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國與王安石關係如何?王安國留下的三首作品分別是?
2023-12-09 01:08:36 2
王安國生於公元1028年,去世於公元1074年,字平甫,北宋時期著名詩人和大臣我,為北宋著名宰相、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同母弟弟。
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文採超群,才華出眾,因此世人將其與王安禮、王霧並稱為「臨川三王」。
王安國熙寧年間中進士,因為某些客觀原因,四十一歲才以布衣之身進入仕途。而當他進入朝堂的時候,王安石已經以宰相的身份,在宋神宗支持下實行變法了。王安石所列改革政策,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問題,但是在推行的時候,卻因為官員的操作過急,弄得天怒人怨。
王安國最開始為官是地方官,所以在為官期間,能夠看到新法推行帶來的一些問題。也正是因為這樣,造成了王安國和王安石公私分明的關係。政治上,王安國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措施,站在與王安石對立面。情誼上,王安石是值得自己敬重的兄長,兩兄弟感情十分 要好。
王安國從地方上任滿歸朝之時,多次勸諫兄長停止變法,同時希望他能遠離奸佞之臣。王安國這裡所說的佞臣,指的是曾布和呂惠卿等人。
據說有一次,王安石在讀到晏殊的小詞的時候,笑說:「做宰相的人,也適合寫這樣的小詞麼?」王安國在一旁說道:「這只不過是他的一個業餘愛好而已,並不是當做一個非常正式的事業!」
兩兄弟之間的對話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日常閒談。但是這時候站在一旁的呂惠卿卻插嘴道:「既然執政,首先就應該『放鄭聲』,怎麼還能自己帶頭寫?」王安國當即回道:「『放鄭聲』還不如先佞臣呢!」而在與王安石通信的時候,王安國也多次表示「亦願兄『遠佞人』。」由此可見,王安國對呂惠卿的厭惡。也因為這件事情,呂惠卿後來趁著王安石罷相之機,以鄭俠案連坐王安國,致使王安國被罷官。
政治上反對自己兄長的王安國,私下裡卻十分維護王安石。他認為自己兄長之所以犯下了錯誤,都是被曾布和呂惠卿這些小人所誤,所以屢次勸告王安石遠離這些小人。
鄭俠是反對變法的積極分子,他曾經對王安國說:「想不到丞相被小人所誤,一至於此!」王安國為兄長辯解:「是這樣。家兄認為,做臣子的不當迴避嫌怨,須得將四海九州的怨氣統統歸結於自己一身,而後才可為盡忠於國家。」鄭俠說:「沒聽說過堯舜之君在上,夔契之臣在下,卻令四海九州都有怨氣的!
而王安國同樣也是愛護自己弟弟的好哥哥,在得知王安國因為鄭俠一案被呂惠卿誣陷連坐之後,開始認清呂惠卿等人的問題,此後開始漸漸疏遠呂惠卿。可以很明確的話說,王安國絕對是王安石與呂惠卿翻臉的重要原因。
王安國是北宋神宗一朝大臣,同時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十二歲之後所寫的詩詞歌賦,就已經被文人士大夫廣泛流傳讚賞。不過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王安國留下的代表詩詞有三首。
《清平樂·春晚》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減字木蘭花·春情》
畫橋流水。雨溼落紅飛不起。月破黃昏。簾裡餘香馬上聞。
徘徊不語。今夜夢魂何處去。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
《點絳唇》
秋氣微涼,夢回明月穿簾幕。井梧蕭索。正繞南枝鵲。
寶瑟塵生,金雁空零落。情無託。鬢雲慵掠。不似君恩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