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仙能有哪些神通(關於神通的描述)
2023-05-18 20:08:08 1
出道仙能有哪些神通?創作聲明:本文是民間故事收集整理,內容全部為虛構內容,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純屬個人創作娛樂之用,切勿當真,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出道仙能有哪些神通?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出道仙能有哪些神通
創作聲明:本文是民間故事收集整理,內容全部為虛構內容,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純屬個人創作娛樂之用,切勿當真。
很多人修行是為了追求神通,或者說,很多人出修佛修道馬出道是為了追求神通,好像有了神通就很神奇,就比普通人厲害,這其實是一種謬論,如果把神通比作風景,那麼修行就是爬山,神通是你爬山路上必然能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山水日月,花鳥魚蟲,然而看到這些風景並不是修行的最終目的,如果以看到這些風景為目的去修行很容易把自己限制死,也就停在了半路上,以為這就是終點了,其實所謂神通是修行路上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客觀來講,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就像我們自己,能感知到熱和冷,疼痛和癢麻,就是一種感通而已,但神通並不是修行的終極目標,修行之人心中一定要有正信正念,只要沒有到達山頂,其他看到的遇到的都只是風景而已。那麼關於神通的描述,佛家和道家都有相應的描述和記載
佛教之六神通為: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佛家典籍《俱舍論》描述,此六通以慧為體,前五通通過修四禪而得,凡夫亦可達,第六通只有聖者,如阿羅漢與菩薩、佛可得。
根據佛家經典《大智度論》說,菩薩得五通,佛得六通。漏盡通,取保存封固,不洩漏,不喪失,不減少,不後退,有進無退,不動,不退轉,不輪迴,不出不入,不生不滅之意,即完滿無漏,不變不動。
據道家的經典《移神內院端拱真心》中記載,玉陽仙師的描述的六通為:
坐到靜時,陡然心光發現,內則洞見肺腑,外則自見鬚眉,智勇踴躍,日賦萬言,說妙談玄,無窮無極,此是心境通也。
不出廬舍,預知未來事情,身處室中,又能隔牆見物,此是神境通也。
正坐之間,剎時迷悶,混沌不分,少頃心竅豁然大開,地理山河,猶如掌上觀紋,此是天眼通也。
能聞十方之音,如耳邊音,能憶生前之事,如眼前事,此是天耳通也。
或晝或夜,入於大定,上見天堂,下見地獄,觀透無數劫來,宿命所更,此是宿命通也。
神通變化,出入自如,洞鑑十方眾生,知他心內隱微之事,他雖意念未起,了了先知,他雖意念未萌,了了先覺,此是他心通也。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中也有對修行所得神通的描述:
目通,能徹視洞達,坐見十方,天上地下,無有障蔽,六合內外,鬼神人 物,幽顯大小,莫不瞭然分明,如視掌中。
耳通,能洞聽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一切音聲,元不悉聞。人天禽獸,喧飛蠢動,一切眾聲聞悉,曉了分明。
鼻通,曉百和寶香,分辨氣數濃薄差失、纖毫必記,四方上下,異域絕境,香臭之氣,聞如面前。
舌通,萬品眾物,合為一食,經舌悉知種類,分別其味。
身通,能飛行上下,履冰涉水,經山觸石,無望懾礙,分形散體,幹變萬化,形長充於八極,短入於毫微。
心通,迥一切法,皆悉空淨。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道家的修行路線是奪天地造化,逆天地而行的,因為修行本來是個逆天的過程,順應自然生活,就是走凡人路線,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煉己,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 ,三還九轉漏盡成。一定是這樣才是正路子,對神通的追求不應盲目,要理智看待,得到六神通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修辟穀之法,通過吐納之法吸風引露可得六神通,通過內練修內丹強身健體可得六神通,專修術法相道,專精傳承法脈法門可得六神通,甚至修持真經,敬天法祖也可得六神通,無論哪種方法都是為了達到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境界。
道家了卻因果是有仇報仇有怨了怨,理智面對,合理的解決,不會一味的感化勸善,一味的避世修行,凡事都要視情況而定,同樣的在古人的定義裡對修行境界有七侯和五時的描述,其中也描述了相關的神通顯化: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在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鳳初境:疾病不生,身輕體健,練氣。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裡之人,勿令舊識。
琴心境:返老還童,明晰自身,築基。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蚻人。遊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眕霞,彩雲捧足。
騰雲境:飛行天地,騰雲駕霧,金丹。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遊諸洞宮,諸仙侍立。
暉陽境:元嬰。天地能源為己用
第五候,鍊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乾元境:移山倒海,雷霆震怒,化神。神飛天外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無相境:陽神。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賢聖集會,弘演至真, 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太清境:混元。
五時分別為: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念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心,而心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動策,進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觸亦不動,由攝心熟,堅固準定矣。
總而言之,神通不是修行的目的,要理智客觀的看待,神通更多是為了證道而存在的,切不可把神通當作修煉或者修行的目標去做。
福生無量天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