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青春語錄(青春開場如此悲涼)
2023-04-30 22:46:47
你敢說這樣的事情不觸目驚心?!五月份的海南海口,風光旖旎。
一位兩歲的小女孩從父母手中接過特意為自己準備的零食,走到家門口,搖搖擺擺地自顧自吃起來。
如果沒有突然而至的後續異變,這就叫歲月靜好。
毫無預兆,一名八歲左右的小男孩兒出現在女孩兒的視野裡。或許他只是路過,根本不認識這個小女孩兒,但被她手中的零食吸引,想要據為己有。
從畫面裡看,小男孩兒沒有絲毫猶豫,起心動念間已經打落小女孩兒手中的零食,再從地上撿起來。
受驚的小女孩兒怯怯地向後退了幾步,帶著兩歲蹣跚的憨態。
誰都沒有料到:此時的小男孩兒不但沒有逃離,反倒迅疾猛厲地向著兩歲小女孩兒的面門踢出幾腳,對方怦然倒地。頭部撞在牆壁上,頸部幾乎出現九十度折角。
即便如此,小男孩兒依舊沒有停手,他如影隨形地跟上,踩踏蹬踢的動作如疾風暴雨,行雲流水。
從畫面來看,小女孩兒應該已經驚嚇到失神,只是下意識地摔倒再爬起,趁著小男孩兒幾腳飛踢猛踹落空的間隙,向屋內跑了幾步,並驚懼哭喊。
毫無疑問,此時此刻的小女孩兒,哭聲應該已經極其悽厲。被年齡是自己四倍的人多次飛踢面門,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錐心之痛!
聽到孩子哭聲,父母飛速趕到門口。
小男孩兒真的很聰明,自知再糾纏下去已經沒有了勝算,才帶著「事了拂衣去」的淡定,帶著自己搶到手的零食逃之夭夭,消失在攝像頭的畫面之外。
事發後不久,人們找到這名男孩兒,問他為什麼在搶奪完零食還要打人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我想打就打!」
這名小男孩兒的父母面對讓我們出離憤怒的事情這麼說:「我們沒有錢,我們的孩子還小,你們也不能把他怎麼樣。」
誰都明白:事情發生了,就當沒有發生好了。第一,我們沒有錢,不可能給你們賠償;第二,從法律層面來講,我們的孩子不可能受到任何懲罰。
不要生氣,我們平心靜氣地談一談:他們的話有什麼問題嗎?不談道德層面,只從法律層面討論,他們的話一點問題也沒有!
面對現實,我們總有一種無力感:這不該是友善的回答,但是我們又有什麼辦法?
被傷害的弱者當然可以去起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我們應該知道:這種法律程序的周期一定會比較長,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一定也會比較大,普通家庭沒有那麼一個精力去做這件事,也沒有什麼公眾,會「出力不討好」地代替他們去做這件事——雙方都是未成年人!
即便他們在法律層面獲得了勝利,這個小男孩兒有《未成年保護法》做屏障,不會受到一點實質性懲戒。至於經濟賠償,極大可能是象徵性的一點點。事情發生之後,整個家庭陷入一種曠日持久的煎熬,那更是一種二次傷害。總之,從法律層面談方案,八歲小男孩兒一方穩操勝券。
守法不修德,你能怎麼樣?人們不都說:法無禁止即可行嗎?你可以道德譴責,我也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什麼問題嗎?
2019年,一名學生在教師剛剛走進教室,低頭彎腰的一瞬間,突然衝上來用板磚照著老師的腦袋,狠命錘鑿了九次!
這件事的直接結果是,這名三十多歲、有兩個孩子的教師在醫院裡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件事發生在教師身上。當年,相當一些人的評價是這種風格:「無風不起浪,裡面一定有什麼原因,老師們需要反思」,等等等等,言辭激烈程度讓人嘆為觀止。
2020年,某經濟發達城市的重點小學(校名裡有「實驗」二字,在我們的教育序列裡,就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啊!論教育排名,當地一定無出其右。),一名四年級的孩子經常欺負同班同學,還被人們看到打自己的爺爺奶奶。
一次,面對老師的批評教育,這名四年級的孩子突然暴起,一腳踹在退休返聘的數學教師肚子上致其倒地,並用教鞭劃傷了語文老師的面頰,血流不止。
這一次,有不少同學被經常欺負做鋪墊,同班同學的家長也開始憤怒起來,要求學校嚴肅紀律,對這名學生做出相應懲罰。
然而,事情的結局是不痛不癢的幾句話:這名孩子不過是「容易激動,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後續會加強教育,耐心疏導。
我還記得另外一件事,這件事由一家省級電視臺在民生類節目中播出,但出於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已經在網絡裡不可見。事情是這樣的:某小學生太過狂暴,班級裡的所有學生都受到一定程度傷害。萬般無奈之下,學校將這名學生放在學校會議室,再派出老師單獨授課,絕不耽誤該學生任何學習進度。
沒想到,這種做法引來了該名學生家長的強烈反應,聲稱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歧視,要求重新回到原來的班級上課。
可是,那個班級的全體學生家長又堅決不同意,他們都怕自己的孩子飽受欺凌。
事情的最終解決方案也無非是:加強家校聯繫,共同教育這名孩子。
對於上面的事例,我特別想問一句:你覺得後續的教育會有效果嗎,這些學生後續會有改觀嗎?
