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哪裡唱戲(運城華聯還有戲嗎)
2023-05-01 00:57:25 1
運城華聯,還有戲嗎?
記者 解世忠 朱 姝
●華聯,作為我市第一家大型超市,它為運城市民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體驗。然而,就在兩年前的搶購風波中,華聯暫停歇業至今。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個疑問:華聯,還有戲嗎?
●2001年,運城最大的商品零售企業華聯超市隆重開業,一座城市「新地標」橫空出世。在華聯巔峰時期,帶動就業3000多人。十五年間,華聯平均每年的營業額可達2.8億元,每年為國家納稅1000萬餘元,連續十年被鹽湖區評為「納稅貢獻大戶」。
●華聯在向「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轉型的過程中,因土地、房產等手續缺失,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由此帶來的資金鍊斷裂導致了華聯目前的困境。然而究其根本,還是「自信過了頭」。戰略眼光缺乏、對新業態衝擊應對不力、風險意識淡漠、企業文化滯後、危機公關缺失……都在這時顯現。
●政策環境的超大紅利,員工們的不離不棄,供貨商的理解支持,加之誠信經營的良好口碑,積極推進的戰略合作。在如此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有理由相信——華聯,還有戲!
歇業後的華聯積極尋找出路,在資金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又融資上百萬元,投資建設了大數據云端設備,為電子商
2017年之前,提起運城市華聯購物廣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華聯」),相信大家都會稱讚叫好。作為我市第一家大型超市,它為運城市民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體驗。
然而,現在提起華聯,不少市民記憶猶新的卻是2016年的那場搶購風波。當時傳聞華聯要倒閉,手裡購物卡沒消費完的顧客進店大肆採購,貨架被一掃而空,一片狼籍。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看著人去樓空的超市,仍然靜靜地站在那裡,相信每個路過的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
華聯,還有戲嗎?
運城華聯(資料圖)
昨日之風光
大型超市引領者
巔峰時吸納3000多人就業
11月21日,下午3點。華聯董事長楊鴻,坦然走進華聯南風廣場店會議室。這是楊鴻自2017年華聯歇業之後,第一次面對員工們。
這裡已聚集了200多人,他們都是參與華聯內部入股的前員工。在華聯歇業這一年多時間裡,他們沒有一個人給楊鴻打過電話要「債」,也沒有一個人上門鬧過事。今天,聽說楊鴻要過來,他們想親眼見見楊總,親耳聽聽楊總講話。
楊鴻走進會場,大家先愣了一下,隨即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經久不息的掌聲。在華聯歇業之後,這是他第一次聽到為自己而響起的掌聲。
這掌聲,讓楊鴻感激涕零;
這掌聲,也把楊鴻帶回了華聯開業的17年前……
上世紀九十年代,楊鴻從運城市飲食服務公司業務科長的位置上離職,毅然「下海」。一開始,他在原王莊開了一個家具店,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到九十年代末,實力雄厚的楊鴻決定擴大經營範圍,在外多次學習、考察之後,他發現超市這一新業態大有可為。
「當時,咱運城人買東西都隔著一個櫃檯,買東西要『指指點點』半天。尤其在生鮮食品這類散裝物品方面,運城人都是從傳統菜市場採購。」楊鴻說,「所以,我們當時去上海看到超市這種銷售方式時,就覺得很新鮮,大家直接在貨架上拿貨,想買什麼拿什麼,不必再跟售貨員比劃來比划去。這裡還什麼都賣,從散裝的肉、蛋到包裝精美的食品禮盒,從一個小指甲刀到彩電、冰箱都能買到。」
說幹就幹,他與當時的上海華聯集團合作,以加盟的方式,正式將大超市經營模式引入運城。2001年,運城最大的商品零售企業華聯超市隆重開業,一座城市「新地標」橫空出世。
「開業第一天,光鹽就賣了2噸。」華聯南風廣場店店長郭新萍說,「開業沒多久,東北、蘭州等地的客商都前來考察這個項目。」
之後,2004年華聯國際家具匯展中心開業,2005年華聯永濟連鎖店開業,2006年華聯禹都店開業……
十五年間,華聯平均每年的營業額可達2.8億元,每年為國家納稅1000萬餘元,連續十年被鹽湖區評為「納稅貢獻大戶」。
「當時很多員工都是慕名來華聯工作,覺得這裡不錯,就把自己的愛人、親戚介紹來工作。我們的員工都以進入華聯為榮。」華聯人力資源部經理李燕說,「每年我們還面向大中專學生提供實習崗位。」
在最巔峰時,華聯的員工曾達到3000多人,一年的工資開出6000萬以上。很多來自農村的「打工妹」「打工仔」都通過在華聯就業,在城裡買了房子,成為了城市人。
