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維鱗是誰?他是怎麼死的?傅維鱗的詩
2023-11-08 08:40:23 2
傅維鱗是清朝大臣,原名傅維禎,後改名傅維鱗,生於公元1608年,去世於公元1666年,河北靈壽人,字掌雷,號歉齋。
傅維鱗生於明朝末年,於崇禎十五年過鄉試中舉人,但是很快明朝的統治就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推翻了,此後清軍入關,中原大亂,科舉之路中斷。一直到清朝順治年間,順治帝入關開清朝科舉,傅維鱗才得以在順治三年進士及第,選為庶吉士。
順治四年,傅維鱗授內翰林國史院編修之職,不久改內翰林秘書院。第二年到江南一帶主持考試事宜,成為官路晉升的資本。
順治九年,傅維鱗升春坊左中允,兼內翰林宏文院,開始分修明史。傅維鱗四處搜集明朝資料,包括各地文集、碑誌、家承,綜合各方材料相互借鑑考證,最終修成《明書》,包括本紀、宮闈、紀、表、志、記、世家、列傳,一共一百七十一卷。《明書》後被徵集入史官,得四方讚嘆,無有不服。
順治十年,考試翰林,傅維鱗因為熟知法度而了解民情,被順治帝授山東崬昌兵備道之職,外放地方。任職之時,正好碰見山東遇見大饑荒,傅維鱗賑災救民,數萬人得以被救活。為此後官期間,他深入地方,了解民生疾苦,甚至親自來到老農之中,通過實踐所得進行改革。當時土地兼併嚴重,普通農民深受其害,傅維鱗上書朝廷,請求開墾荒地,得到御史採納,利於民眾。
順治十二年,因為在地方上建立的功勞,順治帝以其愛民如子,治下有方,素有學問的理由,升其為大理寺少卿,遷太僕寺少卿,不久又遷通政使。升遷通政使剛剛過了五天,都察院左副督御史的職位有所空缺。順治帝以問考究傅維鱗,傅維鱗對答流暢,且提出了許多可以為之的建議和政策,輜重使順治帝再次遷其為都察院左副督御史。
在職期間,傅維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恪盡職守,嚴格履行諫官的職責。據說他每上一奏疏,四海無內無不欽慕其風採,爭相傳頌。後來因為上書請求更定世襲制度,傅維鱗被革職留任,不久官復原職。
順治十五年,官復原職不久,又被升為戶部右侍郎,第二年加太子少保銜。傅維鱗後來請假歸鄉,為母親重修陵寢,上準奏。
順治十八年,傅維鱗重入官場,先補工部右侍郎職位,不久轉左侍郎又進工部尚書。康熙五年,為康熙帝監督皇陵修建事宜,事後以積勞成疾請歸。不久父親去世,傅維鱗悲哀過度以致損傷身體,不久病情加劇在家中去世。
傅維鱗在清朝,歷任東昌兵備道、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工部尚書等職,算是一位比較成功的官員。
詩詞
聞鍾
北山寺與東山寺,兩寺鐘聲出暮雲。
明月青燈照孤影,十年心事夜深聞。
過石仲生齋看竹
懶我曾多事,栽松始出闌。
憐君青眼共,喜借綠筠看。
雨色凝新翠,山光割暮寒。
隔籬才數武,日得醉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