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這一天要幹嘛(誰說不放假的節日不是個好節日)
2023-11-02 04:47:57 1
重陽節這一天要幹嘛?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把茱萸稱為「避邪翁」,菊花喚作「延壽客」,這兩種江南常見的植物都有很好的寓意它們同時出現,往往和重陽節有關,那天人們會插茱萸、飲菊花酒,登高望遠,以消災祈福茱萸、菊花都有藥用價值,「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和「醫聖」李時珍《本草綱目》都曾記錄它們的祛病功效想來,古時醫療水平不高,小病痛都有可能傷及性命,易得的中草藥成為人們延壽的希望和所有的中藥一樣,這兩種植物不僅能緩解人們身體上的病痛,還能帶來心理的安慰這一點,從「避邪翁」和「延壽客」的稱呼就能看出「避邪翁」和「延壽客」雙雙出席,一定是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那正是暮秋和初冬換季的時刻,天地之間寒氣驟增,祛除寒邪之氣,請出「避邪翁」和「延壽客」就很好理解了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氣味濃烈,茱萸的葉片和果實都可以用藥,中醫認為有驅蟲祛溼,治寒熱的功效古書《風土記》記錄,重陽日,折茱萸插頭,可驅邪禦寒禦寒是茱萸的藥性,驅邪只是一種民間傳說,「避邪翁」始終籠罩著一種神秘色彩南朝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有個故事,講了「闢邪翁」的驅邪效果傳說,桓景和費長房學習道法費長房告訴他,九月初九,家中會災禍,要讓家人胳膊戴上裝了茱萸的布袋,外出去登高、喝菊花酒,才能保平安桓景連忙照做,果然一家老小都免於禍事隨後,世人效法,形成重陽節的民間習俗茱萸和重陽節連在一起以後,漸成文化符號,和節日團聚、思鄉聯繫到一起唐代,湧現很多關於茱萸的詩詞,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正可配,折取寄情親」「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延壽客」菊花歷來被國人喜歡,據說國人種植菊花有3000多年的歷史菊花可入詩畫,還能入饌入酒《本草綱目》:「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西湖邊寶石山上有葛嶺,傳說是因東晉醫藥專家、化學家、道學家葛洪在此煉丹得名葛洪修煉養生之道,也編寫了《抱樸子》《肘後方》等養生延年、修道煉丹的書他在書中說,飲菊花酒、飲菊花水能令人長壽人們也一直認為,「延壽客」釀酒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到了明代,高濂收集了很多醫藥偏方編寫了《遵生八箋》,記錄菊花酒是一種盛行的健身飲料「桓景避災」中,登高望遠也是重要一環古時,人們崇拜神靈自然,認為高山、高的建築離天更近,更能靠近神仙,重陽登高也只是希望得到神靈庇佑,遠離災禍秋高氣爽,草木蕭瑟的時節,杜牧在重陽節登高望遠時,寫下了「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秋季登高,雖難免感懷身世,興發人生多憂、世事無常的悲涼,但頭戴菊花縱情痛飲,乘興而歸,也不失為一种放曠豁達的人生態度重陽節雖在暮秋,萬物蕭然頹靡,卻是唐宋時期熱鬧的節日那一天,作為法定假期,官員和百姓也都會登高望遠,外出過節就連皇宮也不例外,唐代的皇帝喜歡和官員們一起射箭、宴飲;宋代皇帝會為官員們賜宴簪花,官員們都頭戴花朵既然是節日,就不能不提吃食,重陽節要吃重陽糕「糕」和高同音,吃重陽糕也是一種祝願,登高吃糕,未來的日子才能步步走高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了重陽糕的做法,麵粉蒸糕上裝飾了小彩旗,還摻雜了石榴子、慄子、銀杏等乾果,也會捏出獅子的形狀吃法也很有儀式感,九月九日一早,以片糕搭孩子頭額,口中念念禱告,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重陽節傳統延綿了數千年,從闢邪消災、娛心健體到現在敬老祈福,文化底蘊深厚可惜的是,現代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很多人認為「不放假的節日不算是個好節日」,但放慢腳步,你就能品味到歲時變化的況味,這種變化可以是季節,也可以是人生假如你不想登山聚會,可以送份禮物給父母,表達一下尊老敬老的心意,或者只是回家看看,他們一定會很高興,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重陽節這一天要幹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重陽節這一天要幹嘛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把茱萸稱為「避邪翁」,菊花喚作「延壽客」,這兩種江南常見的植物都有很好的寓意。