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不犯河水嗎(井水不犯河水還是)
2023-05-05 05:45:42 1
真相來了:「斯人」還是「是人」,其實並不重要!安徽:井水不犯河水;浙江:河水不犯井水!聽誰的?
□黃伯益
1/引語: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和州期間,雖身居陋屋,卻未磨滅心中鬥志,在飽受人在屋簷下的曲辱之後,憤而寫了一篇流傳後世的自勵名篇——《陋室銘》。
《陋室銘》全文雖然只有短短的81個字,卻將作者的志行高潔、安貧樂道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透過一座小小的陋室作載體,表達得淋漓盡致。
並且,《陋室銘》的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至今被引誦不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會名揚天下;水不在於深,有蛟龍潛藏就會充滿靈氣。」
其實,有山有水之地,即使沒有神仙與蛟龍,也同樣靈氣逼人,能聲震環宇。
「井(河)水不犯河(井)水」,就是一則與水有關的常用成語,它比喻的是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這句話人們往往會脫口而出,但是,仔細一捉摸,突然發現,到底是「井水」不犯河水,還是「河水」不犯井水?
這樣的提問,就像近日的「是人」與「斯人」一樣,都是個非常燒腦的難題。
2/「斯人」還是「是人」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是許多人少時在老師威壓下死記硬背的成果。
但是,卻突然被現行教材中的「斯人」變「是人」衝擊得記憶恍惚,不甘、求證、糾結,一時之間陷入錯亂時空,難以接受。
想當年,我在鄉村學校也教授過這篇課文,「斯人」「是人」也有些傻傻地分不清了。
事件上了熱搜後,還有學生專門私信我,當年學的到底是「斯人」還是「是人」?我一時也很恍惚,印象中「斯人」的可能性大些,但我最終還是給了他個「是人」的答案。
之所以會給他這樣一個答案,是因為,「斯人」也好,「是人」也罷,其實並不重要,這兩個詞表意相同,我們還是接受「權威」吧。
再者,因為「是」與「斯」用法上的「打架」,這樣的知識點,出題者是不會用來考試學生的。
古代文字在流傳過程中,是會有些許「變異」的。古人的同一著作,在編輯、傳抄、刊印過程中,因種種原因,不同的本子會不盡相同。所以,在文化領域才誕生一個特殊門類——版本學。
正因為如此,在全國省編教材藏盛行的年代,對於「斯人」「是人」的表述,肯定會各有舞臺的,所以,人們的記憶中才會有如此強烈的割裂感。
有關「是人」「斯人」的那篇課文,是摘自《孟子·告子》。
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法家人物,曾受教於墨子,有口才,對於人性有著自己的理解,以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人性論而著稱。
告子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樣,「水無分於東西」,性也「無分於善不善」。「以人性為仁義」,猶如「以杞柳為桮桊」。
告子的觀點與孟子不大一致,孟子持性善論(人生來有向善的力量),所以,才引發二人的論戰。
兩人的辯論收錄於《孟子·告子》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其中的一節。
孟子的那段話編入教材時,編者將文章的結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用為標題。
文章的結語(標題),其實就是這則短文的主題:全文通過幾位歷史人物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奮發努力,終於大有作為的事實,告訴人們應該正確對待憂患,同時也形象地說明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重要道理。
其實,到底是「斯人」還是「是人」並不重要,能重新引發人們對經典的關注,才是最可寶貴的副產品。
這就是老黃想要告訴你的這場論爭的真相。
3/「井水」與「河水」
回到前面的話題,「井水河水」的那個常用語,有人說是「井水不犯河水」,有人又說是「河水不犯井水」,一下子又不敢肯定了。
比如,安徽一個小村,他們的景區介紹中,選用的是「井水不犯河水」。
而浙江的一處村落,為了宣傳自己,選用的宣傳語又是「河水不犯井水」。
還有雲南,也有類此的「井水」與「河水」並存的景點。
先說浙江的「河水不犯井水」。這個景點在浙江寧波一個名為前童的古鎮。
前童古鎮地處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西南,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理環境獨特的江南古鎮。
該鎮的得名與文化有關——前童古鎮建於南宋末年,因居住在慧明寺前所以名叫前童。
明初的童氏先祖,兩次禮聘方孝孺講學於此,而聲名漸顯。
前童是典型的江南古鎮,小橋流水人家是其標配配。村落按「回」字九宮八卦式布局。
童姓祖先按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進村莊,潺潺溪水挨戶環流,人人可在溪水中洗菜淨衣,家家連流水小橋,戶戶通卵石坦途。
青藤白牆黑瓦,石頭鏤花窗戶,雕梁畫棟門樓,蒼涼中顯現出昔日曾經的繁華。
為了吸引現代遊客,他們也學會了講故事,於是,才有「河水不犯井水」的景致。
再說「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徽。 這個景點在安徽宣城一個名為朱旺的小村。
朱旺村為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下屬的一個古村,始建於1300多年前,是旌德縣五大文明古村之一。
朱旺村相傳是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後裔的居住地,該村的房屋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今的朱旺村,尤為吸引現代遊客的,是位於朱旺村當中的朱溪河。
朱溪河是當年朱氏祖先人工開挖的,河中河邊有當年用來飲用的水井九口,河上有用巨大的青石搭成的石橋十三座。
九口井、十三橋,就是朱旺村聞名遐邇的「九井十三橋」。
「井水不犯河水」之說,就是源自「九井十三橋」。無論水漲潮落,河與井都能和諧相處,你不犯我,我不犯你,其樂融融,見證的正是當今盛世。
4/何「井」何「河」?
那麼,浙江與安徽的兩處「刻石為證」,到底哪個是正確的呢?
