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講我要打死你媽媽(媽媽請不要打死我)
2023-04-17 06:57:24 1
前兩天看到一段視頻:
一個小女孩站在牆角瑟瑟發抖,不停抽搐哭泣,神情怯懦而無助。
女孩大約6歲,身上衣服髒兮兮的,頭髮凌亂溼漉,臉上多處傷口清晰可見,有的裂開還在滲血,有的傷及到了眼睛,女孩的嘴唇也紅腫破裂,身上更是青一塊紫一塊。
看到女孩的傷,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到底是誰能下如此狠手?
視頻的錄音是地方方言,聽不出緣由,但看完網友的翻譯,瞬間明朗了。
女孩和後媽住在一起,被後媽打得傷痕累累,女孩不敢下樓只能跑到4樓向鄰居求助。
鄰居說女孩天天被後媽打,尤其是半夜動靜更大。
沒過多久,鄰居又發視頻說女孩是因為偷東西才被打,同時糾正網友對事發地的猜測。
不知鄰居為何會突然進行說明,但女孩被打是事實,身上的傷痕也是事實。
正如網友們評論所說:
「這麼小的孩子,偷東西也不應該打成這樣。」
「讓你教育,不是讓你施暴。」
是啊,孩子犯錯不是被家暴的理由,並非親媽也不是施暴的藉口。
更何況據鄰居描述,女孩天天被打,難道天天犯錯偷東西?
對孩子實施家庭暴力,早已超出管教的範疇,是赤裸裸的人身傷害。
現實生活中,孩子被虐待暴打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7月16日,廣東河源一名媽媽反覆抽打嬰兒的視頻曝光,令人怒氣難消。
媽媽用拖鞋不停抽打嬰兒的上身和腦袋,短短15秒抽打了13下,嘴上重複說著「你要死」等話語。
年幼的嬰兒不會說話,只能哇哇大哭,媽媽隨後又用紅繩綁住嬰兒,提在手上蕩來蕩去,還把嬰兒舉過頭頂倒吊到空中。
6月30日,在浙江寧波,一名男子因和妻子發生矛盾,暴怒之下多次踢踹年僅2歲的兒子,兒子被狠狠踢出一米開外。
男子緊接著抱起兒子準備往地上摔,幸好兒子被妻子和家中老人搶了回來。
妻子坐在沙發上安撫兒子,男子起身又在兒子身上用力踹了一腳,還怒氣衝衝跑向廚房揚言「老子拿刀來」,嚇得妻子帶著兒子匆忙躲進房間。
在新疆哈密,父親張某因兒子哭鬧連續朝兒子臉部扇巴掌,多次用手捂住孩子嘴巴直至孩子四肢僵硬,剛剛4個月大的兒子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在江蘇常熟,一名4歲男孩因在家喝髒水,不聽父親女友管教,被父親綁在平日練習拳擊的沙袋上,用皮帶持續毆打10分鐘,男孩活生生被打死了。
這些年幼的孩子本該享受無盡的愛,擁有最歡樂的時光,卻被父母的粗暴籠罩,只剩下黑暗與恐懼,有的早早失去了生命。
看過兩份調查報告: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北大調查發現:中國潛在受虐兒童已達1000萬,高達74.8%的中國兒童(16歲前)遭受過不同形式的虐待。
此外,《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調查與研究報告》的結果顯示:
在697例未成年家暴案件中,有84.79%的案件是父母施暴。
親生父母施暴佔74.75%,繼父母或養父母施暴佔10.04%;
其中父母單方施暴的案件更為常見,佔76.47%。
聯合起來總結得知:中國有74.8%的孩子被虐待過,而施暴人84.79%為父母。
不敢想像,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帶來傷害最深的人。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可怕。」
不是所有生了孩子的人,都有資格被稱為父母,有些連「監護人」的稱號都不配。
家暴是犯罪,沒有理由可以辯解,哪怕是為人父母。
每每有虐童事件發生,父母都會有各種說辭,或是因孩子犯錯,或是因家庭矛盾,再或者因生活不順。
可他們還只是孩子,犯錯是成長的必然,他們也不是發洩情緒的工具,而是鮮活的生命。
多數父母動不動就使用暴力,根本原因不在於孩子,而在於自己心中潛藏的畸形心態。
1、暴力管教,是父母的特權。
我們常聽人說:「棍棒之下出孝子。」
暴力管教孩子似乎是理所應當,是為人父母的特權,實則,不過是父母戴著「愛」的高帽行殘暴之事。
