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最後每個人的結局(羋月傳本周大結局)
2023-11-03 03:13:49 1
羋月傳最後每個人的結局?本期主持 小寧 設計 靜怡【有問必有答】,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羋月傳最後每個人的結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羋月傳最後每個人的結局
本期主持 小寧 設計 靜怡
【有問必有答】
奶蓋烏龍最好喝:歷史劇的臺詞也很奇怪,古人都不這麼說話吧?
方無隅:《史記》記載的漢朝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通俗易懂,用普通話來讀都能押韻。由此我們大概能猜想當時人寫文章和說話完全是不同的。影視劇臺詞多是編劇依據一些資料文獻想像創作出來的,存在一定程度雜糅,也就有些怪了。
火星石頭:在那時候,取名「贏蕩」真的沒關係嗎?
方無隅:真沒關係,古人沒這麼汙啊。蕩一是姓,相傳是水神共工氏的後代。《呂氏春秋》稱勝兵為「蕩兵」,漢時置「蕩寇將軍」,還是積極正面嗒。
coffeesmall:春秋戰國時期真的連麵粉都沒有嗎,那他們吃什麼?
方無隅:春秋戰國時期更多的是「粟菽」並重,粟是小米,菽就是大豆。那時連稻米都只有部分貴族才能吃到。在糧食中的比重很小。漢代磨的廣泛使用,麵食才流行起來。
舟東吃貨:我覺得歷史劇不一定要完全依據歷史啊,像臺詞什麼的,滿口文言文不是照樣被批,例如聶隱娘。尊重歷史的心該有,但網友們也太難伺候了。大神,你怎麼看?
方無隅:你說的很對。如果一部作品想通吃,必定眾口難調。況且不同影視劇本身的手中也不一樣,比如《刺客聶隱娘》就比較小眾。只要創作的態度是盡力尊重歷史,而非可以歪曲惡搞就好。
一大堆東西回來了:戰國的女人丈夫去世再嫁普遍嗎?
方無隅:提倡婦女守節守貞大體是宋明時期因理學興起而廣泛流行。宋以前其實不反對女子再嫁。比如《羋月傳》的武王后魏頤,後面被魏國召回,劇情中曾提到,因為年輕回去還可以再嫁一次。即時在唐代,唐高宗李治娶了他爸爸李世民的老婆武則天,其實也是可以的,因為李家有一半鮮卑人的血統,少數民族裡為了人口繁衍,女人也是父死子繼的。
本期小菜知道,想先用一個漢字考考你!羋,這個字,你會念、會拼、會寫嗎?
相信在一個月前,這個問題足以難倒你。但現在,隨著電視劇《羋月傳》的熱播,這個會被很多眼快的人念成「ban」字的「mi」字,已經不在許多人的生僻字列表裡。
本周末,羋月傳即將迎來大結局。雖然播出之後它的收視居高不下,但它依然依然難逃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硬傷」——
於是廣大網友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木有綠豆,哪裡來的綠豆糕?春秋戰國時期木有麵粉,御膳房裡怎麼會有糕點?春秋戰國時期還木有「老虎屁股摸不得」這句俗語,小羋月為何脫口而出……
同樣的穿幫「大揭秘」也發生在近年熱播的《武則天》、《甄嬛傳》等電視劇中。
莫怪網友心太細,電視劇既然打著歷史牌,是否應該對歷史有起碼的尊重?
究竟熒幕上的歷史是真是假,值不值得去看?本期小菜知道,一位熱衷於歷史的達人有話要說。
【方無隅】
我叫方無隅,當然這是行走江湖的藝名,本家是隔壁老王家的人。
新聞出身,資淺文史愛好者,現為某出版社編輯。性散漫,好雜覽,偶爾小文藝,有時愛BB。
做慣了編輯,造就了強迫症,無論看什麼,首先扒錯誤。好歹不是無腦的噴子,只是一個偽裝的懂王,時不時補補刀,如此大概也可美其名曰「科普」。
比如說說當下泛濫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很多存在史實錯誤,有的簡直天雷滾滾。
如在諡號的使用上,本是褒貶死去的帝王、大臣的,然而在某些劇中,常常出現人物自稱諡號,像什麼「我漢獻帝糟就糟在這個『獻』字上!」,《康熙帝國》裡斯琴高娃一口一個「我孝莊」,大約這些人都是穿越來的吧!
那麼,接下來您的問題可以關於:
看歷史劇學歷史,可能嗎?
為什麼大家都愛看歷史劇?
哪些細節最容易穿幫?
……
PS:如果達人們沒有第一時間給予回答,請不要急,他們和浙江新聞一起,24小時在線等。
歡迎訂閱小菜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