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杜聿明(楊振寧稱杜聿明為)
2023-04-30 19:31:01 2
1957年,北京功德林監獄曾來過一個特殊的訪客。他叫楊武之,是復旦大學的著名教授。而他為世人所知,更多的是因為他有一個兒子,叫楊振寧。
此行來功德林,楊武之是要見自己的親家。他的兒子楊振寧七年前就娶了人家的長女,這還是兩親家第一次見面。
聯姻七年,他們為何至今才見面呢?
楊振寧(右)和父親楊武之(左)、兒子楊光諾
因為楊武之的這個親家,是一個頭等戰犯。他是國民黨中央委員、徐州「剿總」中將副總司令杜聿明,1949年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
這次見面,杜聿明才知道,自己有一個科學家女婿。而翁婿兩人第一次見面,還要再等14年。
1971年,楊振寧回國講學,那時杜聿明已獲特赦。周總理設宴款待楊振寧及其親屬,杜聿明和妻子曹秀清也在場。
楊振寧見到嶽父嶽母,稱呼曹秀清為「媽媽」,卻稱杜聿明為「杜先生」。周總理聽完,立即糾正他說:「你應該稱嶽父大人才對!」說完,大家都哄堂大笑起來。
實際上,杜聿明的人生,遠不止是一個「戰犯」,或者「楊振寧的嶽父」那麼簡單。
1904年,杜聿明出生於陝西省米脂縣,是家中長子。杜姓是當地八大姓之一,杜家又是當地有名的地主家庭。
杜聿明的父親杜良奎文武雙全,中過舉人。他痛恨清政府腐敗無能,加入同盟會,還參加了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後,他又積極反對復闢帝制。
父親身在刀光劍影中的時候,杜聿明尚年幼。也許是血脈相連,杜聿明從小就喜歡玩槍弄炮。在榆林中學讀書的時候,他對軍事產生了興趣,很快就學會了射擊。
「五四」運動影響了一代青年,杜聿明也不例外。他立志,要麼學好英語,出國師夷長技;要麼投筆從戎,保家衛國。
畢業考試時,杜聿明英語沒考好,做一名愛國軍人,就成了他的選擇。恰好,他在《新青年》上看到黃埔軍校在招生,就決定報考。然而杜聿明的這一決定,卻遭到父親的反對。
杜聿明出生的時候,父親杜良奎已經42歲了。人到中年才得了長子,杜良奎對這個兒子素來鍾愛。而且在傳統思想裡,「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他不想讓兒子成為一介武夫,極力反對他棄文從武。
父子二人僵持兩個月之久,杜聿明藉口說要去北京考大學,杜良奎才讓步。然而,杜聿明暗度陳倉,從北京轉道去了廣州。
1924年,杜聿明在陝西老鄉于右任的推薦下,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同期的同學有陳賡、徐向前、蔣先雲、左權、黃維、宋希濂、胡宗南等人。此後,這批同窗分分合合,打打鬥鬥,那又是說不盡的故事了。
蔣介石和杜聿明
進入黃埔不久,杜聿明同時接到了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員兩份登記表。斟酌過後,他最終加入了國民黨。
軍校畢業後,杜聿明被派往武漢黃埔分校任學兵團連長,成為一名軍官。一個普通的軍官,在歷史長河裡並不起眼,很難留下痕跡。
但是,我們把時間往後跳四年,來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日軍的鐵蹄一路南下,戰火直燒到長城邊,中華民族吹響了長城抗戰的號角,杜聿明也迎來了最輝煌的軍事生涯。
1933年3月初,日軍兵臨北平東北大門古北口。杜聿明所在的第25師身先士卒,晝夜行軍,奔赴前線。激戰中,師長關麟徵身負5處重傷,血流不止。
