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宮詞劉娥為什麼不被先皇喜歡(大宋宮詞劉娥太冤)
2023-11-06 21:17:58 1
大宋宮詞 劉娥
《大宋宮詞》最近也在播送。今人一看該劇主角是劉娥,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來給反派洗白的,畢竟在傳統認知上見到真宗皇后劉娥出場,就知道這女人是個大反派。但歷史上的劉娥並非那麼邪惡。今人對劉娥的壞印象幾乎全部源於《包青天》系列中的「狸貓換太子」案。「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可謂耳熟能詳了,但是這個故事怎麼來的?其實它有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
一、狸貓換太子的初現「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直接出現於清代石玉昆的小說《三俠五義》。那麼《三俠五義》的「狸貓換太子」又源自哪裡呢?
元代寫的《宋史》在《后妃傳》的《獻明肅劉皇后(劉娥)傳》和《李宸妃傳》中記載了一個真實的歷史,辰妃李氏原是當時的貴妃劉娥的侍女,之後李氏和真宗有染,懷孕後生下了真宗唯一的兒子趙禎,就是後來的仁宗,劉娥隨即將趙禎收為己子。仁宗繼位後,李氏「未嘗辯解」,也就是沒敢告訴皇帝自己才是他親媽,而當時又是劉娥攝政,群臣畏懼太后權勢,也不敢告訴皇帝真相,「終太后世,仁宗不知自己生母」。直到劉娥死後,才有人告訴仁宗真相,仁宗懊悔不已,開李氏之棺,瞻仰生母遺容並尋找其死因,發現生母面容如生,也沒有中毒跡象。隨後仁宗「下詔自責」,並追封李氏為太后,祭祀時同劉娥地位平等。
影視劇中的李妃
《宋史》的記載基本釐清了兩個史實。第一,劉娥的確佔有了李氏的親子。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封建時代,父親的正室才是嫡母,當時真宗的後宮中實權一把手就是劉娥,而仁宗的生母李氏連名分都沒有,連妾都不算,所以真宗唯一的親子被寄養在名分高的劉娥名下完全沒問題。第二,李氏沒有中毒,完全是自然死亡。這點還可以從《續資治通鑑長編》得到證實,李氏就是在劉娥的關懷下取得名分,並不斷被提拔,劉娥還特意設置了正一品宸妃的頭銜,讓她風風光光。
二、故事開始走樣本來,仁宗認生母一事沒啥大問題,但問題就在追認之後,劉太后攝政時期的宰相、太后黨呂夷簡,以及知道真相,但在給李辰妃的諡文上只寫了宸妃「生女一人,早卒無子」的晏殊,二人突然全被罷免。接著翰林孫抃上了《進祔李太后赦文》,仁宗看了之後一連幾個月心情憂鬱、天天垂淚,可見仁宗對已死的劉太后內心已是不滿,以至於仁宗的親信範仲淹都來勸導仁宗說:劉太后還是功多過少,「宜掩小過以全大徳」,不要過分株連。
呂夷簡
元代的文學愛好者抓住仁宗開棺這一點,再連同仁宗認母后的政治波動,八卦心瞬間被激活,隨即仁宗認母的故事就開始走樣。
元代著名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首開「狸貓換太子」故事先河。在劇中,宋真宗朝,真宗臨幸了李美人,李美人產子,執掌後宮的劉皇后為了防止李美人權勢反超自己,就命令宮女寇承御(寇珠)暗害皇子。寇承御不敢殺害皇子,就先將他扔到金水橋下,突然皇子渾身煙霧繚繞,寇承御害怕,馬上求助太監總管陳琳。陳琳將小孩放進食盒,避開了劉皇后的盤問,將孩子送給了南清宮八大王(楚王趙德芳)收養,取名趙禎。十年後,楚王送趙禎入宮,劉皇后見趙禎生疑,就阻礙趙禎和真宗見面,又拷打寇承御,寇承御撞柱而死。又十年,趙禎繼位,陳琳說出真相,趙禎遂將劉太后打入冷宮,將被所有人冷落的李美人奉為生母太后。
寇承御
