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裡詹姆斯全明星三分原聲(這9分大片非刷不可)
2023-04-18 00:50:32 3
好久沒見丁真了。
這兩天,他又衝上了熱搜。
而且這回形象大變。
一改從前的甜野男孩形象,穿上正裝,乾淨利落。
完全不輸眼下任何一個愛豆明星。
不過,重點不在丁真,而是他身後的主題。
原來,今天4月22日恰逢「世界地球日」。
為此,丁真首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呼籲大家保護動物,捍衛自然。
有這份擔當與責任,不愧是民選之星。
「守護地球」,是永遠百說不厭的話題。
今天,魚叔也想借一部剛出爐的高分紀錄片。
說說疫情這一年,地球的驚人變化。
《地球改變之年》
The Year Earth Changed
疫情期間,發生了很多奇觀。
比如,在威尼斯的水道,60年來頭一回出現了海豚。
在法國街頭,鴨子在無人的大路上悠然散步。
在智利首都,一隻美洲獅現身空蕩的大街上。
人類被隔離,城市變空蕩。
動物們卻在此時得了閒,接連上演「瘋狂動物城」。
可見,動物並不怕疫情。
怕的是,人類。
這也正是紀錄片《地球改變之年》所講述的主題。
這樣一部視角獨到的自然紀錄片,必然少不了我們熟悉的男神,大衛·愛登堡。
過去,魚叔已經介紹過太多次他參與的神作。
9.8分的《我們的星球》,9.7分的《完美星球》,9.6分的《王朝》……
有他在,作品質量基本上就有保障。
大衛·愛登堡
而這部《地球改變之年》剛播出沒幾天,口碑也已經相當爆。
在豆瓣已經達到9分,而且還有上漲的趨勢。
在外網上,爛番茄新鮮度100%,IMDb評分8.6。
可見品質相當過硬。
魚叔也在第一時間看完本片,覺得內容十分有趣。
接下來就給大家說說。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組在空蕩城市穿梭的鏡頭。
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
對人類社會來說,這顯然是一場巨大的浩劫。
但對自然環境而言,這卻更像是一件難得的幸事。
在離開人類的幹預後,自然界得到了難得的喘息機會。
首先,是城市噪聲大幅降低。
據統計,僅在城市封鎖後的幾個小時內,各地交通噪音減少多達70%。
整個世界安靜了。
在美國舊金山,人們注意到了一種鳥——
白冠麻雀。
它們就在金山大橋下築巢。
過去,叫聲總是被車聲淹沒。
但因為這次疫情,舊金山的交通降到了1950年代以來最低水平,噪聲幹擾大大減少。
這段時間,也成了白冠麻雀最好的繁殖季節。
第二,是空氣汙染極大改善。
疫情期間,洛杉磯就有了40年來最好的空氣品質。
而作為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印度的變化更加驚人。
印度恆河的氧氣含量增加80%。
濃厚的霧霾天氣也漸漸消散。
在封鎖12天後,印度竟然重見藍天。
對於許多年輕的印度人來說。
他們或許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能夠在城市看到200公裡外的喜馬拉雅山。
有位印度攝影師,就用相機記錄下了這個神奇的時刻。
藏在霧霾後30年的遠山,終得現身。
再來,是動物生存率的大大提高。
比如,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赤蠵龜。
作為瀕危海龜的一種,它們往往需要在沙灘產卵,完成後代繁衍。
但由於人類的幹擾,成功率一直很低。
在過去的10年裡,赤蠵龜的平均築巢成功率只有40%。
而如今,曾經遊客密集的沙灘,變得空無一人。
赤蠵龜的築巢成功率驟增至到了61%——
這是研究人員見過的最高數字。
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也有很大的改善。
全球海運交通,在疫情封鎖的三個月內下降了17%。
沒有了遊輪行駛,水下世界比以前安靜了25倍。
於是,海豚的聯絡距離增加了三倍。
而鯨類也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大海。
母鯨可以盡情離開幼鯨去遠處捕食,不用擔心後者遭遇危險。
最後,是動物的活動範圍變得更廣。
隨著城市變得越來越空,鄰近的動物不再擔驚受怕。
南非的河馬,出現在了加油站。
以色列的胡狼,在公園遊蕩。
南非的公驢企鵝會堂而皇之地走在公路上。
要知道,在過去的30年裡南非企鵝數量下降幾近70%。
人類總以為可以與企鵝和平共處。
實際上更多的是讓它們的生活變困難。
同時,許多動物也漸漸改變了習性。
而在日本。
奈良的鹿,走出了寺廟。
去到了兩公裡之外的草地,回歸最原始的本能——吃草。
在往年,遊客總喜歡向奈良的鹿餵食大量餅乾。
而鹿也早已養成習慣,配合遊客就能不費力氣地吃到食物。
之前還有人曾擔心:
疫情期間沒了遊客,奈良的鹿會不會餓死?
