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沈括簡介 沈括是怎麼死的?
2023-12-09 02:27:51 1
沈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也是《夢溪筆談》的作者,為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宋仁宗天聖九年,沈括在浙江錢塘一個官僚家庭出生。祖父曾任北宋大理寺丞,父親沈周則在泉州、開封、江寧做過地方官。而他的外公曾為太子洗馬,舅舅許洞則是鹹平三年進士。外祖父一家也是書香官僚家庭,早就了沈括的母親許氏,也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的大家閨秀。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意味著沈括會比尋常百姓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至他曉事之後,母親就在一旁指導監督他的學習。沈括本人勤奮聰穎,對待學習十分認真,所以到了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讀完了家中藏書。
再年長點以後,因為父親任職的關係,隨父輾轉福建泉州、江蘇潤州、四川簡州和京城開封等地。隨父親一起調任各地,讓沈括得以接觸大社會,對民生有所了解,增長見識,不至於成為只知道讀書的書呆子。也大概是在這一時期,沈括開始對醫藥產生興趣。
皇佑三年,沈括的父親沈周去世。在為父親守喪完畢之後,得以靠父親的蔭蔽進入仕途,為海州沭陽主簿。任職期間,他修築渠堰,開發農田,關心民生疾苦,政績頗顯。
嘉佑六年,升任安徽寧國縣令,在這期間倡導發起了修築蕪湖地區萬春圩的工程。而與此相關的《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也在這個時期寫完。
嘉佑八年,沈括三十三歲,終於進士及第,任職的底氣十足。放榜之後,沈括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三年後因為工作出色,所以被長官推薦到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一時期他開始接觸到大量的天文書籍,並開始從事研究天文歷算。
熙寧二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擔任宰相一職,開始實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沈括因為積極支持變法運動,所以受到變法派王安石的重用,被舉薦為三司使等重要職位。兩年後,兼任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
熙寧六年,沈括擔任集賢院校理,職務的便利使他能夠接觸到大量的皇家藏書。而豐富又種類繁多的皇家藏書,讓沈括流連忘返。在這麼 好的條件下,沈括最終寫出了《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修城法式條約》、《營陣法》等書籍。
熙寧八年,出使契丹國,與契丹國交涉劃界事宜。而在這期間,他將自己在遼國的所見所謂,匯總編撰,寫出了《使虜圖抄》一書,講述了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此次出使最終達成目的,所以回國之後,很快由翰林侍讀學士,升翰林學士,權三司使。不過後來因為王安石變法失敗,遭到守舊派抨擊。沈括作為變法運動的支持者,也同樣受到牽連,被外放宣州為知州。
元豐二年,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爆發。沈括出面指責蘇軾,造成蘇軾被貶官黃州。第二年因為西夏國時刻騷擾邊境,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抵禦西夏入侵。
元豐五年,升龍圖閣學士。不過不久因為永樂城慘敗,造成平夏城大捷以後良好的統一形勢被葬送。沈括作為領導,也富有極大責任,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沈括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可以宣告他政治生命的完結了。此後他一直居住在均州,直到元祐二年《守令圖》成,才被特許進京親呈。
元祐三年,移居潤州,建「夢溪園」隱居。正是因為有這麼一座莊園,才有了《夢溪筆談》這個名字。
宋哲宗紹聖二年,沈括在夢溪園去世。雖然他本人的生命走到了重點,但是他一生所著的幾十種著作一直保存到現在。特別是他的《夢溪筆談》,更是讓他名垂青史,被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