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大家段玉裁簡介 段玉裁的人物結局
2023-11-08 08:01:57 2
訓詁學是中國一個非常傳統的學科,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古書詞義,今日我們所學的諸如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範疇的知識點,都是經過先人研究考校而來的。所以訓詁學,實際上從有了語言文學並且漸成系統之後就存在。他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訓詁學的存在廢話藏非常必要,雖然並不為人所熟知,但是在很早的時候這個學科就已經存在了。本文介紹的段玉裁便是一位訓詁學家,活躍時間在清朝,兼職經學家。
段玉裁生於公元1735年,去世於公元1815年,江蘇金壇人氏,字若膺,號懋堂,晚年自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他是清朝著名的訓詁學家,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著名文學家龔自珍的外公。
雍正十三年,段玉裁出生在江蘇省金壇西門外大壩頭村的一個讀書世家,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段家雖然家庭貧困,只是普通的耕讀人家,但是自從他祖父段百三從河南避戰難到金壇之後,一直都在此地任塾師。段氏祖孫三代都是讀書人,所以在金壇算的上是一個書香世家。段玉裁的父親雖然只是私塾老師,家境清苦,但是卻擁有教授孩子讀書的條件。基於這種原因,段玉裁實際上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段玉裁十三歲補諸生,隨後在揚州安定書院讀書。二十五歲,也就是乾隆二十四年的時候中舉,進入國子監任教習。此後段玉裁也參加了多次的會試考試,但是都未曾進士及第。科舉無望,段玉裁經人介紹在京都當起了教職老師。
乾隆三十五年,段玉裁被授貴州玉屏縣知縣,隨後轉調四川省,先後任富順、南溪、巫山知縣知事。早在京都任教期間,段玉裁就通過讀顧炎武的《音學五書》,開始進行音韻之學的研究。並且拜師戴震,與錢大昕、姚鼐等學者相交。如今任職期間,仍然不忘學問,無論轉調何地,均將《六書音韻表》帶在身邊。處理完公文,哪怕是深更半夜也要秉燭研讀。
就這樣鼓了十年,段玉裁四十七歲的時候,因為父母老邁多病而自己也患疾,他最終辭官歸故裡。辭官之後他居住在蘇州楓橋,潛心做學問。
乾隆五十五年,段玉裁第二次進入京都,這次進京他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相識。王氏父子是歷史上有名的訓詁學大師,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日都頗有聲名。同樣潛心訓詁學,三人結實,自然是十分貼合。相交期間,三人經常在一起商討音韻、訓詁,段玉裁在這段期間收穫不小。
乾隆五十八年,段玉裁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生活雖然十分清貧簡單,但是他仍然不忘「不耕硯田無樂,不撐鐵骨莫支」的祖訓,沉浸在學問研究之中。就小編個人而言,像段玉裁這種才是真正的學者。如今電視上許多專家學者,沒事兒就上上這個節目,跑跑這個節目,心思都花在這方面,哪裡算的上是真正專心研究之人。
乾隆五十九年,段玉裁意外跌壞右腿,從此帶上了殘疾。到那時他仍然潛心注釋《說文》,不曾有一刻懈怠。等到《說文注》著成之後,段玉裁的健康可以說是每況愈下。他常年身體不適,特別是在春天「瘡爛疥煩,兩眼昏花,心脈甚虛,稍用心則夜間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
生活清貧又受疾病折磨,段玉裁卻並無遺憾,甚至可以說已經了卻心事。他曾經對自己的學生和友人說,如今《說文注》已經完成,他就像織好了蠶繭的春蠶,只待一死而已,死而無憾。
嘉慶二十年,他花費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將《說文解字注》刻成付印。這一目標的完成,抽空了段玉裁的全部心神,沒幾個月就因病去世。年終之時已經八十一歲,算的上是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