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前,中國拯救大兵
2023-11-07 00:09:52 1
回顧歷史,西部的安全一直是中國國家安全的重心,但西域遠離中國軍事及經濟力量的中心,國家力量投射成本高昂,說到底,在宏觀計算下,西域戰略的最終支撐是一個個響應國家徵召、到遙遠瀚海雪山下奮戰的士兵。今天,人們會問:他們為何而戰?或許,我們可以從東漢將軍耿恭的一段真實故事中尋找答案。
由於對西域的軍事部署成本昂貴,西漢末年,隨著中原的戰亂,中原勢力逐步退出了曾支付無數鮮血的西域。東漢建立後,治理慢慢走上軌道,再次進取西域,獲取戰略安全保障的國防戰略又浮上國家決策的前臺,將軍耿恭就是在這樣的大歷史聚光燈下走上人生舞臺。
耿恭的家族是軍旅世家。公元74年,隨著東漢大軍規復西域的浪潮,他繼承家族事業的宿命,很自然參加了戰爭。戰後,東漢還是沿襲西漢時期的防衛戰略,將主力撤回後方,而部署精銳的小部隊留駐當地、以維繫因戰勝而贏得的外交同盟,抵抗當時北匈奴的威脅。耿恭擔任了戊校尉,即兩支駐留部隊的指揮官之一。
但匈奴在漢軍主力撤離後,集結兩萬主力分別攻擊東漢的主要盟國,然後裹挾當地各國軍隊攻擊耿恭和關寵駐守的部隊據點。耿恭在阻擊和遲滯處於優勢的敵軍之後,最後率領少數東漢軍人與當地同盟部隊據守疏勒城,他深知這座居於天山北坡的石頭城堡堅固足以死守,而此城扼守天山南北通道,如果喪失,則未來國家整個西域戰略又要從頭做起。
就在耿恭與戰友們在疏勒浴血奮戰的時候,朝廷發生了不幸的大事變:漢明帝駕崩,後來以提倡孝道和勵精圖治著名的章帝即位。新帝即位遇到的頭一件大事就是必須處理西域的告急求援的奏章。
按慣例,新帝初即位需要穩定政權,頭緒繁多,是不會進行諸如異域用兵這樣的決策的。因此,在朝廷研究西域告急求援奏章時,司空第五倫認為不該出兵,這時擔任司徒的鮑昱向新皇說了這樣一番話:「國家在當地駐留的軍人兩部各不過數十人,匈奴以巨大的優勢兵力,圍攻幾個月而不能成功,這是士兵們為國家事業奮戰的結果。是國家將這些士兵置於如此艱險的戰鬥之中,現在,如國家不能對他們進行救援,不僅等於變相縱容外敵對他們的殘暴,而且必定會使那些立志為國家犧牲的人感到傷心。進一步來說,今天如果不發兵拯救他們,未來沒有邊境威脅則已,一旦匈奴大兵再犯,那麼,陛下您還可以指望誰為國家而死?」鮑昱以擲地有聲的抗辯結束了辯論。在緊急軍令之下,救援大軍駛出玉門關。
而在這前後幾乎長達一年的時間內,耿恭率領殘存的士兵,頂住了匈奴瘋狂的圍困、招降的誘惑,在絕望中保持著對故國的信念。這一過程中,有兩個非常感人的人物融進了這個故事。一位是疏勒城中支持耿恭的當地領袖,她是漢家和親公主的後裔,帶領民眾參與了守城的苦戰。另一位是耿恭的部下範羌,他在圍城前受耿恭派遣到玉門關接洽補給事宜,在救援大軍出關時,堅持隨軍行動。當救援大軍到達天山南麓,統軍將領決定撤退時,他自告奮勇,堅持帶領很小的分隊翻山越嶺前往疏勒城,因為他堅信疏勒不會破城,耿恭將軍和弟兄們肯定還在堅守待援。當範羌帶領小隊人馬悄悄穿越匈奴人的封鎖線,終於在漫天大雪的深夜來到疏勒城下,守城軍民喜極而泣。最後,當他們穿著破碎的軍服,高擎獵獵軍旗抵達玉門關時,連耿恭在內,只剩下13名戰士。玉門關守將以最高禮儀命令列隊迎接他們入關,並親自為他們洗浴和更衣!
1900年前的拯救大兵行動成功了,但這個故事所揭示的問題並沒有隨歷史風沙而消失,當國家徵召自己的士兵去遙遠的地方獻身奮戰,國家就與自己的人民籤訂了一份雙向的道義契約:士兵為國家而死,因為這是一個會在乎他生死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