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狗在哪裡辦理養狗證(蚌埠開始辦理養狗登記證了)
2023-05-24 19:33:13 4
去年,蚌埠市出臺新的《蚌埠市養犬管理暫行辦法》對市民養犬行為作出的規定,養犬需要到指定地點進行免疫、登記。目前,蚌埠市《養犬登記證》已經開始進行免費辦理。
首先,按照《蚌埠市養犬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市民養犬需要到指定地點進行免疫、登記。在辦理養犬登記證時,養犬人應當與居住地或者戶籍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籤訂《履行養犬義務承諾書》,領取《蚌埠市個人養犬申請登記表》;攜犬到畜牧獸醫管理部門批准的動物防疫診療機構對犬只進行健康檢查,注射預防狂犬病疫苗,領取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出具的《蚌埠市犬類免疫證》,隨後,養犬人攜犬並帶身份證(或居住證)、《蚌埠市犬類免疫證》、《蚌埠市個人養犬申請登記表》即可到各區設立的登記管理中心進行養犬登記。
按照《蚌埠市養犬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市區建成區、各縣的城區列為重點管理區,禁止飼養大型犬和烈性犬。
重點管理區內的國家機關單位、部隊、科研單位、工廠、倉庫等,因警衛、科研工作需要飼養烈性犬、大型犬的,需要攜犬到畜牧獸醫管理部門批准的動物防疫診療機構對犬只進行健康檢查,注射預防狂犬病疫苗,領取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出具的《蚌埠市犬類免疫證》,再憑單位出具的證明向轄區派出所提出申請,領取《蚌埠市單位養犬申請審批表》,經派出所審核後,籤署意見,養犬單位憑《蚌埠市單位養犬申請審批表》和《蚌埠市犬類免疫證》到所在地公安分局養犬登記管理中心進行登記。
登記時,經辦人需要攜犬並帶本人(或單位負責人)身份證(或居住證)、《營業執照》或《機構代碼》、《蚌埠市犬類免疫證》。
免費辦理網點:
1.龍子湖區治淮路1號蚌埠市犬類交易市場院內;
2.蚌山區緯一路8號原光榮派出所院內;
3.禹會區大慶三路老大慶派出所院內;
4.淮上區蚌埠義烏國際商貿城風情街9棟115號甜心寵物店內;
5.經開區瀚林銀座小區南門10號樓2號寵愛貓專科醫院內;
6.高新區姜橋路長青南路交叉口高新區公安分局院內。
市民需根據籤訂承諾書的街道居委會的屬地,前往登記網點進行辦理。
狗,被稱為人類忠實的朋友。因此,狗成為人們飼養寵物的首要之選。但近年來,隨著養狗的人群越來越多,犬吠擾民、被遺棄的流浪狗傷人嚇人等一系列「狗患」也成為我市公共場所和諧琴弦上的雜音。
「在規則之中享受自由,在有序之中享受幸福。社會的運行不能沒有秩序,當養狗人的不文明行為侵犯他人權利、侵犯公共利益並逐漸發展成為城市禍患時,就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和約束,甚至在部分區域需要嚴格禁止。」針對日前印發的《蚌埠市養犬管理暫行辦法》,市公安局一負責人開門見山地道出我市出臺養犬規定的初衷。
矛盾激化:養狗惡行令人忍無可忍
「真的是忍無可忍了!」治淮路附近,一位老先生談起狗患話題十分激動。在狗患反映強烈的社區一聊起狗,像老先生這樣激憤的神情並不少見。
不文明養犬帶來的問題,早已不再是私人的家庭事務,而是引發城市居民間矛盾的一個社會問題。「可以說,不文明養犬已成一種社會公害,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市公安局治安支隊一大隊大隊長施海濱這樣感慨。
有相關行業統計,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年人均產值在3000到8000美元之間,寵物行業就會快速發展。據市公安局治安支隊保守估計,目前我市市區各類犬只已達1.5萬隻,並且呈快速增長態勢。而隨著犬只的激增,養犬人不文明養犬行徑在公眾眼裡也被迅速放大。
本周二晚間,興業街和體育路交叉口附近某小區,一位老人手牽一隻小狗在小區花園邊的人行道短暫停留,看著心愛的小狗大便結束後,老人牽著小狗揚長而去。大約三分鐘後,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歡快地跑了過來,不小心踩上了「地雷」,還滑了一跤,大哭起來,追趕過來的媽媽連忙扶起孩子,生氣地說:「這是誰家的狗幹的,真缺德!」
在市政府旁某小區的草坪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士說起狗,說起草坪邊撲鼻而來的尿臊味,情緒一時難以自控。她說,每天早上和傍晚,小區裡到處都是遛狗的,有的狗壓根沒有拴狗鏈。不遠處的市民廣場,甚至有犬主在天熱時把狗帶到景觀水池裡遊泳納涼。「髒死了,講起狗就煩!」市民楊女士抱怨說,小區本來環境不錯,草青樹綠,但卻讓狗煞足風景,到處都是狗屎狗尿,草坪裡、樹蔭下、人行道上,哪哪都是,「小區的公共地帶儼然成了寵物公廁」。更令楊女士氣憤的是,自從對面鄰居突然養起狗之後,幾次都將大便拉在了她家門口,關鍵是,鄰居卻始終視若無睹,鬧得鄰裡間十分不快。
治淮路附近一小區居民吳先生對狗的意見也很大。吳先生介紹,因為附近有一家寵物狗配種的門店,一大早經常有十幾條狗出出入入,連人行道都佔了,到了晚上,狗又會不知所以地不停大叫,讓人受不了。
在城市中,諸如此類「狗擾民」事件屢見不鮮:或糞便汙染,或疾病傳播,或影響交通,或突襲傷人……來自市疾控中心預防醫學門診部的信息顯示,僅去年帶著犬傷注射狂犬疫苗的就有6000多人。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我市公安機關受理的因養犬引發的案件都有數十起之多。「看看本地的論壇,養狗人和不養狗人的矛盾,甚至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一位公安幹警認為,養犬人和不養犬人利益的不平衡,導致雙方矛盾日益激化,甚至危及了城市秩序的穩定。
