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靠譜的私募產品(走訪1000家私募後我發現圈粉無數的私募都有這些標籤)
2023-11-30 20:29:39 2
最靠譜的私募產品?據中基協統計,截至5月底,國內的證券私募機構總數是8991家作為一個私募基金管理人,你怎麼脫穎而出?或者說你有什麼特色讓投資者記憶深刻呢?這就涉及到私募基金管理人給自己貼什麼標籤的問題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最靠譜的私募產品?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最靠譜的私募產品
據中基協統計,截至5月底,國內的證券私募機構總數是8991家。作為一個私募基金管理人,你怎麼脫穎而出?或者說你有什麼特色讓投資者記憶深刻呢?這就涉及到私募基金管理人給自己貼什麼標籤的問題了。
普通的統計指標已經不能反映私募的特色。
一直以來,我們把50億以上規模的私募稱為頭部私募,1億以下規模的私募稱為小私募,但這能反映私募盈利能力的高低嗎?能反映他們的收益風險比嗎?不能!
據私募排排網統計,規模50億以上的私募自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有的高達25%,有的低至8%左右,差異較大;另外,成立以來的夏普比率,有的高達2.3,有的低至0.3,差距依然很大。這些都表明規模指標不能反映私募的盈利能力,也談不上是什麼特色了。
策略也不能算是私募的標籤,因為同一個策略的私募產品,收益和回撤的差異非常之大。具體可以看私募排排網的行業報告《私募排排網-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報告(2019年5月報)》。再者,策略是個大的分類,即使是細分的小策略,也不能很好的反映私募的特色或者優勢,比如股票多空。
據觀察,私募的標籤應該是一個很有個性化的符號,就像logo,但是又無法羅列清楚,分門別類。說起逆向價值投資,大家都會想起某某私募;說起高頻量化,大家都會想起另外幾個私募,等等。
我們認為一個好的標籤,應該有以下四點特徵:
一、反映管理人較強的盈利優勢。
比如:逆向價值投資、人工智慧選股、擇時能力強、選股能力強、股指期貨高頻、T0高收益、期權套利回撤低、商品高頻高收益、主觀期貨高收益、輿情多因子選股、數據挖掘能力強、基本面套利,等等。
投資人選擇私募,放在第一位的因素就是收益。投資私募,如果沒有收益,或收益較低,還不如銀行存款。
核心團隊投資經驗豐富,甚至有公募或海外投資背景,這能不能稱為標籤呢?可以,但必須有一個好的盈利結果,否則還不如不貼這個標籤。
二、反映管理人在同等條件下的更小的回撤。
市場上比較知名的私募,不但是有較高的收益,還有更好的回撤控制,比如量化私募中的「四大天王」(九坤投資、九章幻方、銳天投資、致誠卓遠),或者量化私募第一梯隊中的其他管理人,他們的收益風險比都較高。
如果說收益高是進攻的結果,那麼回撤小就是防守的結果。沒有好的防守,再多的進攻也是白費。
也許有管理人會說,高風險高收益,是的!沒錯!你很有信心會有一個高收益的結果,但是投資人在發生較大回撤的情況下是沒有信心的。所以控制回撤對任何策略都很關鍵,好的標籤必須有更小回撤的內涵。
三、獨特的、尚未普及的技術或方法。
資本市場有很多盈利的機會,有很多賽道,但是,不好意思,每個賽道都很窄,賽跑的人又很多。能把回撤控制在平均水平之下,收益在平均水平之上的管理人,沒有幾招克敵制勝的「法術」是做不到的。
現在的技術優勢,不代表持續佔優勢,私募基金管理人還得不斷升級和迭代優勢策略。這需要策略的思維創新,長江後浪推前浪,也許再過三五年,零零後就是量化策略開發的主力了,因為他們的思維更獨立,更有創新能力。
四、要有支撐標籤所需要的投研實力。
私募管理人可以給自己貼個標籤,但要得到投資者的認可,那是要用實力來證明的。投資者認可的標籤才是真標籤。
私募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據了解,大部分私募的投研人員佔到了50%,甚至更多。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場面:小私募說他們三年之後就能擠進量化私募第一梯隊。可是你們只有三個人啊,怎麼進入第一梯隊?就算十年也未必能擠進去吧?!
本文源自私募排排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