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作文:我眼中的中國
2023-12-01 13:52:46 1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你眼中的國家是什麼樣子的呢。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作文範文,快來看看。
【敘事作文:我眼中的中國】
古典文學距離我們今天的生活,今天的語言,今天的寫作,似乎是個遙遠的夢.實際上,今天正是昨天的繼續,今天與昨天具有著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繫.
特別是,我們華夏民族是個重視文化繼承的國度.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使華夏文化具有豐厚的底蘊,從而也使我們今天仍然使用著的文字具有這種文化的沉澱.如果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只了解其表面的語法意義,而不能感受其內涵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典故,就不能精確、生動地使用它.
今日之種種文學現象,就其本質而言,都在古典的基因之內,是古典某些文化現象的放大,或者是重新的組合.
譬如現代詩歌追求難懂、晦澀、朦朧,其實,並不新鮮,晚唐五代和宋代初期,就是以此為風尚,大抵詩史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平易通俗之後,就要走向晦澀,以合於文學的要求陌生化的要求,但畢竟難懂、晦澀是文學的變體而不是正路,在完成特定歷史時期的使命之後,詩史必定要重回平易的正路,只不過不是原始的平易,而是「平淡而山高水深」「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境界.
有人曾描繪過2050年的情景,人類成為了類似機器的動物,一切物質的需要都在一按電鈕就可以實現的狀態下,沒有了詩人,也沒有了小說,因為大家在忙著賺更多的錢,購買更多的現代化生活,在精神文化領域,則是一片荒漠.
這其實只是根據目前的功利文化的繁盛而作出的演繹,人類不會毀滅在自己創造出的文明中,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生命自身的需要.
中國的最為寶貴的財富是華夏的傳統文化和審美的文化精神,不論怎樣的科技文明,別人都是可以仿效和超越的,因而也就不能說是中國的世紀,只有理解為,華夏的傳統文化精神,將成為21世紀人類精神文化的主流,由此使21世紀成為華夏傳統文化的世紀,才能圓通.
傳統並非僅指古代,傳統是個不斷生新變化的範疇,現實和歷史是同一個生命,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從古至今,是個源源不斷的河流,是個生生不息的生命.
李白杜甫曹雪芹是傳統,魯迅胡適沈從文也是傳統,雖然他們都是反傳統的健將.他們身上湧動著的是華夏民族的血液,擁有著難以消磨的華夏文化基因.他們都有著極為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他們的傷口是以反傳統構成傳統文化的新生命,是古典文化的變異.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解構.魏晉風度對於兩漢儒家正統文化的解構;柳永代表的宋詞的性解放;李贄代表的明末人文主義思潮與魯迅代表的五四運動是一而貫之的.他們都為傳統激活了新的生命力,他們首先是傳統的集大成者,然後才是解構者.但我們不能說他們就不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每次大的解構,都既有外力的刺激,又有內在的運動規律作用,五四運動既是西風東漸現代文明的必然,又是華夏傳統文化自然變革的必然.傳統文化發展到某個階段的極致,就成為了熟透而發黴的果實,就需要著一次解構,讓果實落地,再長出新的果木,開始一輪新的生命.清末比之明末、宋初、魏晉傳統文化都要更為成熟,因此,對之解構的需要就更為迫切,解構的力度就更為強大,因此,五四運動將這個發黴的果子打落,是有功績的,是傳統文化內在運行規律的必然.
但是,在將傳統文化的果實打落之後,如果還要將傳統文化的幾千年培養出來的大樹連根拔掉,那就是過激了,過激的結果,就是由反對傳統文化,到反對這種文化的掌握者――知識分子.
社會風尚由原來的讀書至上,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士大夫文化,到腦體倒掛的社會人倫關係錯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地位失衡等等,這些仍然是當今社會種種弊端的癥結.
所以,在中國文化內部,有著一個重歸傳統文化的使命.重歸的含義,不是回復科舉制,重新以古典詩詞為主要的文學載體等等.而是以傳統文化的精神,建構新的華夏文化體制,這種體制,將是含納傳統文化的現代文化.
回歸併非倒退,譬如孔子倡導對於周文化的回歸,卻成為了封建文化的奠基人;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卻成為了新興的散行單句的新興文體的開拓者,人類總是在回眸中前進,在否定當今潮流和回歸傳統中進步.
最後我想問一句:中國傳統文化招了誰?復興國學現在不做何時做?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真的失去了它,我們還有什麼可以證明我們是中國人!
【敘事作文:我眼中的中國】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是象徵。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繁榮。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強大中國的各項事業騰飛不絕,中華文化的復興也隨之展現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面前。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歷久!彌香,雖歷盡滄桑,但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個體五彩繽紛的生活,人們對精神空間的選擇,對文(本文來自:湖北教育信息網)化的追求,永不休止。文化不絕,民族不滅,在此基礎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首要任務。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尤以詩最為精闢,堪稱中國文學的經典,永垂不朽。從昔日的古詩到如今的現代詩,中國詩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歷久不衰。
《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豪爽的詩詞道出了毫不掩飾的對心愛人的愛慕之情。「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本文來自:湖北教育網)路」。簡短的詩句,表達了屈原對楚國忠貞,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
中國詩的輝煌是不可磨滅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精神思想空間,文化極度繁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孔子,墨子,孟子爭相而出,儒家、道家、法家,百家興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巔峰,也奠定了中華文化堅實的基礎。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開山鼻祖。儒家學說是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教化人最多的一派學說。《論語》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短短幾句反映出儒家教化人的真諦。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反映出儒家以仁愛為主體,以禮治國。
五千的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他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兩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上的一個閃亮點,是中國文化的輝煌。
了解中國文化,就能夠了解中國文化的哲理,豐富自己,使自己內外兼修,中國文化更是人精神上的燦爛文明,是寄託感情,抒發感情的途徑,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偉大的建樹,取決於精神生活的總體水平。
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精神生活,熱愛全人類文化遺產,思考人生問題,為中華民族的前途盡一份力,貢獻一份力量。
【敘事作文:我眼中的中國】
在我眼裡的中國繁榮富強的國家,他曾被許多人讚美。中國就像一隻昂首挺胸的雄雞,聳立在世界的巔峰。
可是,每當我翻開歷史書,心中的喜悅就降了下來,1860年9月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攻向北京城,鹹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命令幾萬士兵守在城內。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圓明園,中國士兵的鳥槍和長劍對英法士兵一點作用也沒有,他們只能睜著眼睛看著被打死,園中只剩下幾十個太監和大臣,殘忍的英法士兵把他們活活的打死了。英國將軍看著眼前的這金碧輝煌的殿堂,不由自主的開始瘋搶。就這樣園中的所有金銀財寶全部被掠走。為了把罪證銷毀10月18和19日聯軍司令讓三千多士兵連夜焚燒圓明園,大火連燒了三天三夜,煙霧籠罩了整個北京城。就這樣這一園林的藝術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化成了一片灰燼。
時間慢慢的過去,沉睡的雄獅在大火中甦醒了。1997年10月1日開國典禮毛主席在北京城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在閱兵式的最後一場上,中國做出了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誕生了。
這是我眼中的中國,從烈火中甦醒的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