關鍵時刻,副師長杜聿明臨危受命,代理師長一職,帶領全師苦戰三日,連續擊退日軍多次大規模進攻,直至友軍趕到才撤出戰鬥休整。古北口一戰,杜聿明初露鋒芒,受到軍界的關注。
但對杜聿明來說,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是在全面抗戰時期。
1939年底,為了切斷中國華南國際交通線,日軍侵犯南寧,佔領了崑崙關。
杜聿明在崑崙關戰役中
當時,第五軍是國民黨唯一一支機械化裝甲部隊,在反攻崑崙關之戰中,第五軍擔任主攻。而杜聿明正是第五軍的主帥。
固守崑崙關的是素有「鋼軍」之稱的日軍第21旅團,奪關之戰於12月18日凌晨1時打響,杜聿明率部鏖戰數日,終於在12月31日全殲守敵4000餘人。
崑崙關一役,是抗戰期間,繼平型關大捷、臺兒莊大捷之後的又一重大勝利,在抗戰史上留下氣壯山河的一頁。經此一役,杜聿明的「鐵甲王牌」,也名揚天下。
在漫長的戰爭歲月裡,杜聿明還受命於危難之際,於1942年率十萬遠徵軍入緬作戰。歷時6個月的入緬作戰,前後經歷上百次戰鬥,傷亡官兵達6.7萬人。「忠骨留異域,浩氣存他國」,可謂千秋悲壯。
可是,像杜聿明這樣一個抗日名將,又何以走上人民的對立面呢?
原因說起來,離不開兩個字——忠心,所忠之人自然是蔣委員長。
杜聿明被俘
杜聿明出身書香世家,「君子不事二主」在他心底根深蒂固。更何況,蔣介石對他,還有一份知遇之恩。
早在黃埔期間,杜聿明就走進了蔣校長的視線。
1925年,杜聿明參加了第一次東徵,討伐軍閥陳炯明。攻打淡水城時,他參加了敢死隊,和另一名同學一起,一馬當先,爬城攀攻,率先登上城頭,打開城門,接應大部隊入城。那名和他一起的同學,叫陳賡。
這邊敢死隊冒死攻城,另一邊,遠在城北指揮所的蔣介石,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四·一二」事件後,武漢黃埔分校學兵團組織了一次聲討蔣介石的大會。杜聿明全程默不作聲,被關了禁閉。他趁著雨夜逃出,身著長袍,假扮成商人,一路逃到南京,在張治中的引薦下,見到了蔣校長。
當時,寧漢分裂,見到這樣一個忠心的學生,蔣介石非常開心。從此,杜聿明的晉升之路開始加速。從中校營長一路升為上校團長,再到少將軍長。
1932年,蔣介石下令圍剿大別山的紅軍,杜聿明率部作戰,表現突出。此後,他更受蔣介石信任。後來,蔣介石把唯一一支機械化新軍交給了杜聿明,這就是後來的第五軍。
1948年12月,解放軍進入徐州
抗日戰爭期間,杜聿明打出了名聲,充分彰顯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忠心又能打仗,蔣介石自然看在眼裡。這也導致,後來一遇到棘手之事,蔣介石就想到杜聿明,而後者儼然成為一個「滅火隊長」。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先是借杜聿明之手,逼走了「雲南王」龍雲,順利入主雲南。撕毀《雙十協定》後,為了搶奪東北這塊重工業基地,蔣介石又派他「三進東北」。杜聿明拖著病體,堅守在東北前線,在遼瀋戰役中,更是殫精竭慮。
等到淮海戰役打響,杜聿明又被叫去「滅火」,卻最終走向了「滑鐵盧」。
實際上,淮海戰役之初,杜聿明並不在徐州戰區。
白崇禧和宋希濂都不願接手這塊燙手山芋,先後藉故辭任徐州「剿總」總司令,蔣介石無奈將這一重任交給了「豬頭將軍」劉峙。奈何劉峙「能不配位」,黃百韜兵團被圍後,蔣介石才緊急將杜聿明從葫蘆島調到徐州。
去徐州前,杜聿明應傅作義之邀,到華北「剿總」司令部吃飯。聽傅作義說,徐州戰區馮治安部的何基灃和張克俠率部「叛變」,杜聿明大驚失色。