十五年間,華聯的供貨商隊伍中,出了200個以上的百萬富翁、50個以上的千萬富翁。
「舉個看得見的例子吧,這裡一個賣服裝的商戶,開始是騎著三輪板車來送貨,幾年後開著奔馳來送貨了。」郭新萍說。
多年來,華聯立足運城本地市場,積極開展農超對接,同時常年收購本市範圍內滯銷農產品,每年帶動本地麵粉、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銷售5000萬餘元。
「很多農戶來給華聯送貨時,都說先不要錢,等貨賣出去了再結。華聯從來不虧人。」郭新萍說。
多年來,華聯始終把這種誠實守信作為經營的根本,多次獲得「山西省消費者放心購物示範店」「山西省商業企業誠信承諾優秀企業」「山西省誠信示範店」等稱號。
今日之困境
「四兩」難住英雄漢
主要原因在於自信過頭
面對臺下的200多名員工,楊鴻跟大家證實,自己確實陷入了困境,但他不會逃避,兩年間也從沒逃避過……
說起華聯的困境,在路人眼裡,大廈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傾頹的。
然而,華聯的困境卻是偶然中的必然。
楊鴻坦言,說必然,現在看來,表面上是資金鍊斷了,但根本原因在於,戰略眼光缺乏,對政治大勢把握不清;樂觀自信過頭,對新業態衝擊應對不力;風險意識淡漠,對資金鍊研判不夠;企業文化滯後,團隊抗風險信心不足;危機公關缺失,對社會上一些傳言失聲失語。
事實正是如此。
由於網購和外來大型超市的衝擊,華聯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
「因為華聯是供貨商供貨,大型超市和網絡銷售平臺很多都是廠家直接採購。跟他們相比,華聯的採購渠道多出一環甚至幾環,每增加一個環節,意味著多付出一環的採購成本。所以,當時華聯下定決心準備轉型。」楊鴻說。
在對整體消費環境和消費趨勢的研判後,華聯準備向「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轉型。
2014年,華聯擬出資數億元,在市內禹都東街中段和原華聯家具匯展中心、華聯禹都連鎖店基礎上,打造集購物、餐飲、文化、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
「說實話,投資這個『綜合體』,基本上是『小馬拉大車』。」楊鴻說,「『綜合體』的一切支出,都是由華聯幾家超市的收入來平衡的。」
在超市的銷售收入中,當時購物卡佔到了將近一半的比重。華聯每年的購物卡銷售額可達到數千萬。按照楊鴻原先的設想,超市的收入完全可以支撐「綜合體」的建設。
然而在2016年初,情況幾乎是急轉直下,作為收入重頭的購物卡銷售遇冷,超市的收入大幅度縮水。這給「綜合體」的建設資金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這時,楊鴻在公司內部開展員工入股。基於對楊鴻信任,員工入股很快達到1個多億,暫時緩解了「綜合體」建設的資金困難。
眼看「綜合體」要收尾時,資金又遇到了問題。擺在楊鴻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動用超市的流動資金,要麼放棄「綜合體」的建設。
這個選擇是艱難的,更是悲壯的。一邊是自己十幾年的心血付出,一邊是自己幾乎傾其所有的新項目。無論選擇哪一邊,對楊鴻來說都是徹底的「傷筋動骨」。
為了讓華聯能夠可持續地發展,楊鴻選擇了「綜合體」。為了推進「綜合體」的建設,他冒險動用了超市的流動資金。
做出這一選擇,楊鴻還有另外的原因,他總覺得自己起碼還有「綜合體」這個資產,還可以向銀行抵押貸款。只要這個抵押貸款一到位,從超市抽走的資金「缺口」,就可以被迅速填平。
「『綜合體』建設用地來自很多戶居民的拆遷地,由於一些客觀因素,很多拆遷戶都沒有土地證或者相關手續,這就導致『綜合體』這塊地,我們一直沒有取得相關手續。」楊鴻說。
沒有相關手續,銀行貸款也就無從落實。
「2017年6月,為了推進華聯的發展,市國土局、商務局,還有鹽湖區政府,都為這塊地的手續特事特辦。」楊鴻說,「土地證、房產證還有相關的一些土地手續的辦理,仍需要2000多萬元。」
湊齊這2000多萬元,有了土地相關手續,銀行就可以貸款3億元,可以還清1億多元的各項欠款,盤活華聯整體8.5億的資產。如此來看,這2000多萬元即是可撥千金的「四兩」。
然而,就是這「四兩」,徹底難住了楊鴻這個在商場上奮戰多年的漢子。
在「綜合體」的建設中,不僅掏空了華聯,也掏空了楊鴻的個人家底兒。他賣掉了自己在西安、深圳的房產,關閉了深圳的辦事處……向「綜合體」又投入資金3000萬餘元。
楊鴻苦笑說,他當時銀行卡裡的8000元存款是「全部家當」,再讓籌這2000多萬元的土地出讓金,自己實在是沒有能力了。
至此,「綜合體」以及華聯超市業務的資金鍊徹底斷裂。
再之後,華聯超市的經營確實遇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曾經無限風光的華聯超市不得不歇業。華聯南風廣場店、華聯永濟店……如今,都已人去樓空。
明日之希望
「冬去春來風光好」
有2000多萬可激活8億元資產
看著臺下充滿期待的200多雙眼睛,楊鴻橫下決心:「絕不能讓信任我的員工『沒飯吃』!」
「冬去春來」。民營經濟發展的春天來了!
