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殉節官員李邦華簡介 李邦華是怎麼死的?
2023-12-06 13:32:31 1
李邦華是明朝末年著名清正大臣,在世之時,不畏權貴,敢於直諫,是受崇禎帝讚揚的能臣。他出身江西吉水,生於公元1574年,去世於公元1644年,入朝為官之後,不畏權貴,因此管路跌宕起伏。
李邦華早年的時候,跟隨鄒元標接受教育,長大之後與自己的父親一同中舉,隨後父子二人共同上京趕考。進士及第之後,受任涇縣知縣,在任期間,頗有政績。於是後來官員考核,得憂升任御史。不過還沒有正式任命,就因為黨爭問題而得罪朝中一些高官,閒置兩年才得到任命。
萬曆四十一年,稱病回鄉。當時朝中黨爭已經十分激烈,李邦華被看作是東林黨人,又因為給鄒元標辯解,被外放為山東參議。他父親原本在南京,但熱刑部郎中一職,因此也受到牽連被罷官。父親被罷官後,李邦華乾脆自己也稱病不赴任。
天啟帝繼位之後,力霸皇得到起復,官復原職。天啟二年,升任光祿少卿,不久又為右僉都御史,接替畢自嚴巡撫天津。當時天津各地軍務都存在許多弊端,李邦華上任之後,即刻著手整頓,改善天津軍府面貌。使得津,門軍,成為各鎮表率。李邦華因為在任上的出色表現,升任兵部右侍郎。
天啟四年,赴京之時,李邦華刻意勸動孫承宗來規勸皇帝,因此得罪閹黨,也得罪天啟帝。李邦華自覺的稱病而歸,第二年就被閹黨削了官籍。
崇禎元年,李邦華被起任為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不久之後,改任兵部右侍郎,協理軍政。上任不久,受到崇禎帝召見。而他在冬至祭之時,因為讓護衛部隊煥然一新,而受到崇禎帝讚賞厚愛,升任兵部尚書。
坐到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後,李邦華能做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起來。他不是一味媚上的奸佞,而是有著報國大志的官員。所以在兵部尚書任上,李邦華自然不會什麼都不做。相反做的還很多,企圖能讓軍政變的更好。
明朝當時整個軍政,實際上存在很多的問題。士兵冒名頂替、訓練不精、裝備不足、虛冒等都是常見的問題。李邦華面對兵政混亂的情況,首先提出改變操練方法、慎重選擇將吏、改造戰車、精製火藥、集中武器、責成防官、節約金錢、酌情兌馬、演習大炮等九項建議。隨後隨著問題的發現,也一一上呈自己的建議。
與天啟時期不受重用不同,在崇禎帝一朝,李邦華受到崇禎帝的重用和信任。對於李邦華提出的建議,崇禎帝每每都是贊同的,讓李邦華放手去幹。所以李邦華在當時,實際上大力整頓了軍政,有大功績。
不過還是老問題,李邦華不畏權貴,自然也就會得罪一批人。儘管崇禎帝有心保他,但是在上奏彈劾的人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解了他的官職。
崇禎十二年,李邦華復起,出任南京兵部尚書。再次針對當時的軍政,作出一些改變。不過因為父親去世的原因,在還沒有得到顯著成果的情況下,李邦華就丁憂回家了。
崇禎十五年,李邦華起復故官,掌管南方都察院的事務,不久接替劉宗周當了左都御史。在任之時,安撫左良玉部隊,鎮壓叛亂士兵,維護國家安定,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李邦華上書建議崇禎帝固守北京,讓太子南京監國。不久之後,李自成一部包圍北京。李邦華想要上城親自督戰,遭到宦官阻止。在都城被攻陷之後,回到內室,留下絕命詩:「堂堂大丈夫是聖賢的徒弟,忠孝大節呀我誓死不易,臨危授命呀我不能對不起自己。」上吊自殺了。
南明政權追贈李邦華為太保、吏部尚書,諡忠文,清朝賜諡號為「忠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