管理困局:難管源頭在於人
養狗在給少數市民帶來歡愉的同時,也讓更多市民不堪其擾,兩者博弈,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公共問題。
養狗矛盾激化之時,公眾習慣性將希望寄託於政府加強管理。為此,我市相關部門曾經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很多努力,然而,始終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施海濱坦言,是「管理難度太大」。
據了解,2007年1月1日起,我市嘗試施行《蚌埠市限制養犬管理辦法(試行)》;同年5月1日,開始以每證500元的收費標準,為市民所飼養的、限制養犬區內允許飼養的犬只辦理犬證,即市民俗稱的「狗證」;同年7月,因「狗證」辦理情況太不樂觀,兩月只有16位市民辦了證,決定下調辦證費用為每證200元,稍多市民開始自發辦理「狗證」;同年8月1日至9月30日,集中兩個月時間在全市開展限制養犬專項整治;此後,限制養犬工作全面進入常態化。
2010年9月,即「辦法」施行3年零9個月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月,全市共辦理「狗證」近2400個,收容捕殺散養犬、流浪犬約1300條,批評教育違反規定攜犬外出市民約2400人次。為加強後續管理,我市警方從2012年5月21日起,還組織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犬類整治行動,收容處置30隻無主犬只,教育違規攜犬外出市民178人次。
但是,大多時候,市民對犬只管理的規定似乎並不買帳,管理成效也差強人意。少數市民不文明養犬的觀念根深蒂固,少數市民對犬只防疫不重視,不為所飼養犬只注射狂犬疫苗,導致犬只發瘋的事件時有發生。
2014年8月,「辦法」被迫廢止。至此,我市對犬只進行管理的法律法規依據,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和《安徽省愛國衛生管理條例》,其中很多規定不夠細化,導致在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
2015年1月,針對近年來我市養犬戶迅猛上升趨勢、養犬泛濫漸成擾亂社區環境和公共秩序一大公害的現狀,關長文等人大代表建議,應多措並舉綜合治理狗患。2016年,致公黨蚌埠市委再次提出關於落實《蚌埠市限制養犬管理辦法》規範市區養犬的提案。相關代表、委員經調研指出,狗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犬糞便、犬吠聲汙染環境,影響周圍鄰裡生活,導致鄰裡矛盾糾紛時常發生,引發社會不和諧;犬只傷人事件頻繁發生,給人們帶來的痛苦、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法估計;愛就養,不愛就扔,養犬者隨意丟棄犬只,使之流浪於街頭巷尾、公園廣場等處,無人照管,不但存在安全隱患,也嚴重影響市容環境和文明城市建設。他們認為,這些問題「並不出在狗身上,而是養狗的人不講公德。」
市公安局治安支隊一大隊教導員張貴傑分析認為,過去由於機制不健全,犬只管理工作缺乏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沒有專人協調組織,也沒有經費保障,且裝備落後。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關於養犬管理的議案或建議,代表、委員們在呼籲加強養犬人素質教育、有關部門加強管理的同時,更期待完善和加強相關立法。
「立法才是治理狗患的根本之策。」我市一位陶姓政協委員說,相關的法規、規章應加強可操作性,要便於組織協調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齊抓共管。
經過近一年的醞釀,本月初,市政府印發《蚌埠市養犬管理暫行辦法》,啟動法律手段嚴格規範養犬行為,並明確公安機關是養犬管理主管部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畜牧獸醫、衛生計生、工商質監等部門應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養犬管理工作。
求解之道:公民責任不可缺位
犬只管理存在的問題並非蚌埠獨有,而是一個全國性的普遍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化解現實困局,迫切需要將管理責任和公民責任同時落實到位。
金域社區黨工委副主任張惠琴在社區管理工作中調解過不少鄰裡間因為養狗而引發的小糾紛,「看似是狗的問題,其實反映出的是人的不文明」。她認為,城市養狗需要規範管理,底線是「不影響他人」。
市流浪動物安樂窩負責人柴驊玲已經細細研讀過《蚌埠市養犬管理暫行辦法》,她認為,對於犬類的管理不能一刀切,無序繁殖才是狗患的源頭,應該在管理辦法中加強對隨意繁殖狗行為的處罰力度。
施海濱同樣認為,加強犬只的源頭治理是解決狗患問題的關鍵,應該讓犬一出生就免疫、辦證,辦證的同時對犬主進行培訓教育,限制犬只無序繁殖。
柴驊玲介紹,根據世界上許多國家養狗管理的相關立法和成功經驗,高處罰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應該提高養犬的門檻,讓人們對於選擇養犬更加慎重」。同時,管理部門也要對違規的養犬人進行高處罰,從養犬規費中拿出一部分回饋社會,用於犬只絕育手術等支出,減少流浪犬隊伍的無序壯大。
正如有關人士的意見,對於城市狗患,養犬人首先要意識到責任與權利對等,不能只顧愉悅自己而困擾他人,要充分考慮到不養犬人的利益,依法科學文明養犬。同時,不養犬的人也要以理解和包容之心支持守法文明的養犬人。唯有如此,才能彰顯出人類對動物的大愛,增加人們的安全指數和幸福感。 @蚌埠市公安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