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項精進簡短分享(六項精進這6個大道理)
2023-04-22 15:50:04 1
文/鏡曉嫻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潛質,之所以大部分人沒成功,是因為想得多做得少。
我有個朋友,總問我怎麼才能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怎樣才能改變自己。我跟她說,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做,就看看優秀的人怎麼做的,然後模仿,快速試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想大於做,誰也幫不了你。
成功其實沒什麼秘訣,在開始的時候,拼的也不是能力,而是一個人的行動量。人家一個月跑三百個客戶,你一個月跑一個客戶,你覺得這個時候拼的是能力麼?
後來這個朋友又找我一次,雖然是同樣的問題,我還是給她說了具體的執行方法。遺憾的是過了幾天又來找我,還是相同的問題。於是我就跟她說,你行動量太少,這個我幫不了你。
行動量太少,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懶。懶惰的人從來都不會有時間,也不會有方法,更不會有成功。
想要成功先在於心,後在於思,心變思則變。
就像自律,為什麼有些人很自律,而有些人無法做到自律呢?
自律是當你有了極度的欲望,想要獲得成功,想去成就自己的時候,有了這個心,那你一定會做到極度的自律。
比如,日本稻盛和夫先生,他為什麼三次創業三次成功,他說他的成功秘訣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公式,6個觀念。
稻盛和夫先生,是我比較崇拜的一位日本企業家。這位老人家把自己一生企業經營的成功經驗、方法和價值觀,全部寫成了書。除了今天我要讀的《六項精進》,還有《心法》、《活法》、《幹法》、《阿米巴經營》和《敬天愛人》等等。稻盛和夫先生的書,基本上我都有,因為除了書中對於企業經營的方法,我收穫更多的是對自己人生的理解。
就像《六項精進》這本書,內容很簡單,裡面最重要的6個核心,就是稻盛和夫先生倡導的6種心性。可能有人覺得這6個精進思維,有點像是大道理。
大部分人對大道理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大道理沒用,不然就不會有"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經典句子了。
但事實上呢?並不是大道理沒用,而是執行大道理的人太少。甚至還有一種可能,說懂得大道理的人,未必他就真的懂。懂就會行動,不行動你還敢說自己懂?比如,你懂得賺1000萬的方法,你會不去做嗎?自然不會,不去做就是不懂。真正懂道理的人,過得其實都挺不錯的。
在《六項精進》這本書裡,稻盛和夫先生有個成功公式:人生·結果=人格(思維)*熱情(態度)*能力。這個成功公式中成功第一個最重要的屬性思維,說的就是含有人生智慧的6個大道理。
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雖然是基於企業經營得出的經營智慧,但對於學習也同樣適用。學習和工作從底層邏輯上,都需要通過不斷學習提升思維,升級認知,從而才能改變行動。否則口到心不到,誰也救不了你。
很多人認為改變很難,其實難是因為你的思維和認知,都是個體經濟時代的傳統發展思維,又或者你壓根就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是否符合當下時代的發展。無論是哪種,今天我們一起學習6種改變命運的思維。
01、成功的捷徑,是先跟別人拼量,再拼質
拼量就意味著,你要比別人的量多,也只有量多了以後,才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能力,這就是成功最簡單的思維方式。也跟稻盛和夫先生的第一項精進: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是一個道理。
每天晚上我都會帶著跟我一起讀書的小夥伴做頭腦風暴,把一本書裡面的核心內容摘錄出來,然後就會有人說自己看了一本假書。這不是因為我的理解能力強,因為我是從知識的底層思維邏輯去思考的。
底層思維邏輯不足的人,通常只能看見事情的表面,難入肌理。比如,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好像誰都知道,那麼有多少人,考慮過怎麼樣才算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呢?
在我們想要改變命運最初的時候,我們真不需要考慮太多,你只要掌握努力的一個核心,從開始做的就比別人多。首先入門試錯次數比別人多,你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然後找到正確的路之後,行動量比別人大,你解決的問題就比別人多等等,所以努力就是找對方向再放大量。
02、空杯心態裝天下,驕傲自負鍵盤俠
我們一定遇見過各種鍵盤俠,負能量滿滿,總喜歡盯著別人的小問題和缺點懟。這些人其實是很可憐的,一是他們的世界很小,就像井底之蛙,認為天是圓的,別人說沒有天,地球外面是宇宙,他就會跟你槓到底。
一個人要想成長,首先要培養批判性思維模式。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模式?即不帶主觀價值和利益的去客觀判斷一件事情,能多角度多思維的思考問題。
那我們怎麼樣才能做到批判性思維呢?這就涉及到稻盛和夫先生的第二要謙虛,不要驕傲;和第三個精進每天都要反省。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牛,那麼你很難看到別人的優點,自然就很難去思考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時間久了不是閉門造車,就是井底之蛙。
空杯心態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個詞。一個杯子只有是空的,才能裝下新的水,否則再好的水源,只要你杯子是滿的,你就留不住。
0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災殃
稻盛和夫先生的第四個精進是活著就要感謝,感謝就是有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的人,命運一般都不會太差。
第五項精進是積善行,思利他。意思就是任何人無論做什麼,都以利他為價值觀,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從底層邏輯來講,無論是第四個還是第五個精進,都是以利他價值觀來去生活和工作的。而一個人只有在感恩的狀態下,他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利他。
有部分人對利他還是有誤解的,有個學員對我說,自己利他了2年,啥也沒有得到。從這句話裡面,就能看出他的邏輯是有問題的,利他不是犧牲自己,而是通過自己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從而讓自己得到成長,最後你幫助解決問題的人越多,你自身價值就越大,這才是利他真正的思維方式。
而無論是感恩還是利他,都是積德行善的一種。為什麼那麼多企業家一定要做慈善,因為人得到的多了,一定要舍才能平衡,更重要的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方可載物。
04、不念過往,不懼將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當下時代發展比較快,於是有很多人開始焦慮。焦慮什麼呢?焦慮自己學東西慢、成長慢、過去沒好好學習、未來害怕賺不到錢。這些都屬於對過去和未來,有感而發的感性煩惱,它對我們生活和工作沒有絲毫幫助,反而會成為我們行動的阻礙。
所以,稻盛和夫先生第六項精進就說,不要有感性的煩惱。一個人在焦慮、低谷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拼命努力的把手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超越90%以上的人,你會發現所有的焦慮和遇見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大部分人的焦慮和煩躁,都是源於想得多,而非行動。就像很多人閱讀,越來越焦慮,為什麼?因為他只是在讀書,沒有行動啊,沒有行動你怎麼可能有結果。閱讀要放在具體的事情上,只是把一件事情變得比原來做得好,知識才能體現價值。所以,克服煩惱,唯有行動。
如果說公平,那當下網際網路時代,是對個人最為公平的一個時代。任何一個草根屌絲,只要願意學習和接受新的事物,都能夠逆襲自己的人生。比如,網際網路知識變現上各個大咖導師,很多都是從一名普通的教師華麗轉身逆襲的。
也有各種有特色的的農民或工人,都能從新媒體上分得一杯羹。怕就怕既不願意學習,又不願意改變的人。俗話說,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雖有心,難度無緣之人。如果一個人缺乏自我學習掌控能力,誰也救不了他。
一個人想要徹底改變,我想就可以從這本書的六項精進開始,去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智,提升心性,升級自己的認知和思維質量。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提升做事的能力,還能幫助我們塑造完整的人格。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作者:鏡曉嫻,高效閱讀變現教練,鏡姐夢想領讀會創始人,《60分鐘高效閱讀》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多媒體平臺原創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