淮海戰役總前委: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從左至右)
粟裕曾評價杜聿明:不能打逆風仗,只能打順風仗。「三進東北」時盡數大敗,杜聿明和衛立煌一起倉皇逃回北平。淮海戰役一開局,黃百韜就陷入解放軍的包圍,這給杜聿明心裡蒙上了一層陰霾。
回到住處,他倒在沙發上,雙手抱著腦袋,一言不發。那時,杜聿明其實已經感覺到,國民黨已是強弩之末。他後來回憶說:「我的恐懼心理一直上湧,覺得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
臨行前,蔣介石為他送行,語重心長地說:「師生前途,在此一戰。你放下槍,我脫軍裝!」杜聿明不想去徐州,又怕辜負校長的期望,帶著思想包袱去了淮海戰場。
蔣介石期望這個肱骨之臣可以力挽狂瀾,但戰爭的進程出人意料。
黃百韜被圍多日後,突圍無望,兵敗自盡。黃維兵團在雙堆集被中野包圍後,杜聿明認為應該撤出戰鬥,保存實力。蔣介石一開始同意了,但政客未必是出色的軍事指揮家。杜聿明已率隊撤退,蔣介石卻變了卦。
解放軍繳獲的蔣介石給黃百韜的親筆信,以及黃百韜的胸章和照片
杜聿明雖覺不妥,仍再次聽從了委員長的命令,掉頭增援黃維。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解放軍圍困在永城市陳官莊一帶,他帶著副官和幾名警衛在突圍中被俘。
被俘後,華野四縱隊政治部主任謝雲暉問他:「黃百韜和黃維兩個兵團被殲滅後,你們大勢已去,為什麼還要堅持反抗?」
杜聿明回答:「我是一名軍人,軍人以服從為天職。」
因為一再愚忠,杜聿明最終成了階下囚。
晚年回憶被俘之事,杜聿明說:「我當時腰酸腿痛,舉步維艱,逃出去走不動會死,被抓住也會死,橫豎都是死,不如自我了結,倒還可以做蔣介石的忠臣。」
突圍被解放軍發現時,他拔出手槍就要自戕。他的副官眼疾手快,奪下了手槍。在華野戰俘收容所,他趁衛兵不備,又用磚頭猛擊頭部,血流了一身。粟裕聽說後,特地下了命令,要四縱把杜聿明送到華野前指,而且必須是活的。
後來,解放軍加強了對他的看管,杜聿明又藉口說腳趾甲長了,找負責看管他的四縱機要參謀蘇榮借剪刀。蘇榮問他:「你借剪刀不就是要自我了斷嗎?」
杜聿明初時默不作聲,很久之後才說:「我打了敗仗,又被生俘,這是軍人的恥辱。」
功德林監獄全景,這裡也是李大釗遇害之地
他是中共中央公布的43名國民黨頭等戰犯之一,自認罪孽深重,必死無疑。及至1950年被關到北京功德林監獄,他依然沒有打消自我了結的念頭。
進入功德林之初,管理人員發現他在棉褲裡藏了60多片安眠藥。早前在山東解放軍軍官訓練團期間,他以失眠為由,多次找軍醫要來安眠藥,夜深人靜的時候,再偷偷縫進棉褲裡。
功德林的管理人員摸清他的心理負擔,多次勸導,他才打消自行了斷的念頭。
杜聿明戎馬半生,進功德林的時候,身患四種疾病:胃潰瘍、肺結核、骨結核和脊柱炎,東徵西走數年,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
進功德林的時候,杜聿明拒絕談任何事情,包括自己的病痛。肺結核引起了骨結核,他的臀部腫得很高,夜晚疼痛難忍,難以入睡,他也閉口不言。還是在洗澡的時候,管理員發現他的異常,才將他送醫。
也許是因禍得福,這一病,成了杜聿明後半生的轉折。
杜聿明病倒後,功德林的管理人員對他關懷備至。管理處處長姚倫徹夜守在他床前,悉心照料。為了能讓他睡好一些,醫生給他量身定製了一個石膏床。
另外,為了給他補充營養,監獄給他開了小灶,他可以經常吃到紅燒魚、燉雞等菜品,每天還有牛奶、雞蛋吃。而監獄的管理人員,頓頓吃大鍋菜。在監獄管理員和醫護的關心和治療下,杜聿明一身宿疾得到治癒。
