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遊作文三篇
2023-12-05 14:05:21 2
洄遊是魚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些魚類的主動、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種的特點的水平移動。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提供了洄遊作文,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洄遊作文一
湛藍的天幕上有著奇觀,而那不引人注目的海底卻也同樣擁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觀。
在深沉的大海裡,一個小黑點浮現在我們眼前,黑點緩緩放大,變為了一隻笨拙的大海龜正自由自在地暢遊著。它扁扁胖胖的身軀以及一雙寬大的「翅膀」輕輕地扑打著,在蔚藍的「天幕」中自由地飛翔,顯得祥和而安寧。光斑照耀著魚兒,它們像一塊塊礁石,遊得怡然自得。在隨風飄揚的水草裡,一隻小丑魚歡快地鑽來鑽去。遠處,一片烏雲緩緩逼近。那是迷人的沙丁魚。就在這時,天空突然變得灰黑起來,陽光也不敢探頭探腦地自由穿梭了。氣氛顯得格外壓抑,令人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果然不出乎我所料,一隻兇惡的大鯊魚單槍匹馬地風馳而來。這隻水中霸王正耀武揚威。一隻只魚兒驚慌失措。五彩斑斕的小丑魚紛紛尋找著自己的藏身之處。各式各樣的小魚左躲右閃,最後躲進了小石塊底下。眨眼間,沙丁魚就迅速圍成了一個水龍捲,無堅不摧。一會兒又變成了一條絲綢,繞地鯊魚眼花繚亂。一會又變成了一張碩大的網,遮天蔽日,令人不寒而慄,更令人心生敬畏。
這人世間的弄人果真「能歌善舞」啊;這「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可真是無奇不有啊!
洄遊作文二
麻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龍江漁民所說:「海裡生,江裡死」。麻哈魚是一種海河洄遊性魚類,它棲息於北太平洋肥育、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一定要歷盡千辛萬苦,進入江河,上溯到產卵場生殖。在我國江河中產卵的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裡,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遊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遊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沿化為英語Salmon。
麻哈魚經過長途跋涉,且在洄遊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而長途旅行,忍飢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後不久,雄親魚便相繼死無,完成了它畢生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部分雌魚仍然返回海洋,得到豐富的食物,恢復常態。而受精卵經2個月的發育孵化,仔魚潛伏在石礫間黑暗處,待翌年4月開江後,幼魚已長至50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向外海遷移。待長成性成熟後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洄遊作文三
魚類在春季水溫漸高時,體內生殖腺成長成熟,要排出卵子或精子以繁殖下一代。那時它們就從外海過冬的潛伏地區出發,集結大群向沿岸產卵場所洄遊,旅程往往1,000千米以上。
在我國沿岸,漁汛時間以每年春夏之交,3月到7月(也叫春汛)為最重要。我們所捕獲的魚類,最多是小黃魚,約佔全部海洋獲物的1/5。它們的洄遊路線,大致可分兩支,一支在黃海南部濟州島西方海裡潛伏過冬,另一支在東海南部溫州灣東方海裡潛伏過冬。
黃海的一支,每年3月集結奔向山東半島;3月下旬經過山東石島東方海面;4月上旬到龍鬚島附近;4月下旬經過長山列島入渤海,隨即分為二路,一路向西,5月中旬到萊州灣、黃河和大沽口外淺海產卵,另一路北去遼東半島西岸到營口一帶去產卵;直到秋季水溫下降時,才陸續離開渤海,漸次南移,12月就回到黃海中心。至於東海的一支,也在春季開始活動。二三月間有一小部分去福建三都澳附近產卵,其餘大部分經台州灣、三門灣北上,4月間到浙江舟山群島,一部分繼續遊到江蘇佘山島洋面以至於呂泗港東方淺海處去產卵,也到秋季水溫下降時才集結南歸。這種小黃魚是近陸洄遊中向陸岸方面移動的一種;其他如大黃魚、鰳、鯛、鮐、帶魚等,都是近陸洄遊的魚類,不過時間先後不同而已。
近陸洄遊的魚類中,有些須從海洋出發,溯河而上,到江河裡去產卵,幼魚長大後又回海裡去。鮭魚(北方叫麻哈魚,南方叫薩門魚)就是最顯著的例子。9月到11月,以白露節(10月上旬)前後,正值我國境內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漁汛期。鮭魚為了完成延續下一代的重大使命,它們的洄遊旅程從白令海到將近1萬千米,歷時半年到一年遠遠超過一切魚類的遊程。
生殖洄遊路線最廣泛的要數帶魚,在我國沿海的近陸淺灘,它們都能產卵,只是時間不同,北早南遲。它們的洄遊方向自南至北,產卵地點地渤海灣、舟山群島等附近較多。這也是因為那裡的浮遊性生物稠密的緣故。生殖洄遊實際也叫產卵洄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