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間文學的地位(從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以小喻大以弱喻強看原始宗教文化的復歸)
2023-04-18 06:37:59
汪天德 夏承政
我國傈僳族有70餘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①
自治州的瀘水、蘭坪、福貢、貢山縣和迪慶、麗江、保山、德宏、楚雄、大理、臨滄等地(州)①。據史料,我國西南地區不少民族都為氐羌後裔。氐羌在古代是一大族群,有很多支系。在漫長的歷史中,各支系之間,支系與其它氏族、部族之間相互接觸、同化乃至融合,繁衍出一些新的部族和民族,傈僳族當屬其中一支。傈僳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明清以來,川滇結合部雅礱江流域的一支傈僳族由於和官匪械鬥和生存抗爭,幾經遷徙,最後定居在金沙江以東的德昌、會東、鹽原、鹽邊、米易、及相關地區。
圖片由夏承政提供
德昌縣現有傈僳族6,000餘人,約佔四川全省傈僳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其金沙、南山兩鄉是傈僳族聚居區。
.德昌傈僳族脫離本民族群體已逾四百年,在服飾、禮儀、
民俗等方面與雲南傈僳族相比都有變異。長期以來,德昌傈僳族只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本民族文字,但口耳傳承的民間文學異常活躍。1985年5月至1988年5月,德昌縣開展民間文學普查,共收到各民族來稿2,881件,不僅數量多,而且頗具特色。德昌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從棵像族稿件中選選故事104篇,歌謠37首,諺語237條共約21萬字,單獨編印成《德昌縣傈僳族民間文學資料集》,
圖片由夏承政提供
使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第一次得以文字存傳,為研究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任何民族的古文化都留有原始宗教的印痕,因為原始宗教活動與社會活動、生產活動、文化娛樂、民族習俗總是交混起,難以區分的。諸如祭天地、敬祖先、吊亡魂、驅邪除病的巫術以及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無一不是原始宗教文化的內涵。原始崇拜是初民最普遍、影響最大的社會意識表現,由此產生的原始信仰是人為宗教的濫觴。
在原始社會,幼年人類處在自然力支配下,對於不能解釋
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難免不產生驚恐、敬畏。「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東西,對於人來說就是神。~萬物有靈觀念支配著原始人的思維,動物、植物、自然物體和自然現象順理成章地被罩上「神」的光環,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從對具體自然物的崇拜過渡到對抽象的天神崇拜,應視為一次進步。「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徵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對天神的崇拜取代對自然物的崇拜是社會意識循序發展的必然,集中體現在原始神話關於自然神的故事中。在這些神話故事中,原始人通過幻想對各種各樣「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於是日有日神,
祭獻巖神 賈 斌攝
月有月神,風有風伯,雨有雨師,雷有雷公,電有電母,進而轉向崇拜飛廉、屏翳、豐隆、女魃、祝融等自然神形象。原始人在創造神話的同時也創造著原始宗教。
讀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作品不難發現,其自然崇拜大大
超過天神崇拜,對弱小物崇拜也明顯超過對強悍物崇拜,表現出違背常規的認識軌跡。筆者認為這是民間文學傳承中一種特殊現象。這種被扭曲的返璞心理,實質上是原始宗教文化復歸的結果。人類起源、人類再生和創世史神話是各民族民間文學都有的集中體現天神形象的傳說。在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中類似盤古、女媧的天神僅有俄沙扒莫和天管(疑是天官)師兩位,不僅天神數量少,而且力量也有限。其餘故事、傳說中不多的「神」和神性人物,則顯然是漢民族和其它民族民間文學中同類形象的流變。相反,對自然物的崇拜色彩在同樣神話中卻又格外鮮明:俄沙扒莫和天管師造人類,造萬物,但這兩位看似威力無比的天神連同混沌的天地卻都是由螞蟻和天鵝造設的(見《冰天鵝、冰螞蟻造天地》)。在《人類起源的傳說》中,天管師兩次造人都未成功,已經「沒得心腸再造人了。」洪水潮天后,萬物俱滅,他偶然在渣渣裡刨出一顆南瓜籽,隨便「壅在渣渣裡」,後來結出南瓜才誕生了人類的始祖。所以,僳僳人說:「人是南瓜裡生出來的,不忘南瓜的恩。吃南瓜時,不準攔中半腰地砍。」連婦女懷孕生小孩也被稱之為「懷裡要結南瓜兒」。又說,鬼也是從南瓜裡出來的,跟人的祖先南瓜結在一根藤上,所以,人要崇拜鬼神。這個不同於其它各民族的人類起源、
