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四大名路(它們是南京東路背後不起眼的小馬路)
2023-04-19 04:41:42 1
闢築於19世紀50年代的南京東路,是上海最古老的現代道路之一。鮮為人知的是,這條全國知名的道路兩旁,「藏著」許多百年老街:六合路、九江路、雲南路、沙市路……這些道路,是南京東路的后街支馬路。
雖然都是「爺爺輩」的道路,但是在過去很長時間裡,支馬路的活力遠不及南京東路。近年來,上海大力發展「后街經濟」、培育特色小店,后街支馬路的人氣成為業態存續的關鍵和難點。南京東路商圈,正探索利用三種不同形式的微更新手術,為后街支馬路「招人氣」。
土地複合利用,150歲馬路增添人氣
闢築於1871年的六合路,位於原市百一店、東方商廈南東店兩座商場之間,兩頭分別連接寧波路和南京東路,是一條車輛可通行的市政道路。從誕生開始,六合路便延續南京東路業態,遊人密集。只是時間流逝,六合路人氣減弱,靠近南京東路一頭,漸漸變成停車場。
紅線處為原市百一店、東方商廈南東店,兩者之間就是六合路
從左至右分別是:1936年建造的上海市百一店、1996年建造的東方商廈南東店、2006年建造的一百商城
不同節日主題下的六合路半室外商業廊景觀效果圖
六合路半室外商業廊
2017年,原市百一店、東方商廈南東店啟動合併改造,「夾縫」中的六合路迎來更新機遇。「六合路改造承擔著帶動南京路步行街活力縱向延展的示範意義。201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實施辦法》出臺,提出探索節約集約利用存量土地的方式,六合路連廊應該成為土地複合利用的示範。」近日,六合路連廊設計師、同濟大學建築系副主任章明在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承辦的「品·築」論壇上表示。
一座頂棚、三層平臺、四個躍層飛梯、七條連廊,六合路連廊將獨立的原市百一店、東方商廈南東店打通,形成一個新的商業綜合體——「第一商業百貨中心」。一座長80米,加裝了燈光的透明頂棚高高架起,如同撐起的彩色雨傘。連廊之下,兩座商場之間的道路段還增添休閒座椅、藝術裝飾和綠化。
六合路連廊逐漸從單一交通空間轉向複合功能的複合空間的功能疊加模式。商場復業之後,六合路「活」了起來。空中是來來往往的商場消費者,地上駐足休憩的遊客,成功將把南京東路的活力引導到六合路。
商業形態升級,提供持續造血能力
南京東路另一頭,沙市一路、沙市二路通過營造業態,探索聚集人氣的造血能力。
紅色區域為「外灘·中央」的區位
在改造前,179號街坊的建築比較老舊,街區人氣較少
沙市一路、沙市二路闢築於1921年,處於179號街坊,是外灘地區唯一的街坊內十字街。民國時期,這裡是滬上著名的弄堂市場,攤販雲集。時代變遷,雖然兩條道路店鋪不斷更替,但是業態有待提升。
2013年,179號街坊啟動開發改造,變身「外灘·中央」。沙市路依託周邊建築的業態調整,探索主動引流。
沙市路被四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包圍,分別是現存美倫大樓、新康大樓、華僑大樓、中央商場。設計方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司耘介紹,通過四組建築底層業態優化,打造複合型街區,配備辦公、商業等多種業態,沙市路可以與南京路的人流形成互補。以高品位時尚生活為主題,打造「商旅文生活秀」的體驗綜合體。
改造還聚焦風貌修復,為消費者打造美觀消費場景。中央商場和美倫大樓,保留了原有的「愛德華新古典主義」風格。採用保護性手段清洗、修繕歷史外牆,恢復原有的水刷石立面,原有城市肌理被完好保留。
司耘表示,沙市一路、沙市二路的道路性質給改造提升預留了很大空間。這條十字路在規劃上以步行街的形式予以保留,所以十字路上方可以增加大型穹頂、拱廊等建築元素,將四組建築與內十字街及中心廣場聯為一體,營造出半封閉的豐富景觀與空間。
「外灘·中央」的南京東路立面效果圖,沿著通道走入就是沙市一路
根據效果圖,沙市一路、沙市二路形成的街坊內十字路加蓋了大型穹頂,形成了半封閉的休閒街區
以商場為中介,將主路、后街人氣聯通
坐落在第一商業百貨中心正對面的上海世茂廣場,正在以另一種方式讓后街支馬路「活起來」。
紅色三角區域為上海世貿廣場的區位
上海世茂廣場在改造更新中大幅拓寬南京東路主入口,打開封閉界面吸納人氣
雲南中路和九江路均為百年老路,擁有輝煌歷史,但相比南京東路,人氣稍顯不足。坐落於三條道路之間的上海世茂廣場,通過改造方式,成為人氣聯通的「中介」。
2017年,上海世茂廣場在改造更新中,不僅大幅拓寬南京東路主入口,更將上海世茂廣場向背街的雲南中路、九江路等支馬路的界面打開。
在面向南京東路的主入口,上海世茂廣場改造設計方、Kokaistudios創建人及首席建築師安德裡亞·德斯蒂法尼斯封閉的世茂廣場打開,一組飛天梯猶如紅毯讓人眼前一亮,將遊客直接送至廣場的三層平臺及主入口。2018年,上海世茂廣場改造復業前三個月便吸引600萬次人次。
面對后街支馬路,上海世茂廣場面向九江路、雲南中路口,造了一扇商場入口。世茂廣場商場靠近貴州路一側,採用玻璃幕牆,將光線引入商場內部,購物的人們可以同時看到貴州路的風景。
創新機制理念,將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種形式不同的商場更新改造,重塑了后街支馬路的活力。這其中並非沒有難點。
哪怕是六合路連廊一個小小項目,背後涉及複雜的產權關係、土地關係梳理和調整。由於六合路是市政道路,按照道路規範無法在空中新造建築,設計團隊犯了難。其它方面更是頻頻碰壁:若按照「休閒空間」來定義六合路,瀝青路面和12釐米的路沿高差,都會影響到人們休閒娛樂和步行體驗,但修改路面鋪裝和路沿高差,都違反了道路規範。
最終,設計團隊、商場業主和相關的交通、規劃等管理部門進行「頭腦風暴」,創新地把商場之間的六合路段,定義為南京東路步行街延伸段,清晰定位之後再作規劃開發。連接南京東路的六合路段,採用統一的棕紅色路磚,靠近寧波路部分又恢復成黑色瀝青。在設計師的構思下,連廊不走「全封閉」,走「開放式」,一方面避免商場間「穿堂風」造成受風面壓力過大,又可避免封閉空間算入侵佔市政道路面積。
更為關鍵的是,創新理念落地之後的運營管理。「因為街區各個商鋪的業主是獨立的,對建築功能需求各不相同。以連廊為例,如果連廊串聯的兩座建築屬於不同的業主,業主一旦變更,連廊的連通性就有可能發生斷裂。」瑞安房地產執行董事、中國新天地執行董事張斌說,這一點可以借鑑國外案例。丸之內是日本東京著名商業街,街區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政府、街道、街區業主、社會組織、地鐵公司都是委員會成員。街區在開發中,所有委員會成員都可以參與討論、彼此協商,讓街區開發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欄目主編:張奕 文字編輯:戚穎璞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曹立媛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