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泰鬥饒宗頤語錄(國學大師饒宗頤)
2023-04-27 15:49:58 1
國學泰鬥饒宗頤語錄?新華社香港2月6日電(記者顏昊)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消息傳來,香港各界無不嗟嘆惋惜和深切哀悼,對大師一生治學和問道之路致以崇高的敬意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更形容其為「香港和世界學術和藝術界的瑰寶」,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國學泰鬥饒宗頤語錄?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國學泰鬥饒宗頤語錄
新華社香港2月6日電(記者顏昊)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消息傳來,香港各界無不嗟嘆惋惜和深切哀悼,對大師一生治學和問道之路致以崇高的敬意。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更形容其為「香港和世界學術和藝術界的瑰寶」。
(小標題)秉承家學 嶄露頭角
公元1917年,歲在丁巳,饒宗頤出生於廣東潮州一個殷實的家庭,他的父親饒鍔是當地知名學者和工商金融界名流。饒宗頤自幼秉承家庭教育,博覽群書,家中的天嘯樓是當時粵東最大的藏書樓。
饒宗頤自幼被父親訓練寫詩、填詞,寫駢文和散文,打下佛學和目錄學基礎。他生前曾表示,在無拘無束的學習環境下,他從小就養成了獨特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這對他以後做各方面的學問研究很有幫助。
年僅14歲,饒宗頤即完成《顧亭林學案》一書,轟動一時;18歲就完成了父親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藝文志》,20歲出頭就被聘為中山大學的研究員。1938年,為躲避侵華日軍,他隨中山大學遷往雲南但病倒在途中,滯留在香港期間先後結識了商務印書館前任總經理王雲五和近現代著名學者葉恭綽,從此正式步入國學研究的大門。
1949年,饒宗頤移居香港,任教於新亞書院等學府。來港以後,饒宗頤憑藉香港中西交匯的地緣優勢,不斷拓展治學規模並進軍國際漢學界,從研究鄉邦文獻的才子,逐漸成長為世所罕見的國際漢學宗師。
饒宗頤學術研究範圍頗廣,古今跨度甚寬。從古文字學、甲骨學、考古學、目錄學,到經學、禮學、敦煌學、宗教學;從地方史志、中印關係史,到海上交通史,不一而足。除了學術以外,他在音律、書畫方面的創作也是別具一格,受到廣泛讚譽。
饒宗頤一生治學嚴謹,先是與錢鍾書並稱「北錢南饒」;錢鍾書去世以後,又與季羨林並稱「北季南饒」。學術界稱他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小標題)學貫中西 著作等身
上世紀60年代,饒宗頤開始研究敦煌經卷在學術和藝術方面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走訪敦煌,東學西漸,通觀互補,在敦煌學領域造詣非凡。他生前回憶,1962年第一次前往莫高窟,當時環境很艱苦,但是樂趣無窮,因為自己親身印證了所學到的東西,而且受此啟發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除了通曉英、德、日、印度、伊拉克等國的語言文字外,饒宗頤還精通希伯來文和巴比倫古楔形文字,進而研究西亞歷史文獻。他曾窮十年之力,將世界最早史詩之一、以楔形文字書寫的阿克得人神話集翻譯成中文,並於1976年出版成《近東開闢史詩》。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全文翻譯古代西亞史,填補了中國對古代西亞神話研究和西亞早期歷史研究的空白。
在8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饒宗頤共出版了100餘種學術及藝術著作、1000餘篇學術論文,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除《近東開闢史詩》外,其它重要的著作還包括:1956年出版的《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1959年和1963年出版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和《詞籍考》等。
饒宗頤作為研究敦煌本《老子想爾注》的第一人,其《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出版後引起了20世紀50年代歐洲對道教的研究熱潮,巴黎大學中國學院更選定此書為教材。《詞籍考》則為學術史上第一部以目錄學和版本學研究詞學的著作,其研究方法與角度為詞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與基礎。
在中外關係史方面最值得稱道的是,上世紀70年代,饒宗頤在發表的《海道之絲路與崑崙舶》中第一個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論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因、航線和海舶,廣為國內外學界認同和稱頌。
「正己養氣,奇以治學」。饒公治學尚新尚奇,開風氣、闢新域、出奇兵,在眾多新鮮的領域開荒播種,創造了諸多第一:在甲骨學方面,他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他是學術界第一位系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的學者;在敦煌學領域,他首次將敦煌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並撰寫第一篇研究論文,又是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並首次研究了西晉陸機《文賦》與音樂的關係……
(小標題)樂觀曠達 自成一家
除了學術成就外,饒宗頤在藝術領域也卓有成就。他的書畫作品風格獨特,尤以「饒氏本色隸書」而享有盛譽。他所書寫的《心經簡林》矗立在大嶼山島的昂坪,已經成為香港的重要地標之一。他在古琴上的造詣、在舊體文學創作等方面的成就,也都廣受讚譽。
「閒中有富貴,壽外更康寧」。正如陸遊筆下的詩句,饒宗頤一生健談、樂觀,耄耋之年仍不時參加社會活動,更與大家分享長壽秘訣和人生態度:心胸豁達、心態樂觀,珍重、克制,以及靜坐、散步、早睡等。
2017年9月,饒宗頤誕辰百歲之際,香港郵政特別發行一套以「饒宗頤教授畫作及書法」為主題的郵票及小型張。這套郵票及小型張精選了饒宗頤五幅中國畫山水花鳥作品及兩幅書法作品,以展現及紀念他「承前啟後、自成一家」的書畫風格。
香港大學於2014年1月向饒宗頤先生授予「桂冠學人」榮譽頭銜,這是香港大學最高學術榮譽。為表彰他在學術領域的傑出成就,香港特區政府於2000年授予饒宗頤先生特區授勳制度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因其在國際漢學界的崇高地位,饒宗頤於2012年被選舉為歷史悠久的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為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漢學家。2011年7月,經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於1978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饒宗頤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