舉行婚禮時,正婚人」傈僳語「娃拿扒」到新娘家領親前到屋外」祭獻」山神樹。賈斌攝
人類再生神話,說冰天鵝造天,冰螞蟻造地;開始地造得比天大,是螞蟻拉皺了綠園(地),天才罩住了地,地上也才「有了山,有了溝,有了梁子有了平壩。」如此「不平凡的、偉大的、奇特的」題材被表述得井然有序,並不令人驚心動魄,卻讓人感受到開天闢地的偉力。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中指出:「自然引起崇高的觀念,主要由於它的混茫,它的最粗野最無規則的雜亂和荒涼,只要它標出體積和力量。然而,在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中幾乎找不到這種「混茫」和「最粗野最無規則的雜亂和荒涼」,找不到足以「標出體積和力量」的傑出代表物,卻給人深深留下「以小為美,以弱為美」的印象。
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中的自然崇拜物大多是雁鵝(天鵝)、螞蟻、蜜蜂、四腳蛇等動物,櫧木、橄欖、金竹、山花等植物和花山、泥土、彩虹一類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美麗的紅腰帶》說婦女的紅腰帶是彩虹化仙繩做的。《九道彩虹除惡龍說彩虹是天管師女兒拋出的金條子,協助打山匠的兒子降伏惡龍。諺語云:「大石頭要小石頭塞」,「森林欺不死蜜蜂」,「洋芋不怕的石頭壓,好漢不怕刀斧嚇」,都反映了這種審美觀。為求得心理平衡,也出於對土地的崇拜,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中還出現了「泥塑人」變「僳僳人」的傳說(見《傈僳的來歷》、《魯班塑人》等),誕生了若干小人的故事。不少故事敘說天管師造人世就分為上、中、下三層,地底一層為小人。顯然這當中暗示著種較廣泛較普遍的意義。」①即使是悼念死者,寬慰生者的「詩嘎」(《出靈歌》)也是以山川、樹木、花草、穀物、農具的生存消亡借寓人生,無雄奇奔放之氣,有纖弱悲戚之情。螞蟻,也是德昌傈僳族自然物崇拜的重要代表,不僅賦予它造地的力量,還寓其團結、互助、勤勞、儉樸及勸善懲惡的良行美德。鳥類在德昌傈僳族文化中佔有特殊位置,這與傈僳族古代虎圖騰文化相逆相悖。除了造天的冰天鵝(雁鵝),還有喜鵲、杜鵑、紅花鳥、綠斑鳩、烏木鳥、四喜鳥等。「會說要算馬白鳥,能幹要數鐵翎甲」褒揚的是鳥類。在最隆重的婚禮儀式中,男家主
人在娃拿扒(證婚人)出發迎親時的祝福詞把娃拿扒喻為鳥兒,為其披掛證婚人標誌麻布並要「交叉」、「打結」,象徵翅膀、尾巴。迎親儀式上,娃拿扒與女方歌手(嘎媽)對唱「夫嘎」(《婚姻調》)中,有這樣的唱詞:
我來的時候還少一隻翅膀
領親路上 賈斌攝
我來的時候還少一條尾巴。
你拿麻布給我做了一隻翅膀,
你拿金絲綢給我安了一條尾巴。
這時我的翅膀齊全了,
我的尾巴也有了。
今天,我娃拿的翅膀扇一扇,
你就得跟著我飛去;
我娃拿的尾巴甩一甩,
你就得跟著我走了
像這一類的唱詞述不止一處、兩處,在其它體裁的因同復
學作品中以鳥喻人見不鮮,在創世史神話中有一個美於的
情節不可忽視;天管師造人時,曾經遇到過毀滅性的災害。「萬物裡頭的大獸兔子變得很小,原來那一對幾尺長的耳朵,現有隻有幾寸長了雀兒大主丁丁也遭曬縮了。據說,從前一個丁丁雀淨肉能煮得九大鍋,這時已縮成指拇樣大,只剩九根尾巴毛了。除了這兩種,大地上再也沒有活起的東西。「(《人類起源的傳說》)應該說,這個情節和前面提到的螞蟻造地都為德昌傈僳族「以小為美,以弱為美」的審美觀找到了心理依據。既然兔子丁丁雀原先也是「大獸」、「螢兒大王」,是萬物毀滅時僅存的兩種動物,既然螞蟻能造地,顯然,這類看似弱小的東西實際上是強大、崇高的象徵。可見以小喻大,以弱喻強才是這類民間文學的真諦。上述自然崇拜物都具有小巧、伶俐、柔弱、活潑、輕盈的特質。經他們編織和裝飾,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充滿了優美的情調,閃耀著人性美的光澤。人情與人性是原始民間文學展示的主要內涵。人性是向上的。對於一個較為弱小的民族來說,環境的險惡雖然會導致對於生存的威脅、但並不意味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而潤滅。「任何東西只要能提高一個人對自己的估價,都會引起對人心是非常痛快的那種自豪感和勝利感。「人是按著美的法則創造的。」(馬克思)「美的法則」是嚮導,是先於形象的理念。正是在這個嚮導指引下,德昌族民間文學過天神果拜激起的狂濤,復歸到自然崇拜的平靜港灣,形成柔中有剛,陰中陽,優美與崇高的和諧統一。它的積極意義在於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去求得生存,去滿足美好的欲望。不能不指出,這種封閉式的文化復歸也存在消極影響,它嚴重抑制著民族文化的正常發展。由崇尚弱小自然物而培植起來的民族意識是保守的,脆弱的,阻礙著文化進步。剖析傈僳族民間文學可知: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始終未能塑造出本民族英雄(無論是原始神話的英雄神,還是後來的反封建勇士)形象,難以樹立起維繫民族感情的堅強的精神支柱,不能不算是種遺憾。