它們同時出現,往往和重陽節有關,那天人們會插茱萸、飲菊花酒,登高望遠,以消災祈福。茱萸、菊花都有藥用價值,「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和「醫聖」李時珍《本草綱目》都曾記錄它們的祛病功效。想來,古時醫療水平不高,小病痛都有可能傷及性命,易得的中草藥成為人們延壽的希望。和所有的中藥一樣,這兩種植物不僅能緩解人們身體上的病痛,還能帶來心理的安慰。這一點,從「避邪翁」和「延壽客」的稱呼就能看出。「避邪翁」和「延壽客」雙雙出席,一定是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那正是暮秋和初冬換季的時刻,天地之間寒氣驟增,祛除寒邪之氣,請出「避邪翁」和「延壽客」就很好理解了。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氣味濃烈,茱萸的葉片和果實都可以用藥,中醫認為有驅蟲祛溼,治寒熱的功效。古書《風土記》記錄,重陽日,折茱萸插頭,可驅邪禦寒。禦寒是茱萸的藥性,驅邪只是一種民間傳說,「避邪翁」始終籠罩著一種神秘色彩。南朝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有個故事,講了「闢邪翁」的驅邪效果。傳說,桓景和費長房學習道法。費長房告訴他,九月初九,家中會災禍,要讓家人胳膊戴上裝了茱萸的布袋,外出去登高、喝菊花酒,才能保平安。桓景連忙照做,果然一家老小都免於禍事。隨後,世人效法,形成重陽節的民間習俗。茱萸和重陽節連在一起以後,漸成文化符號,和節日團聚、思鄉聯繫到一起。唐代,湧現很多關於茱萸的詩詞,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正可配,折取寄情親」「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延壽客」菊花歷來被國人喜歡,據說國人種植菊花有3000多年的歷史。菊花可入詩畫,還能入饌入酒。《本草綱目》:「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西湖邊寶石山上有葛嶺,傳說是因東晉醫藥專家、化學家、道學家葛洪在此煉丹得名。葛洪修煉養生之道,也編寫了《抱樸子》《肘後方》等養生延年、修道煉丹的書。他在書中說,飲菊花酒、飲菊花水能令人長壽。人們也一直認為,「延壽客」釀酒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到了明代,高濂收集了很多醫藥偏方編寫了《遵生八箋》,記錄菊花酒是一種盛行的健身飲料。「桓景避災」中,登高望遠也是重要一環。古時,人們崇拜神靈自然,認為高山、高的建築離天更近,更能靠近神仙,重陽登高也只是希望得到神靈庇佑,遠離災禍。秋高氣爽,草木蕭瑟的時節,杜牧在重陽節登高望遠時,寫下了「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秋季登高,雖難免感懷身世,興發人生多憂、世事無常的悲涼,但頭戴菊花縱情痛飲,乘興而歸,也不失為一种放曠豁達的人生態度。重陽節雖在暮秋,萬物蕭然頹靡,卻是唐宋時期熱鬧的節日。那一天,作為法定假期,官員和百姓也都會登高望遠,外出過節。就連皇宮也不例外,唐代的皇帝喜歡和官員們一起射箭、宴飲;宋代皇帝會為官員們賜宴簪花,官員們都頭戴花朵。既然是節日,就不能不提吃食,重陽節要吃重陽糕。「糕」和高同音,吃重陽糕也是一種祝願,登高吃糕,未來的日子才能步步走高。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了重陽糕的做法,麵粉蒸糕上裝飾了小彩旗,還摻雜了石榴子、慄子、銀杏等乾果,也會捏出獅子的形狀。吃法也很有儀式感,九月九日一早,以片糕搭孩子頭額,口中念念禱告,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重陽節傳統延綿了數千年,從闢邪消災、娛心健體到現在敬老祈福,文化底蘊深厚。可惜的是,現代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很多人認為「不放假的節日不算是個好節日」,但放慢腳步,你就能品味到歲時變化的況味,這種變化可以是季節,也可以是人生。假如你不想登山聚會,可以送份禮物給父母,表達一下尊老敬老的心意,或者只是回家看看,他們一定會很高興。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肖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