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情絲一場夢林青霞(我魂牽夢縈的臺北)
2023-04-17 19:27:01
林青霞近影(徐伏鋼攝)
朦朦朧朧中,不知有多少回,我徘徊在一排四層樓房的街頭巷尾,仿佛樓上有我牽掛的人,有我牽掛的事。似乎年老的父母就在裡面,卻怎麼也想不起他們的電話號碼。
2019年夏天徐楓邀請我去臺北參加電影《滾滾紅塵》修復版的首映禮。有一天晚上,朋友說第二天要去看房地產,對看房地產我沒什麼興趣,只隨口問了一句去哪兒看。一聽說永康街,我眼睛即刻發亮,要求一起去。朋友聽說我也住過永康街,看完房地產,他體貼地提議陪我去看看我曾經住過的地方。我不記得是幾巷,到底三十多年沒回去過,仿佛天使引路,我逕自走到永康公園對面的六巷中,在一家門口估計著是不是這個門牌號碼時,剛好有人出來,我就闖了進去。一路爬上四樓,當我見到樓梯間的巨型鐵門,我驚呼:「就是這間!我找到了!」原來夢裡經常徘徊的地方就是永康街、麗水街和它們之間的六巷。顧不得是否莽撞就伸手按門鈴,應門的是一名十八歲的女孩,我告訴她我曾經住在那兒,請她讓我進去看看,她猶豫地說家裡只有她一個人,剛才跟著我一起上樓的郝廣才即刻說:「她是林青霞!」
拍完第一部電影《窗外》,我們舉家從臺北縣三重市搬到臺北市永康街,一住八年,這八年是我電影生涯最輝煌、最燦爛、最忙碌的日子,也是臺灣文藝片最盛行的時期。
林青霞在舊居大鐵門前
重重的鐵門栓嘎吱一聲移開,一組畫面快速地閃過我的腦海。媽媽在廚房裡為我煮麵、樓下古怪的老爺車喇叭聲、我飛奔而下、溪邊與他一坐數小時、鐵門深深地拴上、母親差點報警。那年我十九,在遠赴美國舊金山拍《長情萬縷》的前一睌。
走進四樓玄關似的陽臺,竟然沒有變,一樣的陽臺,母親曾經在那兒叉著腰指罵街邊另一個他。
走進客廳,真的不敢相信,仿佛時光停止了,跟四十多年前一模一樣,我非常熟悉地走到少女時期的臥室,望著和以前一成不變的裝修,我眼眶溼了。媽媽不知多少次,坐在床邊用厚厚的旁氏雪花膏,為剛拍完戲累得睡著了的我卸妝。轉頭對面是妺妹的房間,走到另一邊是父母住的地方,他們對門是哥哥的房間。突然間我呆住了,那張Cappuccino(卡布奇諾咖啡)色的胖沙發還在,靜靜地坐在哥哥的房間中,那是我不拍戲的時候經常坐著跟母親大眼對小眼的沙發。
四十多年後,「胖沙發」仍然在
我站在客廳中央,往日的情懷在空氣裡濃濃地包圍著我。八年,我的青春、我的成長、我的成名,都在這兒,都在這兒。這間小小的客廳,不知接待過多少個,說破嘴要我答應接戲的大製片。瓊瑤姊和平鑫濤也是座上客,在此我籤了他們兩人合組的巨星電影公司創業作《我是一片雲》的合約,這也是唯一的一部一林配二秦。在這小客廳裡,也經常有製片和導演坐在胖沙發上等我起床拍戲。
九歲時搬到臺北縣三重市淡水河邊。中興橋離我們家很近,那時最開心的是大人帶我們坐著三輪車,經過中興橋到臺北吃小美冰淇淋。高中讀新莊金陵女中,放學總是跟著住在臺北的同學一起搭公共汽車,過中興橋吃臺北小吃店的甜不辣配白蘿蔔,上面澆點辣椒醬,那滾燙甜辣之味至今記得。高中時期,幾乎每個周末都跟同學到臺北西門町逛街、看電影,我們穿著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迷你裙、大領子襯衫和長到腳踝的迷地裙,走在西門町街頭不知有多神氣。我就是在高中畢業前後那段時間,在西門町被影圈中人找去拍電影的。
那年十九,永康街家裡
搬到永康街後,從此跟臺北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從此跟電影和媒體分不開,幾乎佔我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不拍戲二十五年了,出入還是有狗仔隊跟拍,我想我跟媒體是分不開了,那就接受吧,把他們當成朋友。
臺北的大街小巷、陽明山的老外別墅、許多咖啡廳通通入了我的電影裡,如果想知道七十年代臺北的風貌,請看林青霞的文藝愛情片。從1972年到1984年我都在臺北拍戲,這十二年共拍了六七十部電影,臺北火車站對面的廣告牌經常有我的刋板,我讀高中時期流連無數次的西門町電影街,也掛滿了我的電影招牌。我人生的轉變比夢還像夢,回首往事,人世間的緣分是多麼微妙而不可預測。
白先勇小說《永遠的尹雪豔》裡的女主角住在臺北市仁愛路,仁愛路街道寬敞整潔,中間整排綠油油的大樹,很有氣質。我喜歡仁愛路,八十年代初,我用四部戲換了仁愛路四段雙星大廈的寓所,電影的路線也從愛情片轉成社會寫實片。拍寫實片,合作的人也寫實,那時候手上的戲實在多得沒法再接新戲。有個記憶特別鮮明,一天晚上,製片周令剛背著一個旅行袋,旅行袋裡全是新臺幣,拿出來佔了我半張咖啡桌,人家一片誠意,不接也說不過去。他走了我把現鈔往小保險箱裡塞,怎麼塞都不夠放,只好把剩下來的放在床頭櫃裡,好多天都不去存,朋友說我真膽大,一個人住在臺北,竟然敢收那麼多現金,而且還放在家裡。
1984年後大部分時間都在香港拍戲,偶爾回到臺北拍幾部片。1994年嫁入香港,結婚至今二十五年,我魂牽夢縈的地方還是臺北。這次回到永康街,才知道夢裡徘徊的地方,我進不去的地方,就在永康公園對面六巷×號的四樓。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林青霞編輯:錢雨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