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碼頭智慧指揮平臺(岸橋司機再不用)
2023-11-08 06:06:58 1
港口碼頭智慧指揮平臺?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港口碼頭智慧指揮平臺?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港口碼頭智慧指揮平臺
來源:科技日報
圖集
坐在玻璃駕駛室裡開岸橋,需要「貓著腰」、綁著安全帶,以俯視的姿勢操作裝卸貨櫃。高空作業,風大不說,趕上有雨有霧,視線受阻,邵金喜幹起活來,更得低著頭,慢慢操作。一個班,12小時,一直這麼低著頭彎著腰。
在天津港這樣的岸橋司機有很多。
邵金喜回憶,「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有一次下夜班我突然看見老師傅扶著欄杆一直在揉腰、揉頸椎。當時很不理解,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體會到了這種酸痛難忍的感覺。」
去年5月,邵金喜所在公司,完成了對堆場31臺軌道橋的智能化改造。
電腦操作到底行不行?第一鉤首秀,所有人都服了——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自動化軌道橋的機械效率,都穩定在每小時35箱以上。
延續幾十年的作業模式在天津港徹底改變了!
8月17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天津港太平洋國際碼頭。這裡岸線2300米,曾經是天津港最大的貨櫃碼頭,能夠滿足世界上所有在航大型貨櫃船舶的接卸。可記者看到這裡的工作人員其實並不多,特別是岸橋上方的駕駛室空蕩蕩的,一個司機都沒有。
「隨著智慧港口建設的提速,越來越多的自動化設備已經替代了碼頭上人工操作,現在大部分操作人員已經脫離了以前在岸橋上作業的模式。」太平洋國際碼頭工程部副經理張利偉說,遠程操控司機在中央控制室,通過兩塊屏幕就能監控整個作業流程,操作只需操縱杆和滑鼠,機械可以替代人工完成大量重體力勞動。依靠設定好的程序,一人可同時管理6臺設備。
對邵金喜來說,最幸福的是告別了大汗淋漓、滿身油汙的高空工作環境,成了身著白襯衣、黑褲子,坐在辦公室裡的白領。
無獨有偶,在碼頭上幹了十多年貨車司機的惠學靜,經過培訓升級成為一名港口無人駕駛智能電動貨櫃牽引車(簡稱「無人集卡」)的後備安全員。
今年年初,天津港在全球首次實現25臺無人集卡成組整船作業。這些無人集卡全程無需人工幹預,最高行駛速度不低於35km/h,全局定位精度小於10釐米,輪胎吊/軌道橋下精準定位精度小於3釐米,對位時間不超過10秒,能識別並避讓其他有人駕駛貨櫃卡車、工程車輛、行人、港機設備等,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原先在他看來「枯燥無味」的工作一下子新鮮起來。雙手被無人駕駛技術完全解放出來,車輛根據預定的指令,自動行駛裝卸貨櫃,惠學靜只需保障車輛安全即可。
天津港進入了一個智慧化的新時代!
疫情暴發以來,智慧港口的創新應用成為復工復產的有效支撐。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團生產實現逆勢雙增長,完成貨物吞吐量2.08億噸,同比增長1.7%;貨櫃吞吐量完成857.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9%,再創歷史同期新高。
「對我們基層員工來說,智慧港口建設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工作環境的改善、勞動強度的減小,工作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對於邵金喜和惠學靜的變化,設備工程師屈東升這樣說道。
實際上,智慧港口建設帶來的不僅是工作環境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工作觀念和思想的升級。
「岸橋司機屬於高空作業,以前全是一水的大老爺們。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像一線單位,那麼大的大型機械,也會有女同志操控。但現在智能化改造後,這種固有觀念已被打破。已經有6名女性遠程操控司機加入我們的隊伍,還成立了一個巾幗班。」邵金喜說。
而很多和邵金喜、惠學靜一樣,從一線退下來的老司機們,經過培訓成了設備養護員、後備安全員。
「現在工作環境變好了,活兒也比過去輕省了,掙的錢卻多了。我覺得這就是建設小康社會給我們基層工人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說起現在的工作,邵金喜喜上眉梢。(記者 張強 王延斌)
責任編輯: 薛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