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抗戰勝利紀念日徵文
2023-11-02 08:07:27
【範文一】
偶然間聽到慷慨激昂的《大刀進行曲》,我的思緒不禁回到了上個世紀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22年10月,義大利反動頭子墨索裡尼建立法西斯政權,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33年1月,德國納粹總理希特勒上位,一場歐洲的血雨腥風即將掀起;
1937年9月18日夜,日軍悍然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次日佔領瀋陽全城,開始了侵略中國的步伐;
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軸心國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德國籤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歐洲戰場結束;
同年9月2日,日本正式籤署投降,至此二戰徹底結束。
算算日子,今年是20xx年,恰好就是我國抗戰勝利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聽到了這首特殊的歌曲,便想起了那個特殊的年代。
我用六段極其簡略的文字概述二戰這件事,我感到有些惶恐。因為,我輕描淡寫的六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卻是無數的戰士用他們的熱血換來的,為此,我不免有些愧對他們的奮鬥與犧牲。
如今的人們,恐怕是早已忘記他們了吧?抗戰8年,我國才損失了幾位將軍;可反腐倡廉才兩年,我國竟然就損失了幾十位將軍。諷刺嗎?我覺得,這更多的是一種悲哀。這些貪官汙吏,忘記了腳下踏著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忘記了身邊有著烈士的英靈在看著我們。
不說大局上我國的情況如何,單從學校這一個小環境來看,就可以知道人民居安思危的意識有多麼淡泊。
上課時,老師歇斯底裡地講課,有的學生嬉笑打罵,自己玩自己的,對於老師的憤怒是全然不顧;直到老師真的是怒不可遏了,稍稍坐好,但過了一會便又開始玩鬧,就這樣混完一節課的40分鐘。或許,多年來的安穩使得我們忘記了戰爭有多麼可怕,或許,從來沒有過的經歷導致我們不明白今天的和平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但是無法否認的是,我們,確乎是把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把那些為和平而犧牲的人忘得一乾二淨了。
今天,我們應該覺醒了!不為其他的,單是想想那些為了今天的和平而奮鬥與犧牲的人們,就應該覺醒了。習主席訪問俄羅斯,為蘇聯的無名戰士獻上了一束花,正是提醒了我們:忘記歷史等於背叛,我們只有發奮圖強,才無愧於那些奮鬥與犧牲的人們。
今天,我在此提及了那段黑暗與殘酷的歷史,正是為了提醒大家:無數人的犧牲,他們想看到的絕對不是我們現在這樣混吃等死,他們想看到的,是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為此,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坦然面對犧牲;而我們今天要做的,僅僅是多一點努力,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性命,那我們有什麼理由,拒絕這個小小的要求?
「幢幢華裔,將即為奴;寂寂江山,日變其色。」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來最屈辱的一段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做的,是永遠記住它。記住它不是為了復仇,而是時刻警醒自我。勿忘國恥,振興我泱泱中華!
【範文二】
1937年7月7日,一聲炮響開啟一段崢嶸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
1945年9月2日,一紙協議結束了這一段硝煙,八年,崛起的過殘垣斷壁的中山門;斷肢殘臂和赤裸的屍體鋪滿了街道城區中國人民用血肉鑄造的精神,橫跨歷史,永垂不朽。
我曾在《南京,南京》中看到這樣的場景,日本士兵披甲端槍、手持刺刀踏;令人不寒而慄的人頭首級堆積起小山,布滿路邊河岸;機槍掃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殺、澆油火燒,無不用盡慘無人道之其極……他們的殘忍讓人無法理解,他們的暴行讓人深惡痛絕。當看到相關報導時,無盡的悲痛和憤慨吞噬者我的心靈。
以史為鑑,毋忘國恥。艱難困苦壓不倒華夏兒女的脊梁;刀槍炮彈震不跨華夏兒女的信念。面對慘澹的人生,面對淋漓的鮮血,中華兒女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用鐵錘砸碎黑暗,用鐮刀收割光明,用生命謳歌崢嶸的歲月,用不屈譜寫一個嶄新的中國,讓中國屹立在東方,讓中國震驚世人。中國的崛起,民族的復興,讓我們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享受著幸福安康的日子。
70年後的今天,當五星紅旗伴隨著慷慨激昂的國歌升起時,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歷史的峰巒,可以感受到民族英雄的呼吸,聽到他們誓死抗戰的誓言。戰爭早已塵埃落地,但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依然在我們世世代代中流淌、傳承,這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也是我們華夏民族最堅實的脊梁。
此時,在這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我以我靈魂中最真實的感受用最真摯的語言在這裡宣洩:70多年前的腥風血雨,悲壯激越的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過去,儘管硝煙已經善盡,傷口已經結痂,但我們卻不能忘卻曾經的苦難。我們紀念這場戰爭,並不是要銘記所有的仇恨,而是要反思戰爭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者是對於全世界帶來的創傷與打擊。我們要在傷痛吸取教訓,時時提醒自己,落後就要挨打,中華當自強。
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肩負著民族的使命,任重而道遠!我時刻用李大釗的一段話來激勵自己: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雄飛,惟知躍進,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銳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徵服歷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