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學者胡瑗簡介 胡瑗是怎麼死的?
2023-12-08 01:03:56 4
胡瑗是北宋時期的學者和大臣,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後世人奉為理學先驅。因為他居住在陝西路安定堡,所以當時人們尊稱其為「安定先生」。
胡瑗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家世顯赫,祖上曾經出過兩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10餘人。不過可惜的是,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卻只能擔任下等官吏之職。因此家道中落,甚至因為其父俸祿微薄的原因,有些時候都不能自給自足。
自幼聰穎好學的他,專研學習,七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十三歲的時候通曉五經,被人稱為「奇才」。雖然人說勤能補拙,但是天資聰穎的他因為貧寒的家庭情況,到底還是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所以在二十歲以前,胡瑗的學識也至多能在鄉裡排頭,與當時許多名士是無法相比的。
二十歲之後,胡瑗前往山東泰山棲真觀求學深造。志向遠大而性格堅毅的他,一心沉浸在聖賢經典之中,十年都未曾歸家。甚至為了斷絕自己的雜念,將全副心神投入到學習之中。每當家書寄來,見得「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澗之中,不再展讀。正是他這種忘我刻苦的學習精神,使他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為以後從事教育事業做好準備。
三十歲之後,自覺學有所成的胡瑗,從書院回到家鄉,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令人同情和不解的是,學識淵博的他,先後七次參加科舉,全部落第不中。十年的科舉生涯,讓胡瑗心力交瘁,最終在四十歲的時候,打消了繼續參加科舉的念頭。
胡瑗放棄科舉之後,回到泰州城,辦起了一所書院,以自己故鄉安定為名,取名「安定書院」。兩年之後,胡瑗受邀前往蘇州一帶講授儒家經術,並在這兒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貴人。
當時範仲淹因為反對廢后正好被貶到當地任知事,胡瑗到來之後,範仲淹得以見識其學識。隨後重視文教的範仲淹,在南園開辦郡學,聘請胡瑗為教席,並將自己的兒子範純佑送到他膝下,拜他為師。在政府的支持下,郡學發展迅速,很快就成了全城各地學府的楷模。
公元1036年,胡瑗在範仲淹的引薦下,赴開封受宋仁宗召見。當時宋仁宗正四處招攬人才,進行雅樂改進之事。胡瑗因為淵博的學識,受到宋仁宗重用,奉命參定聲律,製作鐘磬。
在此期間,其合乎古禮的文雅舉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讚賞,時候被破例提拔為校書郎官。雖然科舉之路坎坷,未曾由此進入仕途,但是胡瑗終歸還是憑藉自己的才能進入官場。
公元1042年,時任保寧節度推官的胡瑗,受湖州太守滕宗諒之邀,到當地的州學任主講教授。引得四方學子前來聽課,創辦「湖學」。
公元1044年,也就是慶曆四年,範仲淹等人在宋仁宗的授意下,開始推行新政。效仿胡瑗在湖州的辦學經驗,創辦中央太學。
1050年,朝廷再次更定雅樂,胡瑗又奉命主持,歷經三年,成功完成任務。兩年後,累功任國子監直講,晉光祿寺丞。
1056年,已經六十四歲的胡瑗晉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閣侍講,兼在太學協助博士的考教訓導與執掌學規。
儘管這個時候,胡瑗已經年老體弱,並且經常生病,但是他仍然苦讀勤教,並參議朝政。直到1059年,胡瑗最終因為積勞成疾而臥床不起。隨後被宋仁宗恩賞,以太常博士銜到杭州長子胡康任所療養。
此次療養,並沒有使得胡瑗的身體有所好轉。不久之後,他就因為病重去世,朝廷賜諡「文昭」,以表彰其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