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包裝回收再利用的解決辦法(可循環快遞包裝正走向你我)
2023-05-05 05:33:54
快遞包裝回收再利用的解決辦法?來源:科技日報「買買買」後不再忙著「扔扔扔」 可循環快遞包裝正走向你我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快遞包裝回收再利用的解決辦法?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快遞包裝回收再利用的解決辦法
來源:科技日報
「買買買」後不再忙著「扔扔扔」 可循環快遞包裝正走向你我
李志強 陝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包裝工程系副教授
「618」年中促銷活動落下帷幕,不少人在享受「買買買」帶來的「剁手」快感後,緊接著便要面臨快遞包裝「扔扔扔」的煩惱。面對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裝,不知多少人又犯了愁。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務發展迅猛,截止到2021年底,日均快遞業務量已突破3億件大關。而在10年前,這一數字還僅是1000萬件。大量一次性快遞包裝產生的垃圾不僅給個人處理帶來苦惱,更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而就在剛剛結束的年中促銷活動中,快遞包裝裡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身影,可循環快遞包裝逐漸進入更多消費者的視野。
紙箱之外還有「青流箱」「漂流箱」
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江楓經常從電商平臺購買生鮮冷凍食品。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注意到,送來的快遞不再採用白色的一次性泡沫箱包裝,交到他手中的商品有時僅套了簡單的保溫袋,裡面放一個小小的冰袋。「大部分情況是快遞員確認家裡有人後上門,直接把商品從保溫箱裡拿出來交給我,然後他帶走箱子。」江楓向記者介紹道。
他提到的保溫箱,便是目前不少電商、物流企業都在採用的循環生鮮保溫箱。區別於過去生鮮冷凍商品寄遞中常用的一次性泡沫箱,循環生鮮保溫箱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通常可達一年以上,能夠循環使用數百次。並且,相比會造成白色汙染的一次性泡沫箱,循環保溫箱的主體保溫材質多採用發泡聚丙烯(EPP)材料,不僅隔熱性好,還更加輕便、耐用,也更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
除了運輸條件較為特殊的生鮮冷凍商品,針對數量更為龐大的普通商品,許多企業同樣推出了自家的可循環快遞包裝。2017年12月,京東物流首發試點循環快遞箱「青流箱」,其箱體正常情況下可循環使用50次以上。2021年7月,二次升級後的順豐循環包裝箱豐多寶(π-box)也正式投入試點運營,截至去年12月底,已投放達72萬個,循環使用280萬次。此外,蘇寧易購物流、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推出的「漂流箱」和綠色循環快遞盒等可循環快遞包裝也先後投入市場試點運行。
目前,針對普通商品的可循環快遞包裝大多由聚丙烯塑料(PP)製成的蜂窩板材拼接而成,具有輕便、耐用、易摺疊等優勢。根據該類產品主要生產商之一小象回家提供的資料,正常情況下該材質的循環箱使用壽命可達3年,並且在達到使用壽命後,其聚丙烯材質可實現90%以上的回收率。不僅如此,目前的大多數可循環快遞箱均採用魔術貼、卡扣、拉鏈等方式進行封裝,能夠實現零膠帶使用,這也使得此前飽受詬病的膠帶過度使用問題一併得到了解決。
陝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包裝工程系副教授李志強表示,相比於大量使用的由瓦楞紙製成的一次性紙箱,由PP塑料製成的、可反覆循環使用的包裝箱實際產生的碳排放會更低。「造紙本身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以及汙水等,且紙製品多為一次性使用,浪費極大。可降解的、能夠多次使用的塑料製品,其碳排放相對來說是較低的。」而從製造成本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單個循環包裝箱的成本雖然相對較高,但隨著循環次數增加,其成本也將被逐漸攤薄,「用的次數多了,循環包裝箱的成本會遠低於一次性紙箱的成本」。
解決回收難有了突破口
