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地理志全文與參考文獻(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七十一講)
2023-04-18 02:19:01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至禮樂志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歷史#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丁酉,遼東高廟災。四月壬子,高園便點火。董仲舒對曰:「《春秋》之道舉往以明來,是故天下有物,視《春秋》所舉與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倫類以貫其理,天地之變,國家之事,粲然皆見,亡所疑矣。按《春秋》魯定公、哀公時,季氏之惡已孰,而孔子之聖方盛。夫以盛聖而易孰惡,季孫雖重,魯君雖輕,其勢可成也。故字公二年五月兩觀災。兩觀,僭禮之物。天災之者,若曰,僭禮之臣可以去。已見罪徵,而後告可去,此天意也。定公不知省。至哀公三年五月,桓宮、釐宮災。二者同事,所為一也,若曰燔貴而去不義云爾。哀公未能見,故四年六月毫社災。兩觀、桓、釐廟、毫社,四者皆不當立,天皆燔其不當立者以示魯,欲其去亂臣而用聖人也。季氏亡道久矣,前是天不見災者,魯未有賢聖臣,雖欲去季孫,其力不能,昭公是也。至定、哀乃見之,其時可也。不時不見,天之道也。今高廟不當居遼東,高園殿不當居陵旁,於禮亦不當立,與魯所災同。其不當立久矣,至於陛下時天乃災之者,殆其時可也。昔秦受亡周之敝,而亡以化之;漢受亡秦之敝,又亡以化之。夫繼二敝之後,承其下流,兼受其猥,難治甚矣。又多兄弟親戚骨肉之連,驕揚奢侈,恣睢者眾,所謂重難之時者也。陛下正當大敝之後,又遭重難之時,甚可憂也。故天災若語陛下:『當今之世,雖敝而重難,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出。視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忍而誅之,如吾燔遼東高廟乃可;視近臣在國中處旁仄及貴而不正者,忍而誅之,如吾燔高園殿乃可』云爾。在外而不正者,雖貴如高廟,猶災燔之,況諸侯乎!在內不正者,雖貴如高園殿,猶燔災之,況大臣乎!此天意也。罪在外者天災外,罪在內者天災內,燔甚罪當重,燔簡罪當輕,承天意之道也。」
【譯】漢孝武帝建元六年六月丁酉H,遼東的高廟發生火災。四月壬子H,高園的便殿著火。董仲舒對漢武帝說:「《春秋經》的意義在於舉以往的事例來明示未來之事。所以對天下各種事物,要比照《春秋經》中所舉的與之同類的事例,精心觀察細微處寓存的含意,觸類旁通地了解其中的道理,這樣,天地間的變化,國家的各種事情,便可一覽無餘,全都明白了。考查《春秋經》,魯定公、魯哀公的時候,季氏的惡勢力已經形成,而孔子的聖德之光正盛。用強盛的聖德來克服而替代形成的惡勢力,雖然當時季孫氏的權勢重,魯君的權勢輕,從形勢上看也是可能的。所以定公二年五月兩闕樓發生火災。兩闕樓是僭越禮制之物,天帝降災燒掉它們,似乎在說,僭違禮制之臣可以除掉。罪證已出現了,然後又告訴可以除掉,造就是天意。魯定公沒有醒悟過來。到了魯哀公三年五月,桓宮、僖宮毀於火災。這兩起火災性質相同,所要說明的意思一樣,似乎是說燒掉顯貴除掉不義之徒。魯哀公未能覺察,所以四年六月亳社遭受火災。兩闕樓,桓公、僖公兩廟、亳社,這四個建築都不應當建立或留存,這幾次火災,天帝都是以燒掉不應當存立的東西來啟示魯君,讓他除掉亂臣而任用聖人。季氏亂政無道已很久了,在此之前天帝不降災的原因,是魯國還沒有賢聖之臣,雖然想除掉季孫,而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辦到,魯昭公就是這樣。到了定公、哀公之時才出現天災,是因為這時可以辦到了。不到適當的時候不出現,這止是天道的體現。今天高廟不應當建在遼東,高園的便殿不應當建在陵墓的旁邊,按禮制說也不應當建立,與春秋魯國時因火災而毀的那些建築一樣。遼東高廟與高園便殿不應建寺本來是很久的事了,到了陛下在位時天才降災的原因,大概也是到了可以應天道而行的時候了。過去,秦朝承受了衰亡之周朝的破敗,而沒有消化革除;漢朝承受了喪亡之秦的破敗,也沒有加以轉化。若說繼周、秦兩朝破敗之後,承受了他們的遺留影響,也接受了他們的積弊麻煩,太難治理了。又加上遣麼多兄弟親戚諸王,骨肉相連之親,其中驕橫張揚、奢侈僭越、無法無天者很多,正是所謂積重難返的時候。