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對身體的危害(多囊對女性的危害)
2023-11-06 01:46:15 2
多囊不僅會月經不調、痤瘡,還會……
「月經不調怎麼總是治不好?」
「吃得不多,肚子為什麼總是越來越大?」
「臉上痤瘡、長痘,身上汗毛重,應該怎麼治?」
「備孕查出多囊卵巢症候群,還能懷上孩子嗎?」
想必這樣的煩惱在廣大女性朋友中並不少見。
那麼什麼是多囊卵巢症候群呢?
提到多囊卵巢症候群,想必大家並不陌生。
多囊的臨床特徵可以表現為月經失調、多毛、痤瘡、肥胖等等……
實際上,多囊卵巢症候群高雄激素的「種子」在兒童期或胎兒發育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了。
到了青春期,機體處於生理性的高雄激素與高胰島素血症時期。
如果肥胖、精神緊張等不利因素持續存在,高雄激素的「種子」在高胰島素「土壤」中生根發芽,進一步導致患者「高雄低雌」狀態,呈現長期無排卵現象,易引起多囊卵巢症候群。
多囊卵巢症候群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大量研究認為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遺傳
多囊卵巢症候群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
大量的調查研究顯示,患有多囊卵巢症候群的女性,其母親和姐妹的患病率明顯高於一般人群。
目前的流行病學研究認為,這種遺傳模式可能是性染色體或多基因遺傳模式。
▎環境
國內的調查顯示,多囊卵巢症候群的發病與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具、廚房油煙及房屋裝潢等環境因素有關。
食品安全問題,比如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物、食用催熟劑的蔬菜、瓜果,食用含有激素類的肉、蛋、奶等。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中油脂過多,同時缺乏鍛鍊、久坐,能量消耗少,增加了肥胖的概率。
此外,作息不規律、熬夜晚睡、長期緊張壓力都是多囊卵巢症候群的發病因素。
多囊卵巢症候群還影響血糖?
前段時間,有個網紅在微博上說自己患多囊,結果胰島素抵抗了……
圖片來源 微博
多囊卵巢症候群的確會增加2型糖尿病及胰島素抵抗的風險。
TIPS:
何為胰島素抵抗呢?
眾所周知,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島素抵抗是指葡萄糖對生理水平的胰島素的反應性降低,為了維持相對正常的血糖水平,機體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從而形成高胰島素血症。
也就是說,胰島素「搬運」葡萄糖的工作能力下降,需要增加更多的胰島素才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有研究顯示,肥胖和非肥胖的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都會產生胰島素抵抗,只是肥胖患者的胰島素抵抗症狀更為明顯。
此外,高胰島素血症可引起高雄激素,高雄激素也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從而引起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惡性循環。
▎那麼,是肥胖導致了高胰島素血症嗎?
其實在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患者中,胰島素抵抗並不完全是肥胖引起的,但在某種程度上肥胖加重了胰島素抵抗的現象。
大約有50%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肥胖,多為向心型肥胖,脂肪堆積在腹壁及大網膜,這種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子。
此外,胰島素抵抗也導致了血脂紊亂。因此控制體重顯得尤為重要。
▎患多囊,心血管風險竟然增高了?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患者遠期發生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概率遠遠高於健康人群。
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中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意外明顯增加。
胰島素抵抗與高血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通過影響血管收縮功能,增加血管阻力,導致高血壓。
胰島素抵抗也可導致血栓形成。
由此可看出,胰島素抵抗是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血栓形成的共同因素,而這些疾病又是形成心腦血管病變的始作俑者。
有調查研究顯示,多囊卵巢症候群的女性,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升高,發病風險是正常婦女的3倍,甚至高達10倍。其中肥胖和糖尿病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多囊卵巢症候群所導致的代謝異常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密不可分。
另外,有研究認為,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絕經後乳腺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婦女的3-4倍。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增加乳腺癌的發生。
這樣想想,得了多囊卵巢症候群,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是後患無窮呢,那麼,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呢?
1.調整生活方式,多運動,少吃高熱量的食物,日常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吃蔬菜水果;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避免暴怒及精神緊張,長期焦慮。
2.藥物治療
可以通過周期性孕激素治療或低劑量短效口服避孕藥調整月經周期。口服糖皮質類固醇、螺內酯等降低高雄激素血症。
對於肥胖或有胰島素抵抗的患者可用胰島素增敏劑,例如二甲雙胍、噻唑烷二酮類等。
促排卵治療包括口服枸櫞酸氯米芬、來曲唑的等。若藥物治療無效者,則可採用腹腔鏡下卵巢打孔術、卵巢楔形切除術等。
小小的多囊卵巢症候群,危害多多,還是需要我們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面對。
參考資料:
[1]張美微,侯麗輝,李妍,孫淼,王穎.多囊卵巢症候群相關併發症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20,29(2):214-219.
[2]袁怡清.多囊卵巢症候群的研究進展[J].貴州醫藥,2020,44(7):1041-1043.
[3]謝幸,孔北華,段濤.第9版婦產科學,348-351.
[4]陳子江,生殖內分泌治療學,192-210.
#關於多囊,你還有什麼疑惑?#
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別走!點個在看、點讚、分享一條龍唄~
本文首發: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本文作者:劉文新
本文責編:唐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