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清明詩有感徵文【精選】
2023-12-01 06:38:56 2
君不見,在我們身邊,今天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明天卻隨著一縷青煙離我們而去。這就是人生。下面是我讀清明詩有感徵文範文,快來圍觀吧。
我讀清明詩有感徵文【篇一】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嘗到九泉」
宋代詩人高翥的一首《清明>>詩,給我們繪畫出一副鮮活的「清明上墳圖」在這裡,人們不僅感慨滴血泣淚的那份真實情感,更震撼於日落後笑於等前的兒女。兩者的極大反差,令人肝腸寸斷,噓唏不已。
這首詩極富人生哲理,他揭示了生命的真諦。詩人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活好今天,享受人生,否則死後,即使有再孝的兒女,身在九泉之下,又何償能喝到一滴酒呢?人生短暫,死生無常。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轉順百年。「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語)古人常將人生比夢,感嘆光陰流轉,歲月荏苒。其間多少功名利祿,多少喜怒哀樂,生死離別,得失聚散,富貴雲煙,到頭來不過夢幻一場。正如網絡所言「神馬都是浮雲」。君不見,在我們身邊,今天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明天卻隨著一縷青煙離我們而去。這就是人生,我們無法預測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不求完美,不求轟轟烈烈,不求驚天動地,不去刻意追求什麼,那樣太苦太累。人只要活得快樂開心,隨心所願,就不枉此生。許三多說:「人活著就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活著。"這話對,我信。
我讀清明詩有感徵文【篇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我和爺爺讀完《清明》這首古詩,爺爺告訴我清明節,是對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對死者的一種悼念之情。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細雨綿綿,路上的行人心中煩悶,像是丟了魂似的。請問哪裡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著遠處的杏花村。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竟境含蓄優美,寫雨中行人的憂愁,但不令人消沉,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最後,爸爸媽媽告訴我,只要心中有愛,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讓我們一起為美麗的春天而奮鬥學習吧!
我讀清明詩有感徵文【篇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到清明節的詩,想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會是唐朝杜牧的這首《清明》。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悽涼。
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這一天,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由詩講節,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一堆青冢一部書,一塊墓碑一絕唱。萋萋芳草,掩蓋了多少悽楚的故事;堆堆黃土,埋藏著多少動人的傳說。曾經的擁有和離棄,翩然遠遁;曾經的貴胄與卑微,煙消雲散。發黃變脆的往昔,寸寸抽離,徒留若干斑駁難辨的字跡。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將負重前行,為自己,也為別人。撣落紅塵,撥開浮華的虛幻,看清這個複雜而多彩的世界,靜守歲月的美好,且行且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