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為什麼要陷害蘇軾?沈括的小故事
2023-12-09 02:16:21 2
沈括,生於公元1031年,去世於公元1095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學發明家。沈括浙江杭州錢塘縣人氏,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沈家在當地算是一個書香官僚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在朝為官,外公和舅舅也在朝任職,所以沈括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小的時候受母親親自教導,長大之後跟隨父親四處任職開闊眼界。皇佑三年父親去世之後,以父蔭補海州沭陽主簿,嘉佑八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
熙寧二年,王安石實行新法,作為堅定的變法派,沈括得到王安石的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受到牽連被貶為延州知州。抵禦西夏守衛邊境的時候,又因為永樂城慘敗一戰而被朝廷責備,貶為均州團練副使,政治生涯宣告結束。
晚年沈括移居潤州,修「夢溪園」。紹聖二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歲,留下科學著作《夢溪筆談》為後人敬仰。
沈括和蘇軾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官員,一位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的變法派,另一位則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守舊派。新舊兩黨之間的對立,還不是這兩位歷史名人最緊密的聯繫。將兩人緊緊的牽連在一起,甚至到了後世也常被人拿來一起辯論的是歷史著名的「烏臺詩案」。
事情的發展大概是這樣樣子的,當時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將變法一事搞的風生水起,新黨在朝中掌控權柄。作為守舊派中流砥柱的蘇軾,在這個時候被宋神宗下放到了杭州擔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職。
雖然蘇軾被外放,但是在最高統治階層心中的地位還是不低的。所以等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監督變法事宜的時候,還特地囑咐他:「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沈括到了地方之後,卻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善待蘇軾,而是迅速的搜集蘇軾所作的新舊詩詞。隨後將這些詩詞整理分類,找出其中認為是誹謗的詩句,加以詳細的注釋,回到首都後交給皇帝。
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因為這一類的詩句,蘇軾以「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下獄,甚至差點因此丟了性命。雖然最後保住了性命,但是也被流放黃州,徹底遠離權利的中心。這就是文字獄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詩詞。
許多人認為沈括之所以要這樣誣陷蘇軾,是因為「文人相輕」,他嫉妒蘇軾的才華,為了爭奪文名,所以對蘇軾進行迫害。
但是小編個人認為,沈括一生最重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科學研究上面,對於文名之類的應該並不看重。他之所以會下意識的搜集蘇軾的這些有「誹謗」含義的詞句,應該只是因為新舊黨之間的爭鬥。
烏臺詩案,真正的主導者也不是沈括,而是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投機分子。
沈括小的時候,母親讓他背誦唐詩。當背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時候,十分疑惑。為了解開這個疑惑,他與小夥伴們相約去山上實地考察。
那個時候正值四月,山腳天氣還不錯。一行人一路往山上走去,走的越高發現溫度越低。等到了山上的時候,大家都凍得瑟瑟發抖。在寒風中不住顫抖的沈括,卻一下子茅塞頓開。山上的桃花之所以開的晚,原來是因為氣溫比山下低的多,所以花季才來的晚。
小的時候就有這種堅定不移的探索精神,也難怪日後會寫成我國科學史上的著作——《夢溪筆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