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老機場修理(從前修飛機如今修洗衣機)
2023-05-01 06:37:25 1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今天是「七一」建黨節,「上海崇明」將在今天分別為大家講述老中青三個崇明黨員的故事。他們有的是在解放前就入黨的老黨員,有的是前不久才剛剛轉正的新黨員。他們都有各自的「戰場」,有的為新中國的成立工作在隱蔽戰線,有的為實現鄉村振興紮根崇明基層,有的始終奔赴在抗疫一線。但不管何時何地,他們都履行著一個黨員的承諾和使命,堅守陣地,衝鋒在前。
包國鈞,崇明堡鎮人,1927年出生,1949年2月入黨,同年10月入伍,在空軍航空兵27師服役。1973年、1975年、1976年完成任務出色,記三等功三次;1978年維修戰鬥機立功記二等功一次;1977年、1979年、1980年學雷鋒先進個人標兵。1982年11月退休,時任27師機務處副處長。每年的今天,崇明區軍隊離休退休幹部休養所軍休幹部包國鈞都會打開自己的「寶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勝利功勳榮譽章……他的榮譽鋪滿了一整張桌子,當他的目光凝視著這些榮譽的剎那,仿佛在與23歲入黨的那個「小子」隔空對話。
這是屬於他的「七一」慶賀儀式,是一個96歲的老兵向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之源的致敬。
「採訪我?我沒什麼好講的。」
落座後,包國鈞開始了他的滔滔不絕……
他的人生裡
出現了光
1927年,包國鈞出生在崇明一個貧農家庭,兄弟姐妹四人。小學畢業後,包國鈞就在家裡務農。當時小小年紀的他,想加入崇明的新四軍組織,但卻因「槍都比你高」,而被拒之門外。無奈的包國鈞為了改善家裡條件,18歲隻身一人前往無錫一家機械廠當學徒,後到上海信儀機械廠當學工,而就在這裡,他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人——陳泉錦。
陳泉錦是包國鈞在廠裡的師傅,而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名地下黨員,包國鈞從師傅那兒了解到了中國共產黨就是為貧苦大眾謀求幸福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去學校學文化,悄悄讀一些進步書籍,憧憬著有一天能夠跟著黨走。包國鈞說:「1949年2月是我入黨的日子,一輩子都忘不了。像是一束光照進了我的生活,為我指明了一條大道。」
堅定信念後的包國鈞,白天堅持生產,晚上到工會學習。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第一天,包國鈞參加人民保安隊,維持街道秩序。同年10月,在鄧小平的號召下,包國鈞毫不猶豫報名入伍。包國鈞回憶說:「當時我還是召集者,動員大夥的時候,他們都問我『你去嗎』『我肯定去』,大夥一聽我也去,齊刷刷30多個人都報名了。」
只有當你足夠努力,你才會足夠幸運。後來的包國鈞因為工作能力出色還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
怎麼他就
修飛機了?
入伍後的包國鈞來到北京第六航空學校,卻因身高差2公分,與飛行員「失之交臂」,就這樣成為了空軍地勤的「小個子」,但卻在工作中「越長越高」。
包國鈞擅長自學,先後學完了電工學、儀表學課程以及一些科學文化書籍。在工作中,他也憑藉著過硬的專業知識發現和排除了許多飛機故障。
對於包國鈞來說這輩子最難忘的就是:經他手的飛機,沒有一架出過事。在包國鈞的材料裡寫著:51歲的時候,檢查了198架飛機,研究了98起故障。後來,多得他已經記不清了……包國鈞說:「幹地勤工作,飛機平穩起飛、安全降落就是最大的欣慰。飛機多寶貴,測試的時候人摔了、飛機摔了都是不行的。」正因為包國鈞的細心和專業,一九七八年在武漢教育訓練工作中,因成績顯著,榮獲二等功。榮譽下是包國鈞每天跟抹布、扳手等工具打交道的日常。
身為一名黨員的他心甘情願成為戰鷹背後的守護者,雖不曾領略萬米高空的壯麗風景,但他的使命與戰鬥力緊密相連。
後來的他
結婚啦!
1958年,包國鈞和鄂仲文喜結連理。1959年,22歲來自河北的鄂仲文第一次來到崇明,一邊照顧包國鈞的家人一邊等待著包國鈞回家的日子。鄂仲文說:「包國鈞每次回家探親,路費是可以報銷的,但是他從沒報銷過一次。」年輕的時候鄂仲文非常不理解,但現在她慢慢懂了……包國鈞的「傻裡傻氣」是不想向黨「伸手」,不想給黨添任何麻煩。
1965年,鄂仲文開始了她的隨軍生活,在部隊裡的幼兒園當老師。鄂仲文說:「他在哪我就在哪,十年雲南、十年東北、十年武漢,現在退休回到崇明……這一路,我們都一起走來。」
包國鈞是怎樣的一個人?最有話語權的就是他的妻子鄂仲文。鄂仲文說:「年輕的時候,總會『恨』他。放假、過年都不在家,整天呆在機場。就連2個孩子出蕁麻疹都不回來,凡事都以飛機為主。每次我一聽到小轎車的聲音, 我就知道,飛機出事了,來接他去機場。」抱怨幾句後的鄂仲文又自豪地說:「只要他在機場,飛機就安全,大家就放心。」
除了不回家,鄂奶奶對包國鈞的另一個評價就是「不伸手」,從來對黨不提任何要求,包國鈞說:「沒啥要求好提的,黨對我們一直很好。」
「鄂奶奶,那你們倆會吵架嗎?」
「吵什麼架,我連人都看不見。」
包國鈞在旁尷尬地笑笑,他默默看著妻子,有愛有虧欠。那些甜言蜜語他說不出口。但,他的榮譽就是她的榮譽。
現在的他
風採依舊
包國鈞一共有三個女兒,從小父親調到哪兒她們就跟到哪。大女兒在南通部隊的加油站工作,丈夫是一名飛行員,這仿佛冥冥之中也圓了包國鈞的飛行夢。老二曾在崇明糧站工作,目前已退休,照顧著父母的日常生活。小女兒在父親的感染下,後來也去參軍當兵。二女兒說:「我父親就是個『老黃牛』,幹活任勞任怨、勤勤懇懇,一直是我們的榜樣。而我們部隊裡的孩子,從小學到的一個品質就是正直。」
「以前修飛機,現在包爺爺修什麼?」
「最近修好了一個洗衣機。你看,那是我父親的工具箱。裡面都是他常『耍』的寶貝。」
除了修補各種電器外,包國鈞和鄂仲文每天都會手牽手在家附近,早晚步行3公裡。
「鄂奶奶,你們每天都會手牽手散步呀?」
「對啊,我們在這邊是『知名』的情侶。」
包國鈞害羞地別過了頭。
多可愛的老黨員啊~
包國鈞用青春、智慧、熱血、汗水,把自己精心維護的戰鷹無數次送上藍天。嚴寒酷暑、櫛風沐雨,他用匠心踐行著機務兵的初心與使命,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一事專注便是動人
一生堅守便是深邃
堅定又平凡的老兵、老黨員
永遠旗幟鮮明地
愛黨、愛國、愛軍
我們會永遠記住
你們身上那份
永不磨滅的共產主義信仰
七一,向你們致敬 !
記者:陸海華
海報:人民網
編輯:陸海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