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徵文
2023-12-03 17:17:41 5
郭永懷。這顆當年奪目的科技之星不幸過早隕落,他的功績和優秀品格卻讓後人永懷。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徵文一:
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二十三名科技工作者以每枚均由五百一十五克純金製成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表彰大會上,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飽含激情地說:「他們的英名和功績,將永遠與『兩彈一星』事業的豐功偉績融為一體,記載在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上。」在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七名功臣中,有一個讓許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郭永懷。這顆當年奪目的科技之星不幸過早隕落,他的功績和優秀品格卻讓後人永懷。
考上「庚子賠款」的留學生,登船前發現領到的護照竟是日本政府籤發,於是怒不可遏,
毅然放棄出國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於山東省滕家鎮西灘郭家村一個家境殷實的普通農家,他是郭文吉夫婦的第四個兒子,郭文吉夫婦將他視若掌上明珠。郭永懷十歲的時候,被父親送到了本家叔叔辦的學堂裡讀書習文。十七歲那年,郭永懷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青島大學附中,成為四鄉八疃第一個公費中學生。二十歲那年,郭永懷考取了天津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那時,在南開大學的校園內,經常活躍著他那瘦削高挑的身影。在校檔案館兩本發黃的檔案裡,至今還保留著郭永懷珍貴的歷史資料。
1931年7月,郭永懷在預科班畢業後轉入本科學習,由於在數學方面的專長和對光學的愛好,他選擇了物理學專業。當時的南開大學物理系是由著名光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饒毓泰教授任系主任。郭永懷入學時,饒先生已去德國做訪問學者,陳禮教授也在休假中,只有新來的顧靜微主持教學工作。這位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很快發現了郭永懷的超人天賦,經常讓郭永懷到他住的百樹村寓所給予輔導,使他對物理學更加愛好。饒毓泰從歐洲回國後,被北京大學挖去。郭永懷決心追隨他所仰慕的饒先生繼續深造,於是在南開物理系學習兩年後,便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饒毓泰對這位來自南開的學生極為賞識,1935年7月,他把完成本科學業的郭永懷留了下來,做他的助教和研究生。
1938年夏天,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在三千多名參考者中,力學專業只招一名。而考試結果是,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五門課超過三百五十分的相同分數同時被錄取。
郭永懷一行於1939年12月從上海登船出發赴加拿大留學,誰知上船後他們發現自己的護照上竟有日本籤證。他們認為寧可不留學,也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籤證。於是他們不惜犧牲這一難得的留學機會,當即帶著行李下了船。直到1940年,郭永懷才又有機會赴加拿大學習。
1941年5月,郭永懷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航空大師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研究空氣動力學這一極具挑戰性的前沿課題,他的出色研究成果使美國同行刮目相看。此後不久,他又與錢學森合作寫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數論論文,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定的理論基礎。此後,名聲大振的郭永懷一發而不可收,最終成為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三個著名攻關課題主持人之一。
五星紅旗讓他看到了祖國的希望,他毅然放棄了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歸途
1946年,郭永懷寫成了高質量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此後,他又到康奈爾大學擔任教授,並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他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突破音障,實現超音速飛行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憑著他的研究成果和業務能力,想到美國任何一家科研單位都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他在回答「為什麼要到美國來」這一問題時,卻十分坦率地說:到美國來,是為了將來回去報效祖國。正因為這樣,在美國,他就不能進入與國防尖端技術有關的實驗室去工作了,而他自己也有意不去和那些「敏感部門」打交道,免得將來給自己的回國增添不必要的麻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消息,久久撞擊著郭永懷那顆拳拳愛國之心,他從高高升起的五星紅旗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恨不得立刻就飛回到祖國母親的懷中。他在後來發表的《我為什麼回到祖國——寫給還留在美國的同學和朋友們》一文中說:「自從1949年人民政府建立以來,買辦階級和帝國主義的工具被逐出了中國內地,廣大的人民就真正地抬起了頭,有了辦法,有了保障,這個保障便是中國共產黨。這幾年來,我國在共產黨領導下獲得了輝煌成績,連我們的敵人也不能不承認。在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時代,我自以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河山。」
