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看懂西方美學(借我一雙慧眼吧)
2023-04-19 12:53:37 2
《西方美學史》
作者:朱光潛
解讀:常玉國
先讀一首詩吧!
格桑花開了,開在對岸看上去很美。看得見卻夠不著夠不著也一樣的美
雪蓮花開了,開在冰山之巔我看不見,卻能想起來想起來也一樣的美
看上去很美,不如想起來很美你在的時候很美,哪比得上不在的時候也很美
相遇很美,離別也一樣的美
……
風中搖曳的格桑花
讀到了什麼?讀出了什麼感覺?這位詩人又是誰呢?
「美」。一段節選,卻有10個「美」字,描述著不同的美!
美!讀著文字的美,卻能感受到畫面的美,詩意的美,還有那種難以描狀的情思之美。
他就是自稱「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人稱「最美的藏族詩人」、官方稱作「六世達賴喇嘛」的倉央嘉措。
作為一個藏傳佛教的高僧,倉央嘉措可能是個失意者。可是作為一個詩人,他卻廣受愛戴,甚至在他故去3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能給普羅大眾帶來遠遠勝過宗教的快樂。
人們說,讀他的詩,感受就是一個字:美!
什麼是「美」?「美」又從何而來?古人的「美」和今人的「美」、西方的「美」與東方的「美」又有何相同與不同呢?
恰好,這裡有一本書,為我們尋根溯源,引領我們一起探尋「美」的發現歷程,感受「美」的滋生過程。
這本書的書名是《西方美學史》,書的作者就是蜚聲中外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
《西方美學史》(四川文藝出版社,2022年5月)
01 作者何人?「恆、恬、誠、勇」,4字銘言傳抱負三月,春寒料峭的一天,北大燕南園66號那棟古舊的二層別墅裡。一位積勞成疾、臥病在床多時的老人,神志比往日清醒一些,趁著家人不在身邊,他竟然拖著病體,艱難地一級一級臺階向二樓的書房爬去……
家人發現後,趕來勸阻。老人囁嚅地說,要趕在死前,把手頭的書稿完成。
三天後,老人溘然長逝,大地肅穆,天注雨雪。
這是1986年3月6日,這位老人就是朱光潛先生,享年89歲。
20歲出頭時,朱光潛先生請當地的書法名家為他寫了「恆、恬、誠、勇」4字條幅,作為他的座右銘。雖然,後來他又寫過兩次座右銘,但正是這青春時期的4字銘言,揭示了他一生的志向和抱負。
朱光潛先生出生於1897年9月19日。雖家境寒微,但他一心向學。20來歲時,就嶄露頭角,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倡導在學術界培養"愛真理的精神"、"科學的批評精神"、"創造精神"和"實證精神"。
青年才俊
1925年,朱光潛先生出國深造,遊學英、法、德等西歐名校,先後獲英國文學碩士和法國博士學位。歸國後,朱光潛先生先後任職、執教於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處,抗戰勝利後,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
就在北平解放前夕,朱光潛先生拒絕了國民政府派專機接「知名人士」去臺灣的邀請,毅然決然留在了北京,參加如火如荼的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在隨後數十年,朱光潛先生以學者風範、赤子情懷,走過了那段「也有風雨也有晴」的日子,奠定了他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的地位,成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以及現當代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朱光潛先生熟諳中國古典文學,精通英語、法語、德語等多國語言,60多歲時因工作需要又自學俄語,堪稱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
睿智老人
「恆、恬、誠、勇」4字銘言開啟了他的青年人生,陪伴他走上了一生的治學之路,為世人留下了無盡的美學研究寶貴資源,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就是《西方美學史》。
02 美是什麼?「西洋美學」,5大流派話本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座座高矗的山峰,在世人眼中尚且難以有個定論,對於相對抽象的「美學」來說,因為個人所處的環境與背景不同,更是如此。
但是,學問,畢竟是學問。在一輩輩前人的努力下,「美學」終於從一個附屬於其他學科的分支,漸漸獨立而成為一個具體的學科。
其間過程紛繁複雜,各領風騷;種種影響此起彼伏,難成定論。
《西方美學史》從教材編纂的角度出發,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史海鉤沉,廣徵博引,梳理提取出了西方美學史上的5大流派,從不同角度闡釋了「美」的本質。
西方美學五大流派(根據圖書內容整理)
(1)古典主義:美在物體形式。重在和諧。「黃金分割線」。
代表觀點:「物體各部分的一種妥當的安排,配合到一種悅目的顏色上去,就叫作美。」(西賽羅)
(2)新柏拉圖主義和理性主義:美即完善。形式美 理性美。
代表觀點:「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本身就是美。」(鮑姆嘉)
(3)英國經驗主義:美感就是快感,美即愉悅。強調喚醒觀者的情感共鳴
代表觀點:「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它只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裡。每一個人心裡都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休謨)
代表觀點:「我所謂美,是指物體中能引起愛或類似愛的情慾的某一性質。我把這個定義只局限於事物的純然感性的性質。」(博克)
(4)德國古典美學:美在於用理性內容表現於感性形式。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代表觀點:「藝術美之所以高於自然美,也就因為它是絕對精神的顯現。」((黑格爾)
(5)俄國現實主義:美是生活。賦予「生活」更深刻的社會內容。
「美是按照我們的理解應該如此的生活。」「美是使我們想起人以及人類生活的那種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
《西方美學史》(四川文藝出版社)
既然是「史」,就有史的特點:時間、代表人物、主要觀點,樣樣俱全;
因為談「美」,也多了幾分美感:結構、文辭,西學修養相伴東方靈性。
03 洋為中用?「美美與共」,借雙慧眼看世界風景總是山那面的更好。月亮又是哪裡的更圓?
關於「美學」,是西方的更美,還是東方的更美呢?見仁見智,何須分出高下。
蘇軾的詩詞名揚天下,其中這首吟誦杭州西湖的小詩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景色(網圖)
為什麼喜歡這首詩呢?就是因為它朗朗上口,讓西湖的「美」更美。
而且,讓「水光瀲灩」和「山色空濛」兩種相對的「美」都能獲得觀者的欣賞與認同。
1980年12月,在一個隆重的生日聚會上,壽星佬發表了主題演講,演講中他提出了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16字「箴言」,轟動一時,影響深遠。
這16個字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位壽星佬就是當時已經80歲高齡的費孝通先生。
費孝通先生的「16字箴言」為何大受歡迎?
演繹到美學研究,應該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不光自己要美,也要懂得欣賞別人的美;二是如果大家都能包容、欣賞不同的美,那麼整個世界自然會成為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西方美學史》(四川文藝出版社)
發端於北京大學課堂的《西方美學史》,梳理了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歐美三千年間的美學精髓,既是美學研究者的絕好資源,又是普通愛好者一觀世界的人文通識教材。
寫在最後美,屬於那些懂得美的人。懂得美,需要薰陶。更需要在生活中發現美,享受美。
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說:「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在《朱光潛談美》一書中,先生借阿爾卑斯山谷路邊一塊提示大家欣賞美景的標語牌,勸告世人:「朋友們,慢慢走,欣賞啊!」
先生風骨,山高水長。
打開《西方美學史》,打開一扇發現美、培養美、欣賞美的窗戶。
《西方美學史》(四川文藝出版社,2022.05)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學評·伴讀君)
四字銘言揚青春,學貫中西化橋身;
恰如南北望明月,也有風雨也有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