循環包裝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見到?事實上,好去不好回,一直是此前困擾可循環快遞包裝大規模應用的堵點之一。
快遞包裹從終端快遞站點到消費者手中的這一過程被稱為物流的「最後一公裡」,而循環包裝面臨的則是這「最後一公裡」的逆向物流問題:如何將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循環包裝收回?針對這個難題,不同企業有著各自的解決辦法。
根據順豐一營業站點的快遞員介紹,他們在使用可循環包裝箱時會鼓勵用戶儘可能地當面籤收。籤收時,快遞員會將包裹從循環箱中取出,待收件人檢查包裹無損,確認收貨後,快遞員會直接將循環箱帶回站點。如果遇到收件人提出需要將包裹暫存,快遞員會在徵得其同意的情況下,將包裹從循環箱中取出,並將面單貼到包裹內層的防水袋上。隨後再將其放置在暫存點,快遞員帶走循環箱。以此儘可能避免將循環箱留在收件人手中。
適宜的應用場景或許是有效避免「回收難」困境,加速可循環快遞包裝落地的另一種辦法。對運輸條件要求高、通常需要收件人面對面籤收的生鮮冷凍商品,率先成為可循環快遞包裝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對象。京東物流「青流計劃」項目負責人段豔健向記者介紹,在2015年時,京東便在生鮮業務中全面使用可摺疊保溫周轉箱來代替一次性泡沫箱。該保溫箱使用壽命超過1.5年,平均單箱使用次數可達130次。在2021年,京東共計使用循環保溫箱6000餘萬次,「相當於減少了同等數量的一次性泡沫箱的使用」。並且由於其保溫性能提升,同步減少了一次性冰袋的使用約6萬噸、乾冰約3萬噸。此外,京東物流藉助唯一碼和射頻識別技術(RFID),實現了「一箱一碼」,再配合以循環包裝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對每一個循環包裝進行全流程監控。
李志強同樣認為,找準合適的場景能夠有效提升循環包裝的回收效率。「在像高校、園區等廣泛應用快遞暫存點的地方,可以率先試行循環包裝。取件人可以在暫存點就把外面的循環包裝當場拆掉,留在暫存點,最後由物流公司集中收回」。同時,他也建議企業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激勵手段,鼓勵用戶主動使用、返還循環包裝。物流企業菜鳥網絡對於一次性紙箱回收利用的做法,或許能夠為破解循環包裝「回收難」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鑑。菜鳥綠色項目負責人牛智敬介紹,菜鳥鼓勵用戶主動將收到的快遞包裝紙箱送回菜鳥驛站,並且在下次寄件時優先選用。「我們有時會用雞蛋等物品交換用戶手中的舊紙箱,並且如果用戶選擇了使用舊紙箱寄件,我們會發一張3元的優惠券表示鼓勵」。
「小循環」還要變成「大循環」
除了需要解決好「最後一公裡」的回收問題外,李志強認為,從更宏觀的視角上看,循環包裝的整體逆向物流問題是其未來大規模應用中需要突破的另一瓶頸。「目前,大多數商品的物流方向是從東南發向西北,相反方向的較少。這會導致部分循環箱來到收貨地後回去的機會較少。從而導致循環箱積壓,不得不空箱運回,額外產生成本。」李志強表示,雖然僅從製造成本來看,隨著循環次數增加,循環包裝的成本將低於一次性包裝,但如果加上逆向物流成本,循環包裝的整體成本仍然較高。
此前,段豔健接受採訪時便坦言,當前投放的「青流箱」在逆向回流時會犯「選擇困難症」,其在各個倉庫間均衡配置存在難點,導致不同型號的「青流箱」在各個倉庫間分布不均勻,易造成包裝空間的浪費,因此投放相對謹慎。
李志強認為,共享將是破解可循環快遞包裝逆向物流難題的關鍵。「現在不同企業各自推出的循環包裝,其實還是單個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如果能夠使循環包裝在各個企業間進行共享,把『小循環』變成『大循環』,逆向物流成本就能夠進一步降低。」李志強表示,共享的前提是標準的統一,他建議行業協會、政府對口管理機構等主動牽頭推進相關標準制定,為實現循環包裝共享,降低逆向物流成本鋪平道路。段豔健也透露,預計到2023年底,京東物流將完成循環包裝的共享模式試點,到時用戶看見「青流箱」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除了面向下遊消費者普及循環箱,京東物流、菜鳥網絡、蘇寧易購物流等也將循環箱向上遊商家推廣,鼓勵生產企業在商品生產裝箱時使用循環箱。循環箱會隨商品進入物流倉庫,由物流倉庫對其進行統一暫存管理,積攢至一定數量後,集中批量返回企業工廠,實現真正的循環利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的要和動輒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裝說再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