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記憶江蘇各市(針線裡的江蘇你知多少)
2023-04-17 16:35:13 3
年輕人想家,最真切的感受大概莫過於晚歸時分家中明亮的燈和桌上溫熱的菜。稍有些年紀的人想家,卻總是常常記起母親勞作的身影——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這些幼年就已會記誦的詩句,長大了再讀卻別有一番感受。
咿咿呀呀機杼聲中,從薴麻布衣到青織金錦,細細密密地織就著江蘇的思念。針線裡的江蘇,你知多少?
【雲錦】
南京雲錦曾有一段這樣的傳說——
在秦淮河畔的小草房裡,住著一個叫「張永」的老藝人。許多年來,張永從早到晚織錦,卻仍然難以清償財主的債務。當張永累倒之際,「雲錦娘娘」的兩位使女趕來幫忙,最終織出了雲錦——花紋好似仙境,青松蒼鬱、泉水清澈,兩隻栩栩如生的仙鶴丹頂血紅也異常耀眼。
雲錦在1600餘年的歷史裡,經歷過元、明、清三朝皇家御用品貢品的輝煌,也經歷過工業革命機器換人帶來的迷茫。如今,雲錦仍保持著提花木機織造,無法用機器替代。寬80釐米左右的織面上,有14000多根絲線,兩個老匠人合作每天只能織5、6釐米,整個織就過程堪比計算機編程。「寸錦寸金」不是虛傳,卻是一份南京人織就雲霞的「初心」。
在江蘇發展大會的LOGO設計中,雲錦同樣是必備元素。雲錦織線構成的繁體「蘇」字,攜手共進的人、魚、禾苗等元素組成了江蘇意象。「錦繡蘇」戳>>
南京雲錦,錦如其名,絢麗多姿、燦若雲霞。「錦上添花」、「繁花似錦」,「錦」上有無數江蘇人關於未來的美好祈願。
【宋錦】
寧有雲錦,蘇有宋錦。如果說雲錦璀璨如雲霞,那麼蘇州宋錦則是南遷故事中的一抹詩心。
兩晉之末,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隨著士子南遷的不僅有詩書,還有蜀錦技藝。到北宋初年,江南已成蜀錦新秀聚集之地,「綾錦院」中四百餘架集織機晝夜不停。南宋遷都後,江南絲織業步入全盛,蘇州更是出現了一種新品種——細薄、素淨、典雅,裝裱書畫別有一番風味。
「東北半城皆機戶,萬戶機聲傳小巷」,重錦、細錦、匣錦、小錦,百餘種花樣,「錦繡之冠」裝裱著南渡後的歸心。
清末民初,隨著西方工業的闖入,傳統宋錦一度衰落,技法大多失傳。1995年,蘇州成立了中國絲綢織繡文物複製中心,對宋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複製。2006年5月20日,宋錦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吳羅】
長裙星佩,輕帳雲羅,江南七夕。除了用於進貢的錦,江蘇故事裡更常見的布料叫「吳羅」。
蘇州是羅的故鄉,織羅技藝高超,稱之為「吳羅」。吳羅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傳統織造技術四經絞羅技藝,宋時達到頂峰。吳羅以輕軟著稱,其面料表面呈現出若隱若現的浮雕效果,與皮膚的摩擦小,便於散熱。
《紅樓夢》中提起的「軟煙羅」就是其中一種,遠似煙霧,顏色如雨過天青,如松綠秋香。
輕薄、透孔,吳羅曾伴隨著江蘇女子的輕歌曼舞,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夏天~
【吳綾】
把時光再往遠拉些,便可看見「吳綾」的痕跡。
乾隆《吳江縣誌》卷五記載:「吳綾見稱往昔,要唐充貢。其紋之擅名於古,而至今相沿者,方紋及龍鳳紋,至所稱天馬闢邪之紋,今未見之。其創於後代者,奇巧日增,不可殫記。」
吳綾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質地細薄,光澤較好,可與刺繡媲美,始於秦漢,興於盛唐。「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方棋、水波、魚口、繡葉、獨窠,各種變幻的花紋裡,是江蘇織物特有的靈動。
吳綾楚絹,越羅蜀錦,揮揮衣袖便是漢唐。
【蘇繡】
與前面的幾種紡織物不同,蘇繡是一種「刺繡」的技藝,在江蘇代代相傳。
三國時,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趙達之妹這樣對孫權說道。江蘇女子的胸懷與靈巧,不用丹青,卻盡在手繡之上。
到明清,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當時的靈巧女子,結合唐寅、沈周等畫作進行刺繡,筆墨韻味淋漓盡致,以針作畫,巧奪天工。至此,蘇繡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豔,最終確立了「四大名繡」的地位。
霞影青煙,錦繡虹霓,江蘇紡織早已成為了世界織造史上的明珠。千年衣冠,百代傳承,江蘇遊子亦遍布世界各地,成為了發展路上的中流砥柱。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針線裡的江蘇,有雲霞,有詩心,有唐風漢骨,有家國天下,更有等待遊子歸來的殷殷切切,惦惦念念。
江蘇發展大會,等你來歸~轉自:荔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