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存坤和楊寶森關係(厲慧良與楊寶森芥蒂由來)
2023-11-02 15:56:29 3
提起厲慧良先生,可以說毀譽參半。有人說他目空一切,有人說他人品不佳,甚至說就是他擠兌楊寶森。厲慧良作為一個舊社會走過來的藝人,確實存在不足,但絕不是傳說中的那樣不堪。
一九五六年,身懷十大絕技的大武生厲慧良,由西南重鎮重慶沿長江經武漢來到天津尋機加盟。
當年武漢已於一九五一年率先組成全國第一家由高百歲、高盛麟、陳鶴峰領銜的武漢市京劇團,上海正在華東京劇團基礎上組建周信芳領銜的上海京劇院團,北京馬、譚、張、裘領銜的各京劇社、團及李少春袁世海張雲溪的新中國實驗京劇團…,都在緊鑼密鼓籌建中。這種形勢極大推動了天津市的組建市京劇團的願望。而厲慧良的到來,無疑成為天津市正準備組建市級京劇團的重大契機。
天津市文化積極為組團邀角加盟,並作出以厲為領銜組團,徵求厲慧良意見。厲慧良說,劇團各角色都得齊整,提出老生可以邀楊寶森,淨角邀請侯喜瑞,旦角邀趙燕俠,最好再邀請到言慧珠或李玉茹。厲說,言有票房價值,李有教學能力。厲則更傾向要言慧珠。他認為這人氣魄大,藝術好,能力也強。
根據厲慧良提名,市京劇團籌建工作開始進行。
厲慧良率另外幾個建團負責人進京看楊寶森演出。
楊寶森當時率「寶華社」正在北京西單劇場演出《失空斬》,楊寶森的演出連劇場前八排都未坐滿,一個字,慘!
天津負責組團的一位負責人疑感了: 「這演員行嗎? 」
厲慧良做了解釋: 「好麼,人家是『四大鬚生』之一! 他的唱也就12345 連67 都沒有,可聽他,是聽他的味兒! 沒點水平的人欣賞不了。你不懂。我提的名,沒錯兒! 」
於是,那幾個負責人打道楊府,談了天津建團的計劃,懇請楊寶森先生屈駕光臨。事情倒還順利,楊寶森同意赴津加盟了。
但是,旦角遇到麻煩。侯老北京不放,言慧珠或李玉茹均無法落實。連期望值最大的趙燕俠正率燕鳴京劇團在洛陽演出亦謝辭了。最後定了: 天津的丁至雲。
原不過以幫助組團的身分出現,無奈厲慧良主體意識太強「越陷越深」,奔中國京劇院的心氣也漸漸越來越淡了。
劇團初定工資時,原定1000 元,但厲慧良主動提出: 「不行,李少春在中國京劇院才拿1000 元,我950 元! 」
報上去了,市財政局不批。文化局長方紀不得不找到副市長李耕濤,李市長斷然答覆: 「給! 950 元,留住一個大演員,值!」
這樣,從1956 年3 月1 日開始,厲慧良成為拿天津市京劇團工資的第一人!
楊寶森於3 月率「寶華社」全體同仁( 連一個「水鍋」都沒丟下) 來到天津。先住中國大戲院老三樓,未久,從朱作舟手裡買下馬連良的「疙瘩樓」。
這樣,以北京「寶華社」與天津「共和社」為基礎的天津市京劇團初具規模。厲慧良與楊寶森同任團長兼掛雙頭牌。這種安排恐天下只此一家了。
5 月,浙江省崑蘇劇團來津公演崑劇《十五貫》。厲、楊一面籌建劇團,一面組織演出: 搬演崑劇《十五貫》。厲讓楊,楊讓厲: 「昆的,我不行,還是厲團長來吧! 」厲嗓子失潤,改讓另一鬚生主演。建團在即,厲慧良在中國大戲院首長休息室向全團宣布: 「根據文化局安排,建團之日,楊團長、我、至雲三人輪流演三場。我的戲碼: 《挑滑車》《鬧天官》《鍾馗嫁妹》。楊團長: 《失空斬》《擊鼓罵曹》《洪羊洞》。丁副團長: 《貴妃醉酒》《玉堂春》《宇宙鋒》。」
由6 月13 日起,先行舉行建團公演,首場: 厲慧良墊演《鍾馗嫁妹》,楊寶森大軸《失空斬》,特邀侯喜瑞助演。第二場: 楊寶森墊演《擊鼓罵曹》,厲慧良大軸《挑滑車》……一時盛舉,天下震驚。
在籌備建團公演過程中,楊寶森向文化局提出: 「兩個正團長,不便工作。」此間,局長方紀到西南創作《大江東去》長詩去了,副局長朱仄深感棘手,便向厲慧良交了底:
兩條: 一條,放他楊團長走; 一條,你厲團長讓他任團長。
厲慧良很乾脆: 「你也別放他,我也不用讓。你放我走! 」
朱仄回答: 「那不行,你走不了! 」然後做厲的工作。
這時候,馬彥祥的信又起了作用。天津市京劇團成立起來可不容易!