《抱妝盒》首開仁宗認母的宮鬥先河,將歷史上正常的轉寄關係改為劉後狠毒、貪戀權勢,仁宗的悲劇是典型的宮鬥產物,突出寇承御、陳琳等忠烈形象。這是最早的以仁宗認母為背景的演繹,確立了以後「狸貓換太子」故事的幾個樣板,即食盒救子、劉後拷御(劉太后拷問寇珠,寇珠抵死不招撞柱而死)、仁宗認母三大劇情。
三、包公的加盟到了明代前期,明人對包公很是尊崇,所以在《抱妝盒》基礎上出現了明傳奇小說《新刊全相說唱足本仁宗認母傳》,這是「狸貓換太子」的一個升華版故事。這裡麵包公成了主角,而且出現了「換」。《認母傳》裡,太監總管陳琳被改為李妃的太監張院子,寇承御和趙德芳的劇情被刪除,增加了和姦臣一同謀劃以劉後之女換李妃之子的劉後太監郭槐。和《抱妝盒》不同,《認母傳》沒有了皇子出宮情結,而是李妃之子直接被換成了劉後之女,李妃之子就被劉後當做孩子。李妃則被打入冷宮,哭瞎雙眼。仁宗登基,李妃遇到包公訴冤。然後包公三審郭槐查清真相,叛劉後絞刑,經李妃求情後,二後共存。
包拯
到了明代中後期,戲曲流行,所以仁宗認母又成了絕好的劇本,又因為明代中後期太監權勢大,所以塑造陳琳這種忠心的太監也算是給當朝太監馬屁,因此寇承御、陳琳等人也再次登上劇本。這樣明代基本確立了包公和換太子的情節。
四、狸貓的加盟清代可謂小說盛行期,自然對傳唱了幾百年的仁宗認母也有升級。最先就是加入了武俠元素。清代傳奇小說《正昭陽》中,加入了李妃產子後,郭槐換子並摔死女嬰嫁禍李妃的劇情;真宗在寇準死諫下,將李妃發配皇陵;劉後派人火燒皇陵,想要殺死李妃;李妃被江湖俠士鞏折天夫婦救走,隱姓埋名;仁宗朝,劉太后派雷先春刺殺仁宗,經包拯幫助仁宗搞清真相,最後劉太后自殺,仁宗迎生母返朝。
京劇《狸貓換太子》
清代對仁宗認母最大的變動就是狸貓加盟了。過去都是說劉後以女換子,但到了清代,清人得再醜化劉後,就將之變為以狸貓換皇子,這個故事首先出現在《萬花樓演義》中,故事說真宗去澶淵抵禦契丹的時候,劉後主導皇宮,將生子的李妃邀請到昭陽宮遊玩,並趁機以狸貓換皇子,郭槐則要淹死皇子,幸得陳琳相救,隨後故事類似,就是仁宗登基,包公伸冤。但不同之處在於,仁宗迎回生母后祭天禱告,李妃雙目復明。
宋代皇子
到了《三俠五義》這裡,終於出現了最完整的「狸貓換太子」:真宗的劉皇后和李妃同時產子,劉後的太監郭槐暗中通過接生婆用剝皮狸貓替換了李妃之子,寇承御和陳琳通過食盒將被調換的孩子送出宮,送給八大王撫養;李妃則流落民間,雙目失明。六年後,被立為太子的劉後之子病死,真宗將八大王的孩子過繼過來。到了仁宗朝,包拯下鄉巡視,李妃以皇家金丸為信物訴冤。包拯將其帶回開封,以天水幫其清目,李妃復明。隨後包拯三審郭槐,劉後也被郭槐的供狀嚇死,李妃得以正名。
大宋宮詞 劉後
文史君說一個故事的流傳必然有其基礎,元代首開狸貓換太子先河,但並非無病呻吟,元代是少數民族統治天下,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將儒生學者稱為臭老九,文人自尊被極度踐踏,所以仁宗認母實際寄託著希望天下也同仁宗一樣,雖然存在短暫的認賊作母,但終有一日會真相大白的反元復宋的心理。明代則是借題發揮,明代中期憲宗朝,傳言萬貴妃會將後宮一切懷孕的女人弄死以保證自己專寵,孝宗生母紀太后就是這麼死的,孝宗被太監所救,被秘密撫養長大,所以明人借古喻今。清代則突出了李妃瞎眼後一定會「復明」的劇情,至於什麼意思,你懂的。而且清代尹嘉銓曾評價乾隆朝無名臣亦無奸臣,足見乾隆朝政治平庸,所以狸貓換太子也寄託了清人希望有包青天之類的為民辦實事的好官的願望。如此歷史上一個還不錯的皇后、攝政太后劉娥成了狠辣毒蠍、貪戀權勢的反派。
參考文獻《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王林飛:《狸貓換太子故事的演變》,《天中學刊》2015年第30卷。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