南京男孩童童因達不到父親的期望,經常被父親用電線,數據線暴打,有時按著童童的頭撞牆,有時讓童童在外面淋雨。
嚴重的時候,父親夜晚把童童帶到山上,為嚇唬童童把其一個人留在山上。
父親的暴力管教,不僅沒讓童童變得更優秀,反而給童童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自己也獲刑一年半。
身為監護人,有教育孩子的權利,也有愛護孩子的義務。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不是只有暴力。
低級的父母,才擅長用暴力解決問題;頂級的父母,更愛和顏悅色引導孩子。
2、孩子是私有物品。
長沙一名6歲女孩常年遭受媽媽打罵,身上傷疤血痕沒好完過,頭髮被扯掉了一半。
有時冬季寒冷刺骨,女孩也只穿著單薄的衣服獨來獨往,老師打電話詢問情況,媽媽理直氣壯地承認「是我揍的」。
小區鄰居上門勸說,媽媽卻說:「我家的事,關你們什麼事?」
在媽媽看來,女孩是自己生的,自己想怎樣就怎樣,與別人無關。
而現實是,孩子來到世上就屬於社會,並非某一個人所有。
詩人紀伯倫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為人父母只是陪伴一段路程,無權霸佔,更無權侵害。
3、他們從小也沒有被好好對待。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個「波波玩偶實驗」。
觀察對象是3-6歲的孩子,當孩子們看到大人毆打一個充氣玩具時,他們也會學著大人,去攻擊這個充氣玩具。
實驗結果證明,孩子出現的攻擊行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而來的。
很多崇尚暴力的父母,都在年幼時被父母毆打過,所以長大後覺得打孩子並無不妥。
可從來如此,便就對嗎?
有句話說得好:「有暴力發生的地方,就是犯罪現場,哪怕這個地方叫做家庭。」
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不該重複你的人生,不該流你流過的血。
父母知道打在身上有多疼,更不能讓孩子再嘗被鞭打的滋味。
父母知道被打時有多絕望,更不能讓孩子再經歷無助的煎熬。
你若愛他們,請讓孩子多些歡笑在臉龐,少些恐懼在心上。
在央視尋親節目《等著我》中看到一個真實故事。
爸爸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幾乎每天都會在家發脾氣、打人,不是打媽媽,就是打女兒和兩個兒子。
有時媽媽被打得躺在地上,爸爸會把矛頭轉向三個孩子,女兒為了保護弟弟們,經常自己衝上去讓爸爸打。
可女兒的懂事與犧牲沒有換來父母的疼愛,反而媽媽被爸爸家暴之後,會把怒氣發洩在女兒身上,揪著頭髮毆打女兒。
女兒初中畢業便輟學打工掙錢,以為父母會對自己好一點,但還是沒躲過拳腳相加。
女兒19歲時,實在無法忍受父母的暴力傷害,毅然決然離開了家。
女兒一走就是12年,從來沒回過家,也未和家人聯繫。
直到兒子長大才求助節目組找到女兒,媽媽哭著說:
「女兒,媽媽現在很後悔,媽媽以前打你對不起你,希望你原諒媽媽!」
女兒淚流滿面,雖鼓起勇氣決定和媽媽見面,但媽媽上前擁抱她時,女兒還是轉身躲開了,只上前緊緊擁抱住弟弟。
一句「對不起」並不能抹平童年的創傷,有些傷是深入骨髓的,很難從記憶中清除,甚至會是終生的噩夢。
父母毆打孩子,孩子疼在身上,傷在心裡。
孩子啊!多麼無辜的生命,他們沒有權利選擇父母,沒有能力重置童年,只能在痛苦的回憶中活著,要麼停止愛自己,要麼停止愛你。
《何以為家》的贊恩在控告父母時說:「我希望大人們聽到我說話,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倘若沒有撫養孩子的能力,倘若沒有陪伴成長的耐心,倘若沒有善待他們的溫柔,就不要輕易孕育生命。
既然決定帶孩子來到世間,就要溫柔以待,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點亮【在看】,願所有孩子都遠離暴力,擁有幸福的童年,一生被童年所治癒。
也願所有父母不忘初心,把孩子視為命運的恩賜,好好去愛,用心關懷。
作者 | 李可沫,個人公眾號,可沫姑娘。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