現在看來,這個擔心顯然多餘。
沒有了人類的幹預,反倒給它們帶來了許多好處。
遊客的減少,意味著塑料垃圾的減少,從而避免了讓小鹿誤食死亡的風險。
而且,新的飲食結構也會讓它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沒有人類,它們的生活顯然過得更好了。
改變習性的,還有肉食動物。
比如,金錢豹。
根據以往研究,金錢豹是夜間捕食的動物。
如今,它們卻被拍到在白天活動。
這樣的意外發現讓近距離拍攝的攝影師都嚇出一聲冷汗。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沒有了人類。
在過去的整個非洲,金錢豹領地裡有60%被人類佔領,捕獵變得相當困難。
其數量也在25年內減少了30%以上。
而這次疫情帶來的封鎖期,為它們帶來了不限量自助套餐。
一個個郊外度假村,如今空無一人,成了金錢豹的私屬王國。
封鎖限制的影響不僅僅發生在城市。
就連世界上最荒涼的地方,都在發生著變化。
非洲肯亞的獵豹提升了保護幼崽的能力。
根據統計,非洲只剩下大約七千隻成年獵豹,因此每隻幼崽都十分珍貴。
而由於人類的幹預,它們幼崽的存活率極低。
獵豹雖然是世界上奔跑最快的物種。
但在抓到獵物後,成年獵豹往往會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距離幼崽太遠。
要獨自拖回巨大的獵物,很不現實。
但如果自己去接幼崽過來,又會有獵物被其他肉食動物偷走的風險。
為了呼喚幼崽,獵豹只能通過發出輕微的啾鳴聲來召喚它們。
同時為了避免被發現,聲音還必須要輕。
原本,這就是獵豹自身的生存法則。
但是,人類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遊客們開著機動車,以圍觀獵豹捕食為樂,而他們帶來的噪音會嚴重影響獵豹呼喚幼崽的成功率。
於是獵豹被迫持續召喚,吸引敵人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如今沒了人類幹擾,獵豹召喚幼崽明顯輕鬆很多。
只要一兩次就能召來幼崽。
疫情期間,研究員發現了幼崽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
對瀕危動物而言,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仿佛是賜予它們生存的喘息機會。
山地大猩猩生育的幼崽數量,是之前的兩倍。
英格蘭刺海馬的數量之多,是近十多年來最高的。
肯亞甚至沒有一頭犀牛因為角而被殺害。
這是自1999年來的第一次。
時至今日,疫情已經持續了一整年有餘。
這一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為歷史上之最。
但隨著疫情的逐步常態化,各行各業開始復工復產,封鎖狀態也逐漸取消。
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疫情之後,我們又該與大自然如何共處呢?
印度的一個社區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參考。
在那裡,大象因為棲息地被農田佔據,與人類經常發生衝突。
毀壞農作物,闖入村莊,甚至踩死過人。
每年,約有400人和100頭大象在衝突中喪生。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一家基金會聯合居民發起了新項目。
他們在社區邊緣改造了近1.6平方公裡的土地。
在這裡種上專門給大象的食物,成熟速度快,且不妨礙正常的農作物生長。
而且因為疫情,外出務工的人因城市封鎖而返鄉,也為項目提供了急需的人手。
事實證明,對於這樣一個農作物緩衝區,大象是領情的。
人象之間多年的衝突得到緩解。
於是,越來越多的社區開始效仿這一方案。
正如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所說:
「我們愛大象,那大象也會愛我們。」
看完這部《地球改變之年》,有網友評價:
「人類才是地球之癌,病毒是地球母親的免疫系統。」
很多時候,真的會對這個說法有所贊同。
環境汙染、物種瀕危、冰川融化……這些問題都是人類造成的。
一旦打破了大自然的微妙平衡,災難必將接踵而來。
如今,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一切還會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樣子。
當務之急則是尋求新的解決辦法,思考如何與自然共處。
片中的很多專業人士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固定關閉海灘、海域船隻限速、船隻成群前進等等。
對於人類來說,這些措施影響並不很大。
但對自然而言,這些行為就是舉足輕重。
只要我們願意去做,就完全可以改善地球健康,為動物提供更好的生息環境。
設立「世界地球日」的初衷,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重視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
人類與自然,本就是緊密相連的關係。
要想更長久的發展,就必須努力維持這來之不易的平衡。
利用好一點一滴的舉措,創造更美好的生存環境。
幫助地球,其實就是在幫助我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