「罷,既然如此,我讓! 」
這樣,楊寶森扶正了。厲慧良屈居副團長。
1956 年8 月28 日,天津市京劇團正式建團典禮在中國大戲院隆重舉行。戲曲界一千餘人到會祝賀。市文化局副局長朱仄、中國劇協天津分會籌委會副主任何遲先後講話。
建團伊始,群情振奮。這年,慧良33 歲,風華正茂。但原來的天津「共和社」與北京「寶華社」兩班人馬的矛盾也與日俱增,不便多說。
過了國慶節,天津市京劇團準備要『殺』出去,到北京,到武漢,到上海……拉出走向全國的態勢。因此,戲碼要排最佳演出陣容。
文化局與劇團議定,厲、楊要相互合作,如 厲慧良的《長坂坡》由楊寶森配演劉備; 楊寶森的《楊家將》由厲慧良配演七郎。
負責人通知厲慧良。厲叮了一句: 「楊團長同意了嗎? 」
答曰: 「同意了。」
當11 月天津市京劇團「殺」到北京第一次與首都觀眾見面的時候,《楊家將》便是以楊、厲合作的姿態出現的。這種「合作的姿態」一直維持在整個巡迴演出中。按楊寶森的意思,先排了《楊家將》上演,楊的令公,厲的七郎。
等到要演出《長坂坡》的時候,楊寶森的「管事」匆匆趕來,向負責人、告:「楊團長身體欠佳,劉備的活兒來不了啦。」
真的「身體欠佳」嗎? 據一位楊門弟子破譯:七郎是正工武生活兒,劉備則是二路老生活兒,只有在唱義務戲的時候,餘叔巖才陪楊小樓、梅蘭芳在《長坂坡》裡演劉備,而營業演出卻絕不可能。況且,厲慧良是楊小樓嗎? 所以楊寶森以他「欠佳」而不願配演劉備!
事情只兌現了一半,兩人心結由此而生。
劇團到了河北石家莊後再到武漢。兩大武生厲慧良與高盛麟在武漢相會了。高為厲「走」《挑滑車》,厲為高「走」《豔陽樓》。特別是高寵觀陣邊唱〔石榴花〕邊舞的那場「走邊」,厲說,經盛麟二哥整理後,厲感到與前大不一樣了。他不禁感佩人家畢竟見過楊小樓,得過楊(小樓) 老闆的真傳就是不一樣!
到了上海。1956 年12 月29 日至1957 年1 月1 日人民大舞臺的頭四場戲票,幾個小時內便被搶購一空!
厲與楊每日同臺,互不配戲。一個大軸,另一個就倒二。這裡是「楊派」形成的基地,也是「厲家班」成長的搖籃。34 歲的厲慧良與48 歲的楊寶森都「鉚」上了。劇場前轉動著霓虹燈一會兒亮「楊」一會兒亮「厲」……合作中的較量,被上海戲迷敏銳地感覺到了。
在上海共演出21 天。雖然安排戲碼首場楊寶森末場也楊寶森,楊寶森處於優勢,但厲慧良的戲特別是《八大錘》前陸文龍後王佐,一展文武全才,引起上海戲迷的狂歡!
臨近離滬了,楊寶森告訴厲慧良: 「厲團長,為了『貨幣回籠』,天津的戲貼出去了! 正月初三的《楊家將》還這樣演! 」
1957 年春節前夕,天津市京劇團載譽歸來,在中國大戲院向父老鄉親匯報演出。初三演《楊家將》時,厲慧良以「腿傷」回了戲,不能配演七郎啦!
這時候,厲慧良的演與不演,至關重要,將直接影響到全團的經濟效益。而楊寶森則是「稍遜風騷」。
當時楊為厲回戲而不悅,與厲相較,厲忿念言說,你是人大代表,我是政協委員,你是市劇協副主席,我是市文藝工會副主席,都壓我一頭! 壓我一頭也罷,「四大鬚生」麼,可你得叫座兒,你得叫座兒啊! !厲慧良此時公開叫板了,對楊不願為厲配長坂坡的劉備一事睚眥一報!
以形勢發展而論,從領導層的眼光看,楊寶森在藝術上已達到最高極限,受身體條件制約,演出常力不從心,也就靠賣名氣了,當年厲慧良正值盛年,年輕氣盛也是有的,楊寶森的條件也在擺著了,很難與其爭鋒,況當時有領導曾說,楊寶森的戲,厲慧良都能唱,厲慧良的戲楊寶森來不了,明顯當時在領導層就有偏重。觀眾對厲慧良也是偏愛,這也算是楊厲心結的其中一個因素。
在這樣情況下,一九五七年年中起,天津京劇團只好分成兩團,楊寶森、厲慧良各率一團,赴外地巡迴演出。結果是厲慧良大紅大紫,楊寶森卻敗北而歸。而厲慧良藝事正方興未艾,潛力非常。從觀眾的眼光看,厲慧良的號召力絕對壓倒楊寶森。「厲迷」實在廣泛。這是一個鐵的事實。這又是其中原因之一。結果是造就了楊寶森帶病帶氣,離開天津到北京養病,在此期間楊甚是窮困不堪。
1958年臘月25左右,楊由京返津,當時楊寶森的瘩背瘡很厲害,厲慧良遂勸楊寶森留下治療,並讓其在他家裡住,但楊沒聽從,過了不久,又回到北京,楊病勢日趨嚴重,1958年2月10日凌晨2時,楊寶森因高燒引起急性肺炎逝世,享年49歲。
時至1995年,厲慧良應邀於2月14日在上海商城劇院與景榮慶、張幼麟等合演京劇傳統戲《戰宛城》,他飾演張繡,博得觀眾連聲叫好。此次演出結束返津不久,於2月27日猝然辭世。享年72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