可是隨著宋度宗的去世,朝政完全陷入癱瘓。
很快整個長江防線全盤崩潰失守,各地的軍隊一盤散沙,文天祥在東南苦戰,但根本聚不起力量,仍然敗多勝少。
只在很短的時間內,宋軍就幾乎已經喪失了抵抗能力,在正面戰場上如逃亡般敗退,一國之大半的領土都落入了蒙古手中,文天祥已經明知大勢不可逆轉,但還是報守忠誠,率人拼死抵抗,終究在潮陽兵敗被捕。
聽說文天祥被抓,蒙古人非常重視,對他以極高的禮節相待,忽必烈在聽聞他的事跡後也對他十分敬重,以十分的誠意和各種高官厚祿勸降,但文天祥不留一絲餘地,表示絕不會投降蒙古。
即便如此,要不是有人勸阻,忽必烈還差點把他放了。
在獄中的時候,文天祥飽受折磨,他的妻子女兒也被蒙古人關押起來,但他依舊含淚堅持,並寫下流傳千古的《嘆零丁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用盡百般手段而無可奈何以後,忽必烈親自前往獄中,問他還有什麼願望,而文天祥的回答是「唯願一死」,忽必烈無奈,聽從丞相的意見下令將他處死。
文天祥從容走向刑場,面向南方而跪安然赴死,終年四十七歲,他剛被問斬,忽必烈就已經後悔了,派人追去刑場,可還是沒能趕上。
縱觀嶽飛和文天祥的一生,他們幾乎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報效國家和抗擊外敵的事業上,而且無論遇到怎樣艱難的處境都矢志不渝,直到身死,他們仍然在為了民族而奮鬥。
但這樣的兩個人,卻不配被稱作「民族英雄」嗎?
在2003年時,提出並負責此事的是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任餘桂元,他的看法是:站在如今的角度來看,嶽飛、文天祥當時抗擊的是北方遊牧民族,即金國和元,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
而蒙古後來建立了元朝,金國的後裔則建立了清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朝代,女真人還融入了漢民族,成為了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抗擊蒙古和女真不能算是抵抗外來侵略。
從這一點來看,或許餘桂元的想法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從學術上嚴謹地來說,或許嶽飛、文天祥的確不算民族英雄。
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承載著極為厚重的分量,包含著我們的精神、信仰、人文關懷,是指引我們前進的路標,絕不是可以用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這次爭論中看到許多矛盾之處,嶽飛、文天祥所處的時代,他們挺身而出抗擊侵略,所代表的正是反奴役戰爭,也是民族矛盾的突出體現。
無論是元還是金,他們都是戰爭的主動發起者,在如今,被我們稱為「非正義戰爭」,而文、嶽二人則是被迫應戰。
他們如果不戰,那些兇殘的遊牧民族就會闖進來肆虐一番,搶走財富、糧食,甚至會發動屠城,會對漢民族的利益造成巨大破壞。
這種利益在當時,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嶽飛文天祥代表的正是這種利益,他們在幾百年前絕不知道今日的社會會發展成為什麼樣子。
也不知道時代的進步會讓「民族英雄」的定義發生改變,他們只是在那樣的環境下,盡力去做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生存的事情、那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這不正是應了民族英雄本身的定義嗎?
「在捍衛本民族獨立、自由和利益,抗擊侵略者中表現出無與倫比的英勇。」
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得到全民族幾百年以來所認可、提倡的,這種精神具備非比尋常的高度,絕不是現在把「外來侵略」這個定義改一改就可以否認的。
而且同樣的,就像害死嶽飛的奸賊秦檜,他正因為在和女真族的戰爭中破壞本族的利益而被後世當作「民族敗類」,如果按現在這個道理,那麼豈不是連秦檜這種人都無罪了?我看杭州武穆廟前那尊跪了幾百年的銅像也不答應。
我們現在講「歷史唯物主義」,其核心觀點正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不要總是以過來人的眼光去隨意評判,
很顯然,在宋、金、元互相徵伐、戰火連天的那個年代,漢民族深受其苦,嶽飛代表了我們奮武的鬥爭精神,而文天祥代表了我們不屈的堅定意志。
他們是毫無疑問的民族英雄,這才是符合實際的,不僅限於在一些「科學依據」上誇誇其談的,也是被所有人認可的。
這不僅是對一個小問題的爭論,而是關乎到以後的孩子們將如何看待我們民族的歷史。
所以此事一出,立刻引發了無數人的反對,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將有許多英雄人物被摘除名號,而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氣節實則不可或缺。
學術界固然可以有分歧,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但隨意在教科書中去做改動卻是很不妥的,我們從小聽著這樣偉岸的故事長大,更希望我們的孩子也能熟知這樣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