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獾是野狗嗎(就經常以多欺少)
2023-11-11 11:40:03 1
在自然界裡面,種間競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小到兩棵植物競爭陽光,大到食物鏈頂層捕食者之間的廝殺。
在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裡面,也生活著大量的捕食者。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放在動物界也一樣,在眾多捕食者中,貉子跟狗獾是一對冤家,它們之間經常鬥來鬥去。
貉是一種古老的犬科動物,體型不大,即便是雄性平均體重也只有6、7公斤。狗獾是一種中型的鼬科動物,體型較大,有15-17公斤,整整大了貉子一倍有餘。
眾多捕食者生活在同一片生境下,生態位相似的動物之間,為了競爭有限的生存資源,往往會大打出手,有些甚至是奇招百出,想盡一切辦法迫害競爭對象。
比如歐亞猞猁和歐洲森林狼之間的種間競爭非常激烈,雙方會均會對對方的幼崽痛下殺手。
貉跟狗獾之間的爭鬥,雖不像猞猁與狼般轟轟烈烈,但同樣也精彩紛呈。尤其是貉子在武力方面沒有優勢,於是它們便想出了各種「奇招」以對付狗獾。
在動物界裡面,體型往往就代表著實力,體型差很大意義上來說就是實力差,故很多動物判斷對手實力高低的方式就是看體型,也有很多動物在遇到敵害的時候會豎起全身的毛髮使自己看起來更大而達到虛張聲勢的目的。
狗獾的體型是貉子的兩倍有餘,而且狗獾生性兇猛,貉子在犬科裡面卻相對溫馴,所以單挑的話貉子完全不是狗獾的對手。但雞賊的貉子會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狗獾,比如很常用的一招就是以多欺少。
貉子天生群居,比如從成語「一丘之貉」便能夠看得出來。狗獾則相對孤獨一些,貉子就利用這一習性的差異,成群結隊地去欺負狗獾。
白俄羅斯科學院專家瓦迪姆·西多羅維奇及他的同時就多次發現了這一現象。比如在2018年3月份的時候,林中就遺留下了一些貉子以多欺少的證據。
從現場的一些痕跡判斷,當時一隻狗獾在它洞穴附近覓食,然後遭遇了兩隻貉子,雙方很快便扭打了起來。
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單挑貉子不是狗獾的對手,但貉子勝在數量。遭遇了兩隻貉子聯手攻擊,狗獾不敵,被打得節節敗退。
不過狗獾也不是吃素的,雖然沒有勝算,但它還是有一定自保能力的。在戰鬥中,狗獾一邊逃跑一邊戰鬥,而貉子也一直窮追不捨。
最終狗獾找到了一棵小雲杉樹,背靠雲杉樹進行防禦。現場及附近沒有找到狗獾的屍體,也沒有發現有死亡的跡象,所以這次遭遇戰極有可能造成任何一方死亡。
貉子實力不濟,二打一也在理,比如江南七怪素來都是七個一起上,江湖中也沒人說他們不講武德。不過貉子在對付狗獾的另一招,堪稱毒辣。
貉子會利用自己的先天優勢,將狗獾直接滅門。貉跟狗獾都是需要冬眠的動物,但不同的是二者冬眠的時長以及時間節點都有較大的差異。
狗獾冬眠得比較早,而且冬眠的時間也更長,雞賊的貉子就利用這一時間差,對狗獾實施了「滅絕計劃」。
不過在殺死狗獾一家子之前,貉子還會在狗獾家中住上一段時間。貉子雖然對洞穴有一定的依賴性,但它卻不擅長掘洞。
狗獾則恰恰相反,是一個挖洞高手,挖出來的洞穴又漂亮又舒服,堪稱「別墅」。狗獾的洞穴既有洞道又有睡眠室,有些還有客廳。
在冬天來臨時,狗獾率先進入洞穴冬眠,在睡眠室裡休息了。之後貉子也會偷偷進入了狗獾的洞穴,就睡在客廳或者洞道裡。這段時間,是雙方難得的和平時光,整個場景一片祥和。
不過好景不長,當初春來臨時,貉子率先從冬眠中醒來,走出洞穴,享受著外面的美好時光。
這時貉子發現,自己的「房東」狗獾一家子還在洞穴裡面睡覺,於是心生一計,趕緊用四肢扒拉泥土和樹葉,將狗獾的洞口堵住。
由於洞口被堵,外面的空氣進不去,於是洞穴內的空氣越來越渾濁。隨著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狗獾一家子就再也無法醒過來了。
在2005-2011年期間,科學家們進行了711次生態調查,就發現了3例類似的情況。
研究發現,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狗獾,在11月下旬的時候活動就明顯消失了,表明它們進入了冬眠期,直到來年的2月底,才發現有活動蹤跡,要到3月中旬才開始大量活動,說明這個時候狗獾才結束冬眠。
反觀貉子,在2月中旬的時候,就已經頻繁活動了,這中間的時間差,就是貉子實施毒計時候。
關注我,交一個懂動物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