把握不準的時候,老黃就翻翻詞典,看到的正確用法,是「井水不犯河水」。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句話中的「井水」與「河水」,又指的是何處的「井」與「河」呢?
如果按「現代科學」的思路來解釋這種現象,我們可以臆測為,井水屬於地下水,河水屬於地上水,井水與河水互不相通,沒有侵犯的條件。其結果就是,井水冬天漲夏天退,河水夏天漲冬天退,因季節變化你進我退,沒有侵犯的事實。
但是,古人造詞,並非都是以現代科學為依據的,而是有其時代特色的。
其實,「井水不犯河水」一詞,從能看到的史料分析,其最早應出自清代小說家之口。
比如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中的:「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麼就衝了他?」
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六回中的「「井水不犯河水,怎的開發他的先生?況且素無仇冤,你該怎的?」
當時的曹雪芹與李綠園不一定會到過前童與朱旺,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一致的遣詞造句呢?
原來,這裡的「井」與「河」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兩個概念。
古時人們所說的「井水不犯河水」,指的就是東井、北河、南河三個星座互不幹擾、和諧共處的天文現象。
5/井宿與井木犴
「井水」指的就是東井。「東井」即「二十八宿」之井宿。
井宿為南方「朱雀」七宿之首。 何謂「井」? 《史記·天官書》稱:「東井為水事。」井宿八星的形狀有如一個水井,故名。
作為現代人,從概念上來認識水「井宿」,是有些抽象,如果,結合古代神話與小說對照著來理解,就形象多了。
「井宿」的人格化表現,在古代神話及神話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中都出場。人格化的「井宿」,就是井木犴。
犴是個多音多義字。其一讀作hān,即駝鹿,為產於歐洲和亞洲的現存世上最大的一種鹿,鼻長如駱駝,雄的有角,角上部呈鏟形。分布於中國東北以及蒙古和俄羅斯等地。亦稱「麋」、「犴達罕」、「堪達罕」。
另外一個讀音,為àn。 犴(àn )是產於中國北方的一種野狗,似狐而小,黑喙。「犴,胡地野狗也(《說文》)。」本義是指古代監獄使用的警犬。比如犴戶、犴庭、犴圄、犴狴、犴獄,等。 井木犴應讀作àn。
《封神演義》中的井木犴為沈庚,截教門徒,陣亡於萬仙陣,被姜子牙冊封為二十八宿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
在《西遊記》中的「井木犴」,本領很是奇特,有遁地之術,上山能吃虎,下海可擒犀。
唐僧師徒西去取經路過金平府,元夜觀燈時唐僧被玄英洞三怪(犀牛精之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所擒。
三妖魔設計捉住唐僧,正在算計怎麼個吃法時,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打上門來。
妖魔仗著人多勢大,又捉住八戒、沙僧。孫悟空人少力單,只好上天搬救兵,玉皇大帝派「四木禽星」(角木蛟、鬥木獬、奎木狼、井木犴)捉拿妖怪。
其他「三木」都承認擒妖本領不如井木犴,戰鬥中井木犴親口咬死闢寒兒立了大功。
井木犴因其有著超強的戰鬥力,所以,古代小說中的武林人物,也不乏以其為綽號者。
比如《水滸傳》中梁山一百零八將之一,排第四十一位,上應地雄星,擔任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的郝思文,綽號就是井木犴。
郝思文是梁山馬軍五虎將第一位關勝的結義兄弟,因母親懷他之前曾夢井木犴投胎,故此人稱井木犴。
另外,《水滸傳》裡鎮守幽州的遼國二十八員大將之一的童裡合,也稱「井木犴」。
6/「井宿不犯河宿」
「北河」與「南河」也是中國古代的星官,同屬於二十八宿的井宿。
北河意為「井宿北面的河流」,有三顆星。南河也有三顆星,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河三。南河三與天狼星、參宿四共同構成了冬季大三角的三個頂點。
這三位星官,雖然同處一地( 南方「朱雀」 ),但是永遠不會相交,是謂「井宿不犯河宿」。「井宿不犯河宿」許是後世訛讀為「井水不犯河水」了,也未可知也!
以星辰喻人事,這在古代很常見,比如人們常常用到的「參商不見」,講的就是參商二星的。
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辰星也叫商星,因此亦有一說並稱為「參辰」)。
杜甫在《贈衛八處士》這首詩的開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意思為,人生摯友難得相見,好像是此起彼落的參星與商星。
「參商不見」與「井水不犯河水」,是同樣用法。
午夜後,商星落下,參星才升起。在我們熟睡時,幕空中還在靜靜地上演著參商不見的故事。
再想想,這種天天能與親人廝守的日子,除了幸福,還能用什麼詞語來表達呢?
7/結語:經典重溫
至於景區之語,我們大可不必太過較真,「井水不犯河水」也好,「河水不犯井水」也罷,只要能為當地民眾謀一時之福利,就當是古人智慧的莫大功德吧。
這仍與「是人」「斯人」那個話題一樣,不管這人那人,只要能守住初心,砥礪前行,就會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老黃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人生與其在細枝末節上糾纏,還不如放開心胸,自由飛翔。
所以,別再糾結了,大家跟老黃一起來重溫一下那篇曾經爛熟於心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文字雖短,說理卻透。孟子是在提醒人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方可長盛不衰。若安於現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來再琢磨」,就有可能終身憂愁、困頓一生。
孟子所生活的時代,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要奮發圖強。
一個人若安逸享樂,沒有克服困難、擺脫困境的能力,就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就消沉絕望,就如同立於坍牆之下,隨時有生命危險。
孟子所想要表達的,今天看來,依然有著警世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