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三大家屈大均生平簡介 屈大均詩詞代表
2023-12-06 15:35:06 1
嶺南三大家屈大均,最開始叫紹龍、紹隆,後來改為屈大均,字騷餘、翁山、介子,號菜圃,生於公元1630年,去世於公元1696年,是廣東番禺人氏。屈大均在當時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
屈大均的父親早些年入贅到南海縣的西場,所以崇禎三年他出生之後,隨邵姓,取名邵龍、邵隆。大概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返回原籍廣東番禹,此後才恢復屈姓,改名屈大均。
屈大均早年跟隨嶺南著名儒士陳邦彥讀書,因此本人思想受陳邦彥影響深重。陳邦彥是嶺南有名的抗清義士,為嶺南三忠之一,曾多次組織忠義之士,進行抗擊清朝的鬥爭,忠君愛國思想不滅。
清順治三年,屈大均補南海縣生員。也是在這一年,廣州在清軍的攻擊下陷落。陳邦彥等人開始組織抗清活動。
清順治五年,屈大均也加入到老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人組織的抗清鬥爭中,積極組織抗清活動。不過到底民間力量弱小,這次抗清活動不久就失敗了。陳邦彥等人被清廷俘虜,不久之後被處死,家族也被株連。
屈大均僥倖逃過一劫,並且在陳邦彥等人遇險之後,冒著暴露的生命危險,前往收斂這些義士的遺骸。他曾經去過肇慶,在那兒向南明永曆帝呈《中興六大典書》,授以中秘書,後因父親去世,再次返回廣州。
清順治七年,清兵再次包圍廣州,大肆搜捕反清 義士。屈大均為自保避禍,來到番禹縣雷鋒海雲寺削髮為僧,法名今種,字一靈。他給自己的居所,取名「死庵」,意為寧死不為清廷所用。
清順治十三年,屈大均開始雲遊四海,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尋得崇禎死所哭拜。這期間與明朝遺臣顧炎武、李因篤、朱彝尊等交往。雖然打的是化緣的名號,但實際上屈大均仍然沒有忘記反清。雲遊四海,實際上是對各地山川險阻的考察,暗中圖謀光復大業。
他在會稽與魏阱、祁班孫等秘密聯絡鄭成功,後張煌言率軍沿江而上,克蕪湖,取徽、寧,下州縣三十餘。他多次向鄭成功等人遞交情報,希望能引導鄭成功一路攻克南京。
清順治十三年,屈大均來到南京,參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動。兩年後魏阱、錢瞻百、錢纘曾、潘廷聰等義士被殺,屈大均避禍桐廬。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舉起反清大旗。屈大均聽聞之後,當即前往雲南參加反清大事,被吳三桂任命為廣西按察司副司監督孫延齡軍。吳三桂打著反清的旗號,實際上目的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行爭霸割據之實。這個事實於屈大均反清復明,光復大業相背離,在察覺到事實的真相後,屈大均 便稱病辭職,再次返回廣州。
等到康熙十三年,臺灣被清廷攻下之後,屈大均停止反清活動,開始將自己的心思專注於著述之中。他的《廣東新語》就是在這個時候成書,記載了廣東的天文、地理、礦藏、草木、動物、文化、民族、習俗等方面的資料,被認為是一部史料價值甚高的廣東地情書。
康熙三十五年去世,所著《皇明四朝成仁錄》被認為有反清情緒,在雍乾隆焚毀。
屈大均除了是著名學者之外,還是著名詩人,被稱為嶺南詩界的三大家。
《雨過三峽橋上作》
二十四潭爭一橋,驚泉噴薄幾時消。
一山瀑布歸三峽,小小天風作海潮。
《壬戌清明作》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