這一切,杜聿明看在眼裡,內心大為感動,對共產黨的看法也逐漸改變。另一件讓杜聿明思想發生轉變的事,是抗美援朝。
杜聿明接受過美式培訓,深知機械化戰爭的威力,一開始對志願軍極不看好。韓戰的進程和結果,讓他大為震撼,他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確實站起來了。」
從1949年被俘,到1959年12月4日獲得首批特赦,杜聿明接受了10年的教育與改造生活。
在監獄管理員的帶領下,他認真學習共產黨的各種思想和政策,到祖國各地參觀,看看新中國的建設。杜聿明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說:「我過去走錯了路,成了千古罪人。」
迷途知返,時猶未晚。
晚年的杜聿明和妻子曹秀清
被特赦後,杜聿明先後成為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等,在文史資料研究工作上做出卓越貢獻。尤其感人的是,他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祖國的統一大業中。
從1960年開始,杜聿明積極呼籲臺灣師友和黃埔袍澤,以民族大義為重,向海內外積極宣傳實現祖國統一的益處。
直至1981年病逝前,他依然不忘統一大業,彌留之際,留下一句話:「病危深思,最關懷者唯一言而已:盼在臺灣之同學、親友、同胞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為子孫萬代造福!」
「十年不見紅爐煉,留得丹心報人民。」杜聿明做到了。
杜聿明的人生經歷,尤其是前後思想的轉變,也是同時期很多國民黨將領的經歷。
與杜聿明一起在功德林接受改造的,還有宋希濂、黃維、文強、沈醉、王耀武等人。和杜聿明一樣,被特赦後,他們也相繼參政議政,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
抗美援朝期間,因為與美軍有過大量接觸,還在功德林監獄的這些將領們聚在一起,把各自知曉的美式裝備和戰術都寫下來,彙編到一起,整理成了一篇6萬多字的《關於美軍之戰術研究》。這份資料,很快就被送進了中南海。
1981年杜聿明追悼會上,鄧穎超向其女杜致禮、女婿楊振寧表示慰問
前線的將士缺糧餉,只能在冰天雪地裡吃炒麵粉,全國發起了「炒麵粉運動」。聽說炒麵粉能送到前線給志願軍,這群平時養尊處優的將領,也加入了炒麵粉大軍,每天幹得非常賣力。
他們還把平時配給他們的瓜子、芝麻、花生之類的零食,都加到麵粉裡。因而,「功德林牌」的炒麵粉質量非常好,又脆又香,還不焦。
而海峽兩岸的局面,一直讓這些將領們耿耿於懷。杜聿明曾無比感慨地說:「民族分裂是我們這一代人造成的,祖國的統一也應當由我們去努力完成。」
黃維去世前不久,還給臺灣的老友寫信,信中說:「祈求祖國統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統一早日實現,我當親赴臺灣和你們把酒言歡。」
大業未竟,將軍白頭,此身雖已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不論是杜聿明,還是功德林裡的其他戰犯,在民族大義上,有一件事是一致的:國家永遠只有一個。
. END .
【文| 南塘舊事 】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老伴想用公家車接孫子看病,狼牙山五壯士倖存者葛振林說:你敢
魯迅孫子周令飛突然火了,相貌酷似爺爺,他卻說:我不會寫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