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民族共同語(漢語的告別語同樣反映了漢族的風俗習慣)
2023-11-02 19:42:39 2
漢族的民族共同語?第二種是比較熟悉的親友在路上或其他公共場所相遇,交談後分開時,雙方都可能以 「有空了上我那兒去!」「代問你家裡人好!」作為告別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漢族的民族共同語?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漢族的民族共同語
第二種是比較熟悉的親友在路上或其他公共場所相遇,交談後分開時,雙方都可能以 「有空了上我那兒去!」「代問你家裡人好!」作為告別語。
第三種是簡短的「再見」,它多用於關係不太密切或是初識的人之間,也可附加在上 兩類告別語之後,這是一種最新式的告別語。近年來也有不少青年以更簡短的「Bye-bye" 作為告別語,它顯然是西方文化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它常常只用於平輩的同地位的人當中,除了幼兒之外,很少有人用它向長輩告別。
漢語的告別語同樣反映了漢族的風俗習慣。比如上面講到的第一種告別語就不大可能出現在英、美等社會中。
因為在那些社會裡,時間就是金錢,人人分秒必爭。親友之間, 除了常例的聖誕節、復活節之類大型節日外,很少有人不經事先約定就去申門。所以,主 人既不會發出沒有具體日期的「下次再來」「有空來玩」的邀請,也不會出門送客。
在這種情況下,客人當然也不會用「請留步」作為告別語。而「Good bye"」"Bye-bye」的通用 也正如「Good morning」和「Hello」的通用一樣,反映了西方社會中人際關係比較疏遠 的特點。漢語的告別語恰好說明漢族社會重視親友,小杜群內關係比較緊密,
請求、感謝和道歉詞語有禮貌地要求聽話人幹某件事、做某種動作叫做請求。 在漢語中,普遍用「請」這個詞來表達請求的意思。但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請」既 可以單獨當動詞用,表示「請求」,也可以和許多其他的詞構成意義上很不相同的禮貌詞 語。下面從它們的語義結構上分別加以介紹,
「請」單獨作動詞,可以表達多種意義。比如在「請客」「請醫生」「請他來」這些 詞語中,「請」分別表達「款待」「找」「叫」的意義,同時附有尊敬的色彩。如果在「請」 的前面添加不同的修飾詞,比如「邀請」「聘請」「約請」「催請」等等,則除了表尊敬之 外,還分別表明了不同性質的「請」
「請」做敬辭用,加在動詞前面。動詞代表說話人期待聽話人做的動作或行為。比 如「請坐、請吃、請稍候」等。動詞後可帶賓語或補足語,如「請留步」「請節哀」「請保 重」。
有時,還可以在「請」的前面再加一個副詞,構成「敬請光臨」這種格式,它就比 「請光臨」更為客氣。這些表請求的禮貌詞語都略去了指稱聽話人的代詞。如果動詞後的 賓語由多個詞組成,我們往往把略去的第二人稱代詞補上,這樣會顯得更鄭重一些。比如可以說:「請您準時出席」,「請您把姓名填在這張卡片上」等等。
「請」和某些動詞、名詞、形容詞共同凝練成固定詞組或複合詞,其具體含義更加 複雜,不能用每個組成部分的意義簡單相加而得。特別需要注意這些詞組或複合詞的動作 施事與受事。
比如「請安」是說話人向聽話人表示問候,因此應該說「給您請安」;「請 教」是說話人向聽話人請求指教,所以應該說「向您請教」;「請罪」也是表示說話人自認 為做了對不起聽話人的事,主動向聽話人道歉並請求聽話人處分自己,所以也要說「向您 請罪」,結構與此類似的還有「請假」「請示」「請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