知郭永懷者莫過錢學森。當時已任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於1956年6月寫信給郭永懷,盼他回國的急切之情躍然筆端:「我們現在為力學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
其實,早在新中國誕生前夕,郭永懷便在康奈爾大學參加了中國留學生的進步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其中就有一個非常秘密的話題,那就是通過什麼途徑,在什麼樣的時機,把他們所學到的科學知識貢獻給自己的祖國。
他們在焦灼中等待著。
郭永懷在學術上的突出成就,引起了美國當局的高度警覺。
1955年8月,朝鮮停戰協定籤訂,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
不久,美國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
郭永懷的老伴李佩教授回憶說:「禁令一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盤算著回國的事。那時美國的許多朋友、包括已經加入美籍的華人朋友都勸他,康奈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已經很不錯了,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麼總是掛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呢?不勸倒罷,勸的人越多,老郭越來火。他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一面是美國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一面是祖國的需要,何去何從?他沒有任何懸念地選擇了後者。為了避免節外生枝,他在和學生們聚會的篝火旁,掏出十幾年來寫成的沒有公開發表過的書稿,一疊一疊地丟進火裡,燒成灰燼。在場的學生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夫人李佩教授當時也感到燒掉這些非常可惜,便勸阻說:「何必燒掉?留下回國還有用。」郭永懷說:「省得他們再找麻煩,反正這些東西都裝在我腦子裡了,屬於自己的知識,美方無法扣下。」
經過一番波折,1956年9月30日,郭永懷、李佩等科學家到達羅湖邊防站,他們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當郭永懷他們走過羅湖橋時,何祚庥和胡翼之已經在那裡迎接他們了。
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郭永懷,問他有什麼要求。郭永懷焦急地說道:「我想儘快投入工作……」
回到北京,郭永懷很快便見到了先期回國的錢學森,他興奮得流下熱淚。錢學森推薦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不久,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郭永懷,問他有什麼要求。郭永懷焦急地說道:「我想儘快投入工作……」
郭永懷全力以赴地投入高超空氣動力學、爆炸力學、電磁流體力學、飛行力學和固體力學的研究和指導工作之中。他經常是早出晚歸,埋頭書案,甚至連聽音樂的時間也沒有了。他十分喜愛攝影,現在也顧不上了……
在我國「兩彈」發展的關鍵時刻,錢學森再一次向黨中央推薦了郭永懷。
對於郭永懷來說,這意味著將要接觸機密,將要默默無聞地為祖國去獻身。這位在美國堅持拒絕接觸機密的科學家,在祖國召喚的時刻,毫不猶豫地投身到了研製原子彈的秘密工作之中。
在黨中央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後,由一百零五位科學家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體。郭永懷當時擔任了九院副院長,主管力學部分,並負責武器化的設計指導。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這裡自然條件惡劣,經常要忍飢挨餓,風餐露宿。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解決了許多重要的動力難題,被戲稱為核研究領域的「三尊大菩薩」之一(另兩尊是理論、試驗部門的負責人)。
在郭永懷的倡議和積極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制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
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對地飛彈、地對空飛彈、氫氧火箭發動機等的研究試驗中,他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採用上,他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為確立核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投爆所採用,而且一直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沿用。
在核武器研究的進程中,郭永懷既是一線科學家,又是科研活動的組織者。
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製基地位於海拔三千八百多米的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試驗現場更是寂寞荒涼,寸草不生……加上缺氧,不少科研人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腫反應。為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郭永懷必須經常奔波於北京和青海之間,這樣就更加重了其高原反應。
1963年7月25日,美、蘇、英籤署了《禁止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條約》,這個條約十分明顯,就是要妄圖阻止中國成為核國家。黨中央下達了更為明確的命令:做好一切準備,在1964年年內爆響第一顆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聲巨響,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炸響了!
當蘑菇雲扶搖升騰之時,郭永懷和他的戰友們無不歡呼雀躍!
