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之名怎麼來的(修武之名的來歷)
2023-11-30 15:08:11 3
據甲骨卜辭記載,殷商王畿西南部活躍著一支命名為「寧」的氏族,即商代寧國,也叫濘國。漢代《韓詩外傳》記載:「武王伐紂,勒兵於寧,更名寧曰修武,亦曰大修武城。」商末武王伐紂時,將寧地改為修武。修武,即現在的河南修武縣,故修武縣當為商代寧國故地,許多權威古籍上都這麼一致認為。《史記·魏世家》載:「通韓上黨於共、寧,使道安城。」《史記正義》解釋說:「共,衛州共城縣;寧,懷州修武縣,本殷之寧邑。」《左傳·定公元年》記載:「(魏舒)田於大陸,焚焉,還,卒於寧。」魏舒是晉國大臣,他去了大陸澤田獵,焚林圍獵後回來,死於寧地。大陸,即大陸澤,但這裡所說的「大陸澤」並非今河北邢臺的大陸澤。根據《水經·清水注》,其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的獲嘉縣與修武縣一帶,後世也稱「吳澤」,今已消失。此大陸澤的供體為清水,就是現在的衛河,衛河自寧地以北注入大陸澤。寧方處於商王畿與外服邊緣,是守衛商王畿抗擊西南敵寇入侵的重要門戶。《殷周金文集成》著錄有不少寧器,如「寧父鼎」、「矢寧父乙方鼎」、「寧戈父乙甗(yǎn)」、「寧觚(gū)」等等,應該屬於商代寧國或商周寧族銅器。
需要提示的是,商代寧國的「寧」跟現代語境「安寧」的寧並沒有直接聯繫。「安寧」之「寧」來源於「寧」,「寧」、「寧」本是兩個不同的字,兩字均有甲骨文存在,寫法差異頗大,字義迥異,後者跟「盛器」有關。現代意義的「寧」即來自後者。這裡要說的是寧地之大陸澤,即滎澤,《說文解字》說,「滎濘」是疊韻連語(古聲相近),意思是小水之貌,即沼澤之地為滎濘,故濘、滎相通。滎,古作「滎xíng」,兩字有承續關係。「滎」、「滎」兩字無論上面的「兩個火」,還是「艹」,都比較符合濘地的地質環境。「滎」上面兩「火」指水面上泛起的波光,可見早期寧地湖泊密布,水質純淨,無論白天陽光下還是夜晚月光下,湖面總是波光粼粼,碎星閃耀;但湖泊的水位往往會隨著氣候或季節演變而升降,若湖面乾涸則變成沼澤,水草叢生,故為「滎」。濘地應該像南方的雲夢澤一樣沼澤遍地,這或許是古濘地的由來。而「濘」所以叫「濘」,可能源於早寧部族依水而居。寧人傍水即為「濘」,便將當地取名為「濘」,而「濘」字也多了一層濘淖、泥濘等意義。照此推測,再結合甲骨文象形,「寧」的造字本義可能是一種行走於沼澤地帶的代步工具,類似後世的泥撬。
寧的甲骨文
商代寧方族人世代生活在清水流域,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裡湖沼遍地,植被繁茂,是動植物的天堂,非常適合田獵活動。商王在此設立狩獵區,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卜辭中就有「惟在濘田」的記載。商王多次去濘地進行狩獵,如「翌丁亥勿焚寧。」焚,古代狩獵方式之一,通常天氣晴好,又恰巧遇到大獵物,不易追捕,便用焚燒山林的方式將野獸驅趕到方便自己圍捕的區域。商王在寧地狩獵多用「焚」,說明寧地多有不易獵捕的大型野獸。
寧鼎銘文拓本
卜辭「師般氐人於北奠次。」、「人於濘次」,「次」在卜辭中指駐紮的軍隊,北奠和濘地出現在同一組卜辭中,說明兩地相近,一期卜辭中曾有「奠來寧」的記載,奠寧兩地確實有聯繫。「奠」在這裡並非「置奠」,而是作為國名,即商代奠國,位於王畿內,具體位置不明,北奠即奠國以北。奠國是武丁兒子的封國,其權重自不必說。師般,即商武丁輔臣甘盤,曾助武丁成就「武丁盛世」。以上一組卜辭大意為師般率人來到奠國北部的奠軍駐紮地,接著又來到寧方寧軍駐紮地。商王因何派師般來奠國、寧方視察軍部,卜辭沒有說明,但可以肯定,寧方有商王的直隸部隊。卜辭:「……卜,在寧師。」這支「寧師」恐怕就是商王駐紮在西南部抗擊外敵的主力。「於濘帝(禘),呼御羌方於之。」這是商王令在濘地行軍事祭祀,準備抵禦羌方的入侵,這也或可說明武丁時期,遊牧於西北部的商朝勁敵羌方,其勢力已漫延到了商王畿西南一帶,而且直逼王畿內核。
晚商矢寧父乙方鼎
根據《韓詩外傳》,商末,大約牧野之戰前夕,寧國率先被武王所滅,成為周軍修兵厲武的場所,故賜名修武,號大修武城,據說被分成了大小修武城兩座,可能源於軍事部署的需要。可見,寧國故地曾憑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為武王克商的根據地。周代商後,寧地被劃給了文王十三子雍,成為西周雍國的領地。春秋時寧地屬晉,三家分晉後,劃為魏國領地。《戰國策·魏策》載:「秦罷邯鄲,攻魏,取寧邑。」最後落入秦國囊中。商代寧國之後有寧姓,是後世寧姓的其中一支。
文/堰風
殷商古國——慄國,最早栽培板慄的部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