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名將張玉簡介 張玉是燕軍第一個戰死的大將是否有好結局?
2023-12-07 02:10:06 2
張玉是靖難時期名將,追隨燕王朱棣立下了不少功勞。同時他也是在靖難之役中,燕軍第一個戰死的大將。張玉之死,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氣勢如虹的燕軍的軍心。
張玉原本是元朝的官員,曾在元朝末年官至樞密知院。起義軍推翻元朝的統治之後,元順帝逃往漠北,張玉是跟隨元順帝一同逃亡的大臣之一。
洪武十八年的時候,張玉自漠北而歸,向明朝投降。最開始官職不高,後阿里參加捕魚兒海戰役離宮,封濟南衛副千戶,改任安慶衛指揮僉事。
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張玉又跟隨大將藍玉徵討遠順、散毛諸洞。在這些戰役中立下戰功,後積累軍功坐到燕山左護衛的位置。這個時候,張玉就已經算是燕王朱棣陣營中的人了。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張玉隨朱棣徵討野人等部。在這些戰役之中,因為作戰勇猛而又足智多謀,所以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
建文元年,朱棣挑起靖難之役後,張玉與丘福等人奪下北平九門,進而控制北平全城,為燕王朱棣出師清除後顧之憂。
朱棣出師之後,張玉與其他大將一同隨軍徵討,期間為朱棣出謀劃策。朱棣採用張玉的計謀,奪下薊州、遵化、永平、密雲等,因功升任都指揮僉事。
朱棣出師之後,建文帝最開始以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前往徵討朱棣。耿炳文率軍屯駐真定,張玉派人前往查明情況。耿炳文大軍初到,紀律渙散,讓張玉看到了弱點,他當即向朱棣建議迅速出兵,擊潰敵軍。
當時大帳之中其他將領認為,中央軍隊強盛,不應該正面與他們對上,最好是駐軍新樂,意圖後進。張玉卻斬釘截鐵的說,此戰燕軍佔有大優勢,若是出兵勝算極大。
雖然大部分將領都持反對意見,但是朱棣卻對張玉十分了解,知道這位將軍是有勇有謀之輩。若是沒有極大的勝算,絕不會提出這條建議。所以最後朱棣選擇相信張玉,不顧眾將勸阻,出兵真定。
讀過這段時期歷史的我們,應該都知道,真定的戰役的確是朱棣獲勝了。耿炳文的失敗,讓建文帝對他失望,同時聽從黃子澄的建議,起用李景隆為大將。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直接將中央政府拖向末路,使得朱棣以諸侯王的身份,推翻了中央政權,自己稱帝。
若不是張玉的極力勸說,朱棣是否會輕易出兵真定還是個問題。如果沒有第一時間擊敗耿炳文,也不會有日後李景隆這個草包來率領中央軍,使得燕軍節節勝利了。
燕軍擊敗耿炳文一部,張玉又擊敗安陸侯吳傑,燕軍軍威大振。在張玉的輔助下,燕軍又隨後取得了大寧戰役、北平保衛戰的勝利。
建文二年,朱棣擊敗李景隆一部,拿下廣昌。一路取德州、滄州,將李景隆和徐凱等將全都擊敗。但是在同年十二月的時候,燕軍在東昌與盛庸一部遭遇。正準備攻打東昌城的燕軍,被盛庸團團圍住,燕軍吃了大虧。
盛庸是中央軍智勇雙全之輩,也是最讓朱棣頭疼的將領,曾多次讓朱棣吃虧。在東昌戰役中,燕軍精銳幾乎全滅,朱棣也差點被俘虜。後來張玉、朱能分別率兵相救,朱棣與朱能會合,朱棣得以脫困。
當時張玉仍被困在陣中,準確的來說是他並不知道朱棣已經脫困,所以一直在分奮力廝殺,沒想過突圍。所以張玉最後力戰而亡,成為燕軍中第一個死亡的大將。
失去這樣一位大將,朱棣十分痛惜,曾明言在此艱難之際,失去張玉這樣的良輔。稱帝之後,張玉受到了極大的榮光,追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國公,賜諡忠顯。仁宗時期追加河間王,改諡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