1965年5月30日,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賀龍等七位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郭永懷等參加第一、二次核武器試驗的專家和學者,並為他們設宴慶功……原子彈的爆炸成功,黨中央的鼓舞激勵,使郭永懷等科學家們士氣大振,緊接著,他們又投入了新一輪戰鬥……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在郭永懷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在郭永懷致力於我國核武器發展的八年多時間裡,從原子彈到氫彈裝置再到核航彈、飛彈核武器,郭永懷究竟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又有誰能說得清楚!然而,郭永懷在生前談及這些時,經常掛在嘴邊的卻是這樣的話:「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能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
在飛機失事前的最後一瞬間,他與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用身體夾住了裝有寶貴科研資料的公文包
從外貌看,郭永懷身體瘦弱,不到半百便已雙鬢斑白。他平時不苟言笑,總愛沉思。但他工作起來,卻精力超人。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有人勸他少跑一些,但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在生活上,郭永懷的簡樸是出了名的,一支鋼筆從中學時代竟一直使用到犧牲。
周恩來總理曾多次叮囑郭永懷等科學家為了安全起見不要乘飛機,但郭永懷為了節省時間趕進度仍經常飛來飛去。
1968年10月3日,郭永懷又一次來到試驗基地,為我國第一顆飛彈熱核武器的發射做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可誰會想到,這竟是他最後一次來到傾注了四年心血的試驗基地了。
1968年12月4日,在研製基地待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著趕回北京,於是就讓人抓緊時間聯繫飛機。他匆匆地從研製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裡,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郭永懷拖著疲憊的身體登上了趕赴北京的飛機。5日凌晨,飛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在離地面四百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失去平衡,偏離了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一公裡以外的玉米地裡一頭扎了下去——只聽「轟」的一聲巨響,飛機前艙碎裂,緊接著,火焰沖天而起……
當迎接郭永懷的人們從驚駭中醒過來後,急忙向出事現場飛奔過去。當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人們發現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已燒焦了大半,他和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隻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全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可以說,在飛機遇險、生命將盡的最後一瞬間,郭永懷想到的只是用身體來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
在郭永懷犧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獲得了成功!又一朵中華民族的蘑菇雲狀精神之花,為我們的這位英雄沖天怒放!
鑑於當時的情況,國家只是為郭永懷舉行了一個小型追悼會。但追悼會非常隆重。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致悼詞,錢學森、王淦昌等郭永懷生前好友參加了追悼會……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1985年,郭永懷又被補授了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00年12月27日,在紀念郭永懷犧牲三十二周年的日子裡,《人民日報》發表了該報記者金志濤等人採寫的《永不隕落的「兩彈」之星——共和國「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追記》一文,以悼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徵文二:
轟的一聲,1968年12月5日凌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扎向1公裡外的苞米地,騰起一團火球。
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吃驚地發現兩個人的遺體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這兩個人便是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可以說,在飛機遇險、生命將盡的最後瞬間,郭永懷想到的只是用身體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
郭永懷,你得行為讓我們為之感動,你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你永遠都是英雄。你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倡導了我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我國的飛彈與核彈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所有的中國人由衷地感謝你。國家肯定你的貢獻,中國科大獲贈您「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在您犧牲後的20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你烈士稱號,同日,我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獲得了成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人們沒有忘記您這位國防科技先驅。1985年,犧牲已經17年的您,又被補授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誰也不會忘記,在面對優越的科技和生活條件與祖國需要何去何從的時候,您毅然決然拒絕了美國同事請他參加的機密研究項目,放棄了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攜妻女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回國之路。您為了避免美國政府製造麻煩,你依然將自己沒有公開發表過的所有書稿統統付之一炬:在和學生們聚會的篝火旁,你掏出了幾十年來寫成的沒有公開發表的書稿,一疊一疊的丟進火裡,燒成灰燼,這令在場的學生驚呆了,夫人李佩教授也感到惋惜。
面對美國的優厚待遇,您依然放棄。你的愛國精神是無人可比的。你是一位表裡如一、冰清玉潔、剛直不阿、大公無私的人民科學家,您的高尚品德給我們留下的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學習您的愛國、敬業精神。我們現在從這點出發,好好學習,相信未來我們一定也是有貢獻的人。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