我的認識是:絲毫都不會有改觀!除了這個孩子的家庭,所有人能夠做的事情不過都是在時間裡煎熬,煎熬到這名孩子升學畢業,消失在這些人的視野裡,出現在其他人的視野裡。
這就是現狀。無端讓我想起郭德綱的幾句臺詞:s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在此之前,沒有什麼傳銷成功學,也沒有那麼多心靈雞湯,人們的生活狀態淳樸平和。在此之後,傳銷成功學如雨後春筍般裹挾著信息化浪潮撲面而來,庸眾無聲無息之間都成為了附庸,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有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想一想當時的街頭文學,《讀者》是我們心中的不二的高端讀物,在《讀者》之下,還有汗牛充棟的類似書籍擺在書攤上。只要你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你很難說自己從來沒有買過一本成功學書籍,也很難說自己沒有糞土當年的李嘉誠和馬雲,以為自己也可以青雲直上。那一代人,完全生活在虛幻到無法描述的目空一切裡,認為所有的規則都不必遵守,所有的規則都可以被自己打破。
那個時候的年輕人普遍有一種報復心理:報復自己的父輩太過嚴格,讓自己的童年在棍棒之下度過。他們的報復簡明而直接,符合自己的現實階層:盲從而直接地一味放任,美其名曰——解放孩子的天性,進行賞識教育、快樂教育,讓孩子找到自信。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的信條是:孩子犯錯,上帝都會原諒。
我就問你:如果文章開頭那件事發生在你家孩子的身上,你會拈花一笑地原諒他嗎?
放眼時間長河,對於人們的教育理念,我總覺得很有意思:一直都是非左即右,從來都不會居中行走。
我承認,五六十年代的棍棒教育並不值得提倡,但是,那個年代的教育理念也不至於被踩在腳下再吐上一口唾沫。
第一,那個年代的教育符合那個年代的特點。那個年代百廢俱興,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為了生活,人們可以不擇手段。
如果那個年代沒有棍棒教育,出於人之本性,一些孩子或者會異變成噬人猛獸,或者會被別人吞噬,兩者必居其一。
不相信嗎?想一想那個年代的車匪路霸,想一想那個年代一個人出門遠行的未知結局,你覺得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們,會是從家風嚴厲的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嗎?
當然不是,那個年代經常會提起一個名詞:「溺愛」,那些最終去向不歸路的人們往往都有著彼時人們深惡痛絕的「被溺愛」經歷。
「溺愛」這個詞語幾乎已經從新生代的詞典裡剔除了,到處都是溺愛,無止境地溺愛。「寵溺」都是一個褒義詞。
第二,我並不認為那個年代的孩子,在棍棒教育之下出現了比今天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不要以這一點為理由給自己的溺愛背書。舉個例子,當年飽受父母痛打的孩子,不可能直到今天還記恨自己的父母。
以我為例,我深刻記得自己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不怎麼寫作業,被老師告了一狀。當天晚上,我就被父母吊在房梁上好一頓皮鞭伺候。
從此之後,我再也沒有敢少寫半個字。
時光荏苒,三十年後,這件事歷歷在目,但我從來沒有恨過自己的父母。這個記憶更像是一杯清茶,繚繞在腦海裡的是一種氤氳的甘苦。
我想順便問一句:兄弟姐妹,你在小的時候確實沒被父母打過嗎?現在想起來,你會因為當年的傷痛而記恨父母嗎?還想把當年挨的打再打回去嗎?
那個年代的一批專家學者抓住了許多成年人的心理,藉助於風起雲湧的成功學浪潮,開始推銷自己的教育理念。
注意,我在這裡強調「推銷」,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變現,並沒有什麼公心。
既然要變現,既然要實現「資本積累」,當然要契合顧客的心理,怎麼能讓他們舒服怎麼來,只用做出「為了你好」的姿態,用親情熨平他們愛心的每一寸褶皺,管什麼以後惡浪滔天?
我明白,《三字經》上這麼說:人之初,性本善。可在這句話的後面不是還有「苟不教,性乃遷」嗎?不是還有「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嗎?
即便性本善,不教育的話也會變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她切斷了自己的布匹,毀壞了自己的織機,這在農耕時代,和放火燒屋也沒什麼區別吧?這種做法並不溫情,堪稱暴烈!
此外,在我看來,「性本善」這一句話是值得商榷的,這句話見於宋朝時的《三字經》,未必就是孔老夫子的原意。據我所知,荀子在《荀子》裡清清楚楚寫過——人性本惡,其善者偽!從這一點出發,孩子的教育必須有懲戒,沒得商量!