在同一地區繁衍生息的彝族,不僅有類似德昌僳僳族民間文學的傳說、故事、神話,而且有屬於自己民族的英雄神支格阿爾。圍繞支格阿爾形成的系列傳說、故事,「以遠古現實的,虛妄、曲折,留下不少原始社會的面影」,「為我們打開通向族遠古社會的大門。」無疑,對於幫助彝族人民從向自然力低頭膜拜,轉向藐視神靈,馴服萬物,戰勝自然產生過巨大的社會作用。當然,我們不可能強求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於其它民族的神話、傳說,也不可能強求在一個不大的區域或一個人數不多的民族聚居區內產生史詩般的作品。但是,有可能從各民族各地區對原始文化的吸收、發展、口傳信史中找出不同民族歷史文化情狀的特點及傳承規律。假如我們把目光放得開闊些,審視一下整個傈僳民族的民間文化就知道,傈僳族有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其中並不缺少本民族的英雄形象。根據《傈僳族民間故事選》作品思想內容劃分,其中一類就是歌頌民族英雄人物。在《天、地、人的由來)中,有創造大地、創造人類的木布帕巨人形象;在《巖石、月亮》、《喜鵲和布穀鳥》、《孤兒報仇》等故事裡,有為民族除害造福甚至獻出生命的英雄人物;還塑造了一個神通廣大,本領高強,類似維吾爾族「阿凡提」式的機智人物光加桑。至於歷史上有過重大影響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在傈僳族民間文學中理所當然的保存下來,成為了解傈僳族古代社會的珍貴資料。如傈僳族喬氏首領木必;清嘉慶年間農民起義領袖恆乍繃的故事就廣泛流傳,歷久不衰。
據史料和調查分析:德昌傈僳族早期住在窩勒(今攀枝花
市郊區務本鄉)一帶。明嘉靖年間,因土司械鬥被徵調到石鼓
帶作戰,以後又到雲南的維西、華坪。清嘉慶年間,維西傈僳族、納西等族人民聯合反抗土司的壓迫剝削,遭到清王朝的殘酷鎮壓,有的被追遷回金沙江以東的米易傈僳灣,多數最後定居德昌的南山、金沙。有關這段遷徙的歷史,
熊國秀提供
在傳說《僳僳裙子花邊為啥不相連》中得到藝術的表現。從德昌傈僳族民間流傳的動物故事及孤兒、龍女等故事看,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同雲南傈僳民間故事十分接近,同出一源。但是,至今在維西、麗江一帶流傳的恆乍繃領頭造反的故事卻未在德昌傈僳族中留下任何反響。與此相同,傈僳族著名民間敘事長詩《逃婚調》對德昌僳僳族來說也是毫無所知的。這種文化失落現象只用地域封鎖的道理解釋是不夠的,從原始宗教文化的復歸似乎更容易釋答。也正是在這一文化背景之下,德昌傈僳族沒有能夠產生諸如壁畫、巖畫、石刻、雕塑等民間美術,也沒有產生諸如佛教寺廟、道家宮觀一類建築藝術。唯有以原始自然崇拜為特色的口頭文學和民間歌舞、音樂得以較為完好的保留和繼承。無論從哲學思想還是文化藝術乃至科學技術而言,宗教的出現是一種進步。德昌傈僳族中保留下來的思想意識和生活習俗雖然深受中國傳統道教的影響,卻更多地保留下原始宗教文化的特色。神話、傳說中的天管師,基本上是古代巴蜀文化中「三官」崇拜之一的天官,但道教「地官主死,水官主人世」、「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教義並不鮮明。德昌傈僳族中也有「東巴」(端公),使用羊皮鼓、司刀、令牌等用具,其原始巫術驅邪降魔的色彩很濃,只是與封建迷信摻雜在一起不易識別罷了。
兒女為過逝老人「靈魂」跪拜,傈僳語「詩底扒」類似道士,給死者「靈魂」餵祭品 郭曉敏攝
德昌僳僳族民間也相信人有靈魂,人死後靈魂要送往天上,但不認為會火化登仙;實行土葬,又不排除火葬……正是在這種推進與復歸,接納與抵禦,開放與關閉的矛盾中,終未樹立起定型的宗教信仰體系,而陷入原始宗教文化混茫的氛圍之中。文化發展與歷史進程並非簡單的同步,特定的文化因子必然產生特定的文化現象。民間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德昌傈僳族處在多民族的邊陲山區,過去,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經濟十分落後。正是在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下,儘管經歷了由物到神的嬗變,創造了由自然崇拜到天神崇拜的原始信仰,特殊的社會心理依誘導著社會意識向著原始宗教文化復歸,致使本來可以平直延展的文化軌跡出現縈迴和波折。這種文化現象絕非德昌傈僳族所獨有,其它民族民間文學中也程度不同的存在。過去,不少研究者從文化積澱的角度看待它,肯定它的積極意義,當然無可非議。筆者試圖從民間文學傳承的特殊性出發,解釋這種被扭曲的「返璞歸真」,意在揭示原始宗教文化復歸的消極影響,以利繼承民族民間文學的精華。
註:《從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看原始宗教文化的復歸》 汪天德 丶夏承政 著。) 1990年10月,本文入選西南五省(區)民間文化藝術理論研討會,1991年先後載涼山州《民間文學動態》第一期 丶《四川民間文學通訊》。(此文原名為《從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以小喻大以弱喻強看原始宗教文化的歸》。此題目包涵較全丶意義較深)。
