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家譚元春生平簡介 譚元春燒魚的故事
2023-12-07 23:12:26 3
譚元春是明代文學家,字友夏,號鵠灣,湖廣竟陵人氏,與鍾惺合稱「鍾譚」,成為「竟陵派」創始人。
譚元春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很有文名了,鍾惺和他是同鄉,仰慕譚元春的才華,於是在他的刻意結交下,與譚元春成為好友。兩人志趣相投,文學才情都很高,在一起無話不談。當時明代流行空疏的文風,文詞輕佻,沒有實質性的思想內容。譚元春和鍾惺對此感到厭倦,決定開創一種新的藝術風格,以糾正現在的文風和學風。
譚元春和鍾惺二人合力編成《唐詩歸》、《古詩歸》詩選,在當時名噪一時,這才有了「竟陵派」。
文學上的合拍讓兩人在精神層面得以相同,在現實生活中二人關係也十分親密,合作無間。民間流傳有兩人合力燒魚,創造出一個新的菜色的故事,讓大家看見了不一樣的兩人。
說的是這一天鐘惺又去譚元春家做客,為了招待友人,譚元春特地去市集買了一條青魚回來,準備給鍾惺燒魚吃。兩人談論到中午,譚元春去廚房做飯。
譚元春將魚去頭去尾,扔掉內臟,處理乾淨。無意間發現沒有頭尾的青魚,樣子和木片琴相似,於是就順著肋制出花紋後佐酒紅燒。
等到青魚烹製好後端上桌,兩人卻一時捨不得吃,誰都沒有動筷。原因是因為譚元春的手藝太好了青魚烹製後,樣子看起來更是充滿雅韻。放了好一會兒,譚元春表示魚還是要吃的,但是在吃之前咱們想個名字出來還是有必要的。
鍾惺對此十分贊同,於是兩人對著燒好的魚開始思考。譚元春說:「一段段地連成一排,叫『紅燒木琴魚。」
鍾惺另有看法,他認為魚燒好之後,魚身上的肉凸起,就像是屋頂上的瓦塊一樣,應該叫「紅燒瓦塊魚」。一時間爭執不下,互不相讓。最後因為菜餚味道太過鮮美,兩人又腹內空空,還沒定下名稱,兩人就不約而同的動了筷子。
雖然名字沒有定下來,但是菜餚還是傳下來了的。到了後來民間許多人家都愛燒這道魚菜來吃,最後還是「紅燒瓦塊魚」通俗易懂,被百姓們用作稱呼菜餚而流傳下來。
古代讀書人大部分都期望十年寒窗苦讀能有所成就,最直觀的就是能夠金榜題名,高中進士,此後步入仕途,光宗耀祖。譚元春也不例外,等到學有所成後便開始下場考試。不過遺憾的是,譚元春的科舉之路十分坎坷,波折不斷,耗費了他很大的經歷。
譚元春最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就寫的一手好文章,江夏令西安徐日久、督楚學錢塘葛寅亮都很讚賞,但是卻都沒有錄取他。幾次考試都未曾中舉,還是因為恩選入的太學。
天啟七年中鄉試第一,似乎是時來運轉了,但是卻仍然未能如願。到了後來他的弟弟和後輩,都先於他考中進士、舉人,他還是一個秀才,譚元春因此大受打擊。
雖然科舉考試讓他十分傷愁,但是卻並沒有讓他心灰意冷,他依然繼續考試。等到天啟十四年的時候,終於考中舉人,而且是全省第一。但是等下場會試的時候,再次跌落。這還不是最讓他傷神的,會試落第的打擊還在,卻又聽聞慈母和好友鍾惺離世的噩耗。這兩個人對譚元春十分重要,兩人的離世讓譚元春接近崩潰。從他寫下的「空知年貌不知好,燕子樓頭亦草草」詩句可以知道,他心灰意冷,憤世嫉俗的心情。
此後他又參加了幾次會試,屢試不中。等到他五十二歲,再次前往京城參加崇禎十年的考試的時候,不幸病死在旅店中。譚元春一生都在追求科舉之路,然而最終他還是沒有得到一個號的結局,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