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的習俗習慣(黎族習俗了解一下)
2023-04-18 06:34:12 1
黎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宗法家庭,他們的子女成年後住在屋外的"棚戶"裡。婚後,一旦妻子在丈夫家安頓下來,丈夫和妻子就和父母分開吃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父母決定早婚,但在結婚前,他們可以自由戀愛。結婚後不離開丈夫家的習俗盛行(新娘在婚後一兩年甚至七八年回到她母親家後,將在丈夫家定居)。
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婚是相對自由的。黎族婦女頭後扎一個髮髻,插著用豪豬毛、金屬和牛骨製成的髮夾,頭上戴著繡花頭巾。他們的上衣敞開著,沒有扣扣子,仍然是藍色的。他們穿統一的裙子,底部沒有褶皺和刺繡圖案,打扮時還會戴衣領、手鐲、腳鏈和耳環。在一些地方,女人有許多沉重的耳環,她們的耳朵垂到肩膀。
一些地區的居民仍保留著古代稱為"雕刻"的紋身和紋身習俗,尤其是女性有紋身習俗,一般在12歲至結婚前完成,有些則在結婚後完成。紋身工具有植物針、小竹籤和植物染料。紋身主要在臉部、頸部、胸部和四肢。不同地區的紋身圖案差異很大。目前,這種習俗已經基本消失,只能在偏遠地區看到。
男人的鬃毛被綁在頭上,他們的夾克是無領雙排扣的,他們前後都穿著兩片布的屋簷。這些衣服是由棉和麻製成的,它們是自織、自染和自縫的。飲食很簡單,以大米、紅薯和玉米為主食,狩獵和採集收入為副食,只有少量的蔬菜,而且大部分是從漢族地區引進的。女人喜歡嚼檳榔。
大多數房子是金色的小屋,用泥糊和竹竿作為牆壁。在白沙縣偏遠的山區和畝地,屋頂像遮陽棚、地板從地面向上的船屋仍然保留著。三月三日愛情故事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的一年一度的盛會。會場一般位於開闊的橡膠林中,頭頂的天空覆蓋著綠葉,腳下鋪著"葉毯",安靜、涼爽、安靜。難怪"三月三日"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的"愛情陰謀"。傳說在古代,住在昌化河的黎族遭受了一場大洪水。只有一對戀人倖存下來,他們坐在一個大瓢裡,漂流到了雁窩嶺的邊緣。三月的第三天,洪水退去,兩人結婚了。
男人耕田,女人織布,生兒育女,互相幫助,努力工作,逐步使黎族繁衍發展。後人以他們為祖先,在3月3日隆重紀念他們。在節日期間,男人、女人和孩子穿著全套衣服,帶著蛋糕和粽子,年輕的男人捕魚和女孩們煮烤魚,然後用天妃和觀音化石向洞口獻祭。
祭完祭後,年輕人來到活動場地射箭、爬杆、摔跤、拔河、蕩鞦韆等等。夜幕降臨,岸上燃起了篝火,年輕人打開了花傘,女孩們的銀飾和貝殼飾品在火光中閃爍。情歌婉轉,舞蹈漸次升起,從溫柔的抒情到進入的歡快與奔放。
有時一對對戀人會悄悄地離開篝火。年輕人把鈴鐺掛在女孩的耳朵上,把鹿骨製成的髮夾插在女孩的髮髻裡,女孩把自己精心編織的彩色腰帶綁在情人的腰上。雙方承諾明年3月3日見面。3月3日也被稱為愛情情節,因為它的起源和主要活動都與婚姻和愛情有關。各地的喪葬儀式各不相同,在靠近漢區的地方,有通過看風水來停棺和掘墓的習俗。墓地的死者被葬在氏族公共墓地,埋在一個木製的棺材裡,沒有建造墳墓,埋葬後也沒有獻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