① 見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叢書故事大系《傈僳族民間故事選》前言
② ②《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第439頁。
③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10頁)。
④⑤⑦⑧⑨①均見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省德昌縣傈僳族民間文學資料集》。
⑥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冊第二、三節。轉引自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第
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美學)第二卷第10頁。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朱光潛譯。
(英)博克:《關於崇高與美的觀念的起源的哲學探討》轉引自朱光潛《西方美學
史)上卷第240-24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一一德昌傈僳族民間故事
②參見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涼山州德昌縣資料集》(第一卷)。一一七月半的傳說,(傈僳族民間故事)一一七月半的傳說,(傈僳族民間故事)
涼山彝族神話故事《支呷阿魯)前言,新克搜集整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0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叢書·故事大系。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附記】本文入選1990年度西南五省(區)民間文化藝術理論研討會。
1991年先後在涼山州《民間文學動態》、《四川民間文學通訊上發表》。
①參見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叢書故事大系《傈僳族民間故事選》前言。
②《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第439頁。
③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10頁)。
④⑤⑦⑧⑨①均見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省德昌縣傈僳族民間文學資料集》。
⑥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冊第二、三節。轉引自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第37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0黑格爾:《美學)第二卷第10頁。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朱光潛譯。
(英)博克:《關於崇高與美的觀念的起源的哲學探討》轉引自朱光潛《西方美學
史)上卷第240-24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②參見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涼山州德昌縣資料集》(第一卷)。
涼山彝族神話故事《支呷阿魯)前言,新克搜集整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0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叢書•故事大系。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附記】本文入選1990年度西南五省(區)民間文化藝術理論研討會。
年先後在涼山州《民間文學動態》、《四川民間文學通訊》上發表。①參見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叢書故事大系《傈僳族民間故事選》前言。
②《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第439頁。
③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10頁)。
④⑤⑦⑧⑨①均見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省德昌縣傈僳族民間文學資料集》。
⑥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冊第二、三節。轉引自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第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