講真,這個時候,一些金字塔頂上的人們應該站出來,糾正這種做法:教育不能沒有懲戒,教育必須依靠兩條腿走路,即便以前的棍棒教育不正確,那也不代表後來一味放縱的教育就完全正確。
可是,金字塔頂端的人們並不站出來,我非常納悶。慢慢地,我覺得這些人居心叵測,或許他們原來就看到,無限放縱必然會導致今天的失序。不過,今天的失序正好可以為填充人們的生活,讓人們在解決這些矛盾中生活,讓人們互相掣肘,不至於生出其它事端來。
我並不覺得我的想法無釐頭。第一、我不相信金字塔頂端的人們不能夠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第二、既然他們有一定的洞察力,還依舊無視事態演進,只會讓我想起孔老夫子的一句話(這句話我不能說,因為電腦會生氣。這句話曾經被xx地鐵站用在牆壁「裝飾」上,一時成為笑談,並迅速被拆除),套用一句哲學用語就是:事物總是在矛盾中發展的——必須有矛盾,沒有矛盾也要製造矛盾。
事情到了今天的地步,想要急速轉向已經不可能,無形的教育理念已經種在無數庸眾的心裡,沒有幾十年不可能轉變!畢竟,這個世界上最難改變的就是人心!所以,我並不認為這件事會是最後一件。
要想改變,或許只能等待這樣觸目驚心的事情越來越多,讓反思的種子逐漸萌芽、成長,或許這樣的事情才會終結。
有這麼一種奇怪的現象:那些在制度沒有健全之前,藉助於自己混不吝的本色,通過一些漏洞獲得某種小小成功的人士;抑或只是隨著時代發展,自然而然過上了比自己父母稍稍溫飽生活的人們,他們總是擺出一副自己在國外待了好久的樣子:「看看人家國外的教育,對待孩子從來都是容忍一切錯誤,從來都不施加任何壓力。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最具有創造力,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這些人有一副厚臉皮——他們果真去過國外嗎?道聽途說罷了!完全的道聽途說!
事實不過是:美國貧民窟的孩子能夠不玩槍已屬難得,為了讓他們不滋生事端,只能以「賞識教育、快樂教育」來填充他們的童年。那些早已固化的精英階層的孩子,照樣在艱苦學習的路上孜孜以求!
尤其是當下,我們已經開始在許多方面反思:外國的月亮果然就比我們的圓嗎?為什麼獨獨對外國的教育隻字不提?要知道,一個國家的根本在於教育啊!既然這個國家的其它方面不值得我們學習,那麼,長期借鑑的教育模式是不是也有待商榷呢?
空洞嗎?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今年——2022年,外國教育的一隅吧!管中窺豹,或許你能品味出什麼。
3月初,德克薩斯州的學區負責人明確表示,當地以多數票通過一項議案,允許教師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攜帶槍枝進入校園,並且可以擊斃「危險」學生。
震驚嗎?不用震驚,早在2019年,佛羅裡達州已經通過類似議案,已經實行了三年之久!
今年四月份,紐約雪城(Syracuse)一名八歲的小男孩兒因為偷了超市一袋三美元的薯片,在痛哭中被警察押上警車揚長而去。
周遭一名叫做傑克遜的路人質疑警察:「你這樣做不對,他只是偷了一袋薯片,你卻把他當成一個冷血殺手一樣對待?如果他真的偷了那些薯片,我來賠償!我來付錢!把他留下!他只是一個孩子啊!」——這種說法,你是不是似曾相識?
警察回應:「他偷了東西,如果他闖進你家中……」完全沒有採納路人的意見。
眾所周知,歪國是不是流行這麼一種說法:私宅就是一個城堡,風能進,雨能進,除此之外,就是國王也不能進。如果有人闖入了自己的私宅,宅地中的人完全可以拿出手槍予以還擊。
從這個基礎上理解,那名警察的言外之意就是:不介意對這名孩子施加更嚴厲的懲罰。
我們不從其它方面闡釋,我只想問你:這個時候,你覺得外國的教育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嗎?是那種循循善誘、包容一切的教育方式嗎?
不但不是,簡直比我們的責罵要兇悍一萬倍!
對於現在的這些孩子的惡劣行為,我從來不認為是一天形成的——羅馬都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們的這些惡劣行為,就是我們每個人逐漸縱容出來的!想要根除,當然也絕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達到目的。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品行惡劣的行為指向了老師,學生家長們視而不見,甚至還載欣載奔,覺得自己的孩子挑戰了權威:我的孩子最有種,不流俗;
後來,這些孩子的惡劣行為蔓延到自己身上,人們就有點沉默了、不知所措了;
再後來,這些行為終致欺凌現象突兀地擺在眾人面前,所有人才開始叫出聲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孩子,你的自私本性不容許自己再沉默不語。
我只想問問——你早幹嘛去了?!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我們可能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我們的後代會繼續生活在藍天下。願今後不再有讓我們心碎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