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鵝廟會在哪裡(看大蜡燭吃凍狗肉)
2023-11-06 03:45:02 2
作者:杜壽安
舊時,農曆二月初八,是「張大帝」誕辰,每年南門外張元庵隔天晚上香火大盛,通宵念佛,熱鬧異常,前往觀看者不乏其人。俗傳「張大帝」有四個女兒,風、雨、雪、火,每年誕辰,就有「張大帝」領奴妮(「女兒」)要回來祝壽的說法,因此,這幾天,風、雨、雪不息,雷公雷母也會趕到,唯獨火神女兒沒有回無錫。
張元庵為「祠山廣惠行宮」,廟在無錫望湖門(南門)外,定聖橋西,祀張渤。張渤吳興郡烏程縣人,生於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傳說是夏朝大禹治水時張秉的後裔(無考),他在江南各地,興修水利,治水患,六十多歲時,因長期勞碌,患病居廣德橫山。張渤去世後,人們在橫山建廟造殿,塑像供奉。江南各地郡州縣的老百姓都感激張渤治水功勞,深深懷念他,建祠廟祭祀,每年到張渤誕辰之日,舉行紀念活動。
古時,無錫地方每年頻發旱、澇之災,張渤來到無錫,看到漆湖和太湖之間被阻不通,帶領老百姓開通浦嶺門和犢山門兩條水道,兩湖相通,從此地方免遭旱、勞之災,漆湖變得清晰如鏡,所以後來,以湖徑的大小,改名「五裡湖」。張渤的治水,為無錫消除了旱、澇之災,大家十分感激懷念他,建廟祭祀紀念。傳說農曆二月初八是「張大帝」生日,張元庵舉行廟會、唱戲,他的風、雨、雪三個女兒回家慶賀,「張王」當然要領女兒了,老百姓就有了去張元庵看「大蜡燭」和「張大帝」吃凍狗肉的祭祀,並有「張王」的神力化身「豬婆龍」開鑿「浦嶺門」和「犢山門」治水的神話故事。
無錫張王廟始創於宋嘉泰元年(1201年),由奉議郎齊礪書匾額,明正統(1435—1448)年間重修,在大殿西建「棲真樓」,南京禮部尚書邵寶書「祠山宮」。清乾隆(1736—1795)年間,拓地重建。鹹豐庚申(1860)廟遭兵燹,同治年重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大殿、戲臺整修。原張元庵按中軸線分布,有石獅子山門,進入戲樓「五嶽樓」到寬廣的金山石大戲場,正對「酒樓」,左右是廂樓(官員 紳士看戲)和「齋堂」,後是正殿「昭應殿」,供奉「張大帝」神像,殿前有兩棵500年左右的古銀杏樹,在正殿前兩面有花草樹木、假山及桑樹,右面邊建有「大王廟」、「 神龕殿」、「道溪道院」,左面有「財神殿」、「客堂」、「 蠶師殿」、「何真人殿」、「 棲真道院」 。大殿後面是「後宮」,有「張大帝娘娘」和大帝四個兄弟神像,「後宮」後,是「御花園」,右邊有甬道通後門,外面是庵弄,過庵橋到定聖橋南長街。
清末到抗日戰爭前的民國年間,是張元庵香火的旺盛時期。年雲先生以樸實的鄉土感情,從「天時、地理、人和」 的角度,撰文張元庵遊記,詳實記載了當時廟會盛況:
梅花透出嫩芽,楊柳含著青牙,春天已悄悄地來了,但是近數天的氣候,雪花在朔風裡飄蕩,地上滴水成冰,酷寒的程度,簡直使你不相信,這是江南的春天。每歲在廢(農)歷二月初旬,氣候總是非常陰霾寒冷,不過在這年格外冷得厲害,我們不是天文學家,不能徹底研究出一個理由,只聽得俗諺說,這是張元庵張大帝要凍狗肉的關係。所以,每年舊曆二月初八前後一星期間,氣候會驟然寒冷,更迷信這一層的說,風、雨、雪是他老人家的令媛,老父誕辰,女兒當然要歸寧祝賀,所以這幾天來風、雨、雪聯袂而來,就是張王領女兒了。今天二月初八,即張王誕辰的正日,昨天起本邑南門外張元庵,就由南裡人士在張元庵布置一切,廟前懸起張王誕辰的大燈籠,周圍特別大,直徑約於酒醬店裡醬缸一般,善男信女虔誠地崇拜張王,大殿上擁滿了許多念佛的老婆婆和香客,燈燭輝煌,香菸繚繞。形成了一個緊張熱鬧場面,同時遊客和趕節場的雜耍、小吃攤等,擠得水洩不通。戲臺上的鑼鼓鬧得震天價響,遊客如人潮一般擁進,據說除城區一般居民外,四鄉遠道而來參加這個盛會場者,亦有許多人。張元庵的大蜡燭,是名聞遐邇,今天當然要發出它的威力,像天燈一般高燒在大殿正中,融融的燭火,發出巨大的光亮,燭身上有聯句云:『志氣寒乎天地 精英現於山外』夠多麼地雄壯呀。後殿祭桌上,供著張王最愛吃的菜餚,是一隻肥胖滑膩的小狗,被寒風凍成僵塊,名副其實的一味「凍狗肉」。
1949年後,張元庵內先後開了辦繅絲二廠子弟小學、校辦工廠,上世紀60年代中期「張王」 神像被毀,後廟產改建出租房。1981年戲樓被拆至吳橋大運河中小島黃埠墩(黃婆墩)。1993年建造金匱路,張王廟內古建築已大部分拆毀,昭應殿大殿前兩棵分別有500年前後的銀杏樹作為保護,被南長區綠化隊,移遷至金塘橋西堍,周邊建造了長方形石護欄。
2002年金匱路拓寬為太湖大道,無錫歷史文明見證的八廟之首,規模宏大的文化遺產張元庵僅剩的三開間山門被拆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