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懂得創新(如何繼承怎樣創新)
2023-04-17 07:30:33 1
真草千字文(局部) 智永
張社教
鑽研書法的人,都繞不開繼承與創新這一話題,但如何繼承,如何創新?道理往往說了一大堆,卻讓人琢磨不透。我們通過兩則故事的學習,或許會領悟其中一些道理。
隋末智永和中唐懷素是書法史上的兩個著名人物。他們有許多共同點——都是和尚,都勤奮刻苦、退筆成冢,均在書法史上創造了不凡的成就。
智永,生卒年不詳,屬陳、隋間僧人。姓王,名法極,會稽人,善書法,尤其工於草書,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後,王羲之之七世孫。其曾在吳興永欣寺為僧,人稱「永禪師」。智永早年出家,後來雲遊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他在永欣寺深居簡出,登閣臨書30年,曾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在這裡,智永聞雞即起,每天磨上一大盤墨,然後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智永在屋內備了數隻容量為一石多的大簏子,練字時,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簏子裡。日子久了,破筆頭竟積了十大簏。後來,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個深坑,把破筆頭埋在土裡,砌成墳冢,稱之為「退筆冢」。他晚年以《千字文》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了1000多本,從中挑選最滿意的800本,分送給浙東各寺院。當時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絡繹不絕,以致寺內的木門檻也被踏壞,不得不用鐵皮包裹起來,人們叫它「鐵門限」。這就是「鐵限筆冢」典故的由來。智永在書法傳承上所下的功夫及取得的成就在書法史上影響深遠。
智永最初向蕭子云學習,但後來又潛心研習先祖王羲之的書法。智永的書法真跡有《真草千字文》《楷書千字文》《歸田賦》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對後世影響深遠。蘇軾在《東坡題跋》中說:「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智果、辨才、虞世南都是智永書法嫡傳弟子。他的《真草千字文》,深得「二王」精髓。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智永學的是鍾繇的《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清人何紹基評價他的《真草千字文》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往,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認真分析他的墨跡《真草千字文》,的確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意韻。智永書《真草千字文》,早在唐代已隨歸化之僧、遣唐之使流傳到日本,對日本書法產生了很大影響。至今,其書法作品仍是我們教學和臨習的範本。
懷素以「狂草」名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頗好筆翰」。他的草書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等。他在學習書法上下的「死」功夫堪比智永。當時紙張十分珍貴,加之懷素練習的是狂草,揮灑率性,紙張難以為繼,於是懷素製作了一塊木盤,塗上漆書寫。由於寫了擦,擦了寫,往復無數,以至「盤板皆穿」。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也可能是因盤板面積太小,不便於揮灑狂草的緣故,又在「故裡」種植了一萬多株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在芭蕉葉上臨寫。由於懷素夜以繼日地練字,老芭蕉葉不斷減少,小葉他又不捨得摘,於是他想了個辦法,帶上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在葉子上書寫。無論冬夏寒暑,他都堅持不懈地練習。他寫完一株再寫另一株,故此,後人稱此地為「綠天庵」。懷素勤奮無比,退筆成冢。今天,在懷素老家永州仍存「筆冢」和「綠天庵」遺址。
懷素和智永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都具有異於常人的毅力和付出,二者功夫雖不分伯仲,但高下迥異。
一是師承不同。智永出身於書法世家,特別是其為「書聖」王羲之的後裔,其書法因恪守王氏家法,缺乏創新精神。李嗣真在《書後品》中說:「智永精熟過人,惜無奇態。」南宋葉夢得在《避署錄話》中說:「智永書全守逸少家法,一畫不敢出入《千字》之外。」懷素自幼出家,30歲之前習字全憑直覺自學,沒有明確師承關係。
二是學習方法不同。蘇軾說:「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雲下歐、虞,殆非至論。若復疑其臨仿者,又在此論下矣。」智永之志是要使先祖書法流傳於後世,所以「足不出戶」,登閣臨祖30年。懷素為開闊眼界,博採眾長,「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同時,懷素師法自然,頗有心得。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聖益佳。」他自己也說:「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壁拆之路,一一自然。」
三是成就迥異。智永禪師書法下筆便進入了「二王」的「模範」之中,而懷素則毫無束縛,自由揮灑。前者登閣精摹30年,後者「綠天庵」裡筆歌墨舞三十載;前者孤燈悽苦,「鐵限筆冢」,獨守家法終其一生,後者足跡遍布南北,酒肉無忌,常常是達官顯貴座上賓,人狂字狂。可以說,智永弘揚家學,繼承傳統功不可沒,成為書史上不可輕視的書法「重鎮」。懷素草書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自成體系。他和「草聖」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顛張醉素」之稱。他在創新上成就突出,41歲時創作的《自敘帖》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顏真卿發自內心地說:「草聖之淵妙,代不絕人。」黃庭堅說:「蓋張妙於肥,藏真(懷素)妙於痩,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有人說狂草的奠基者是張旭,成熟者是懷素。後人對懷素的評價和認可遠遠高於智永,其對書法藝術的貢獻也遠遠高於智永。
可以說,繼承確保了前人書法藝術成果,不因歷史前進和名家遠去而流逝,從發展眼光看,事物總是不斷地從量變到質變,不斷地伴隨著創新而與時倶進。學習書法,下死功夫臨習固然是為質變作量的積累,但博採眾長,善於創新才是站在巨人肩上,取得更高成就的階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