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這一點絲毫不會動搖。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為著力破解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促進我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出三十條具體措施。
「黨委和政府一直沒有忘記華聯,不管是運城市委市政府,還是鹽湖區委區政府,他們為華聯做的一切,我都非常感動,銘記難忘。」楊鴻說。
就在11月,楊鴻接到了市商務局一領導的電話,表示市裡正在推進電子商務進社區的項目,有意通過這個項目扶持華聯「東山再起」。
對華聯的支持,何止這一次。早在華聯出現運營問題之初,運城市委領導就曾第一時間積極介入。
運城市政府及鹽湖區政府相關部門,對華聯既救「急」,又救「窮」,既給予資金上的幫扶,更給予政策上的傾斜。
2017年6月22日,經深入調研,了解到華聯出現困境在於「綜合體」建設過程中,因土地證的相關手續短缺無法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時,市商務局就向市裡提交《運城市商務局關於運城市華聯超市辦理土地房產手續情況的報告》,建議協調有關職能部門,為企業辦理土地房產手續並在費用上給予優惠。
運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接到報告後立即批覆,鹽湖區政府聞風而動,於2017年6月26日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專門成立處置領導組負責華聯相關事宜,向華聯提供1600萬應急資金,並由處置領導組負責向市政府申請,協調有關部門將「綜合體」土地、房產等手續辦理授權鹽湖區辦理。
緊接著,2017年7月,運城市國土資源局向鹽湖區政府發函,委託鹽湖區辦理「綜合體」土地手續,從根源上解決華聯的經營困境。
黨委政府關心支持著華聯,華聯員工則牽掛溫暖著楊鴻。
華聯歇業之後,原來的員工另謀出路。李燕就帶著幾名原華聯的員工在河北學習技術。得知楊鴻來北京辦事,李燕從河北滄州驅車4個小時到北京找到他,看到過去意氣風發的老闆變得蒼老憔悴了,李燕忍住眼淚,邀請他去河北跟老員工們見個面、聊一聊。
「我當時沒想太多,就是看著楊總太辛苦了,我們雖然沒辦法幫他解決經濟上的困難,但是希望他和大家見一見之後能開心一點。」這次李燕沒有忍住眼淚。
「我當時見到他們之後,心想我這人力資源經理李燕是大學生,現在卻不得不轉型做中醫理療,心裡真不好受,覺得自己沒照顧好他們。」楊鴻至今回憶起當時的場面,仍然有些激動。
華聯員工的凝聚力來自於哪裡?
「我們信楊總。」郭新萍、李燕等員工給出了一致的回答。
不止華聯的員工,對楊鴻給予充分信任的還有跟他合作多年的供貨商。
「華聯是我合作過的賣場中信譽最好的,結款非常及時,從不欠款,我們只管供貨,從不操心對帳這些事情。」說這話的是閆磊,曾經華聯超市日化類商品的供貨商,從他父親那一輩就與楊鴻保持合作,一直延續到他這裡,已經二十多年。
在十幾年的工作交往中,楊鴻的為人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在華聯還好的時候,楊鴻隨身總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記著自己在銀行的貸款情況,什麼時候該還多少錢,記得清清楚楚,總是按時還貸。」一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
在華聯經營出現問題時,所有人都勸楊鴻,採取像其他超市顧客付款「一半現金一半購物卡」的方式,可以回籠一部分資金,緩解自己的燃眉之急,楊鴻毫不猶豫地否決了。
「華聯的興起源自運城的老百姓,我不能虧待大家。」楊鴻說。
大家支持華聯,楊鴻更沒閒著等著,而是積極努力自救。多方尋找合作夥伴,積極參加招商引資……目前,正與山西萬樂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合作,開拓新領域,推進新業態。
政策環境的超大紅利,員工們的不離不棄,供貨商的理解支持,加之誠信經營的良好口碑,積極推進的戰略合作,今日之華聯,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倘若,再有2000多萬元的貸款,撬動激活擁有8億元資產的華聯,指日可待!
華聯,還有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