陛下正當天下的重大破敗之後,又趕上本朝親貴驕橫、積重難返之時,實在是太讓人憂慮了。所以天降火災,似乎在告訴陛下:『現在這個時候,面臨天下的破敗又加上本朝積累下的各種難題,非以大刀闊斧和大公無私的魄力來整頓不可。先挑選宗室諸王、皇親國戚在諸侯中行為最不正當、最不安分的,不留情面地除掉,就像我燒遼東高廟這樣就可以了;再看在朝廷中是哪些親近之臣,在一旁地位顯貴而為人不正,也毫不留情地誅而滅之,像我燒掉高園的便殿這樣,就可以了。』如此這般,在外地行為不正的,就是貴如高廟這樣神聖不可侵犯的,都可降災而燒掉,還用說那些諸侯王嗎!在朝中行為不正的,就是顯貴如高園便殿這般,都可降災燒掉,何況對一般大臣!造就是天帝的意志啊。外有犯罪的諸侯,就降災於外;內有犯罪之臣。就降災於內。罪重燒得狠,罪輕就燒得輕一些。遵承天帝之意就是這樣。」
先是,淮南王安入朝,始與帝舅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逆言。其後膠西於王、趙敬肅王、常山憲王皆數犯法,或至夷滅人家,藥殺二千石,而淮南、衡山王遂謀反。膠東、江都王皆知其謀,陰治兵弩,欲以應之。至元朔六年,乃發覺而伏辜。時田分已死,不及誅。上思仲舒前言,使仲舒弟子呂步舒持斧鉞治淮南獄,以《春秋》誼顓斷於外,不請。既還奏事,上皆是之。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未央宮柏梁臺災。先是,大風發其屋,夏侯始昌先言其災日。後有江充巫蠱衛太子事。徵和二年春,涿郡鐵官鑄鐵,鐵銷,皆飛上去,此火為變使之然也。其三月,涿郡太守劉屈氂為丞相。後月,巫蠱事興,帝女諸邑公主、陽石公主、丞相公孫賀、子太僕敬聲、平陽侯曹宗等皆下獄死。七月,使者江充掘蠱太子宮,太子與母皇后議,恐不能自明,乃殺充,舉兵與丞相劉屈氂戰,死者數萬人,太子敗走,至湖自殺。明年,屈氂復坐祝詛要斬,妻梟首也。成帝河平二年正月,沛那鐵官鑄鐵,鐵不下,隆隆如雷聲,又如鼓音,工十三人驚走。音止,還視地,地陷數尺,爐分為十,一爐中銷鐵散如流星,皆上去,與徵和二年同象,其夏,帝舅五人封列侯,號五侯。元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秉政。後二年,丞相王商與鳳有隙,鳳鉗之,免官,自殺。明年,京兆尹王章訟商忠直,言鳳顓權,鳳誣章以大逆罪,下獄死。妻子徙合浦。後許皇后坐巫蠱廢,而趙飛燕為皇后,妹為昭儀,賊害皇子,成帝遂亡嗣。皇后、昭儀皆伏辜。一曰,鐵肺屬金不從革。
【譯】在建元六年的兩次火災之前,淮南王劉安入朝,開始跟漠武帝的舅舅即太尉武安侯田蚣有叛逆之言。火災之後膠西於王、湯敬肅王、常山憲王都多次犯法,有的甚至殺人全家,用藥毒死二千石這樣的地方長官,接著,淮南王、衡山王就陰謀造**了。膠束王、江都王都參與這一謀劃,暗中準備兵弩武器,準備起兵響應。到元朔六年,才被發覺而伏法處死。這時田蚣已經死了,不能再處死法辦。漢武帝想起了董仲舒先前講的那番話,於是就派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用嚴刑峻法查辦淮南王謀反案,依《春秋》大義在外地獨自斷案判決,不用請示朝廷。後來還朝奏報,漢武帝一概加以肯定。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日,未央宮的柏梁臺發生火災。先前,大風颳壞了那國的屋子,夏侯始昌預先說出將要遭災的日子。災後發生了江充以巫蠱案陷害衛太子之事。徵和二年春天,涿郡鐵官鑄鐵的時候,鐵熔化,都飛上天,這是火發生變異造成的。這年三月,涿郡太守劉屈釐做了丞相。一個月後,巫蠱案發起,漠武帝的女兒諸邑公主、陽石公主、丞相公孫賀、公孫賀之子太僕公孫敬聲、平陽侯曹宗等人都被下獄而死。七月,漢武帝任命的辦案專使江充在太子宮掘尋蠱物,太子與其母衛皇后商議,害怕不能說明自己是無罪而受誣陷,就殺了江充,發兵與丞相劉屈釐對戰,死了好幾萬人,後來太子失敗而逃走,逃到湖縣後自殺。第二年,劉屈釐又因犯詛咒之罪而被腰斬,妻子也被砍頭。漠成帝河平二年正月,沛郡鐵官鑄鐵時,鐵下不來,爐子發出隆隆如雷的聲音,又像有人擂鼓一樣,十三個鑄工都被嚇跑了。聲音停止以後,鑄工回來往地上一看,發現地面下陷了好幾尺,爐子一分為十,一座爐子裹的鐵熔化飛散像流星一樣,都上了天,與徵和二年的景象相同。這年夏天,漢成帝的五個舅舅都封為列侯,號稱五侯。大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執掌朝政。兩年後,丞相王商與王鳳發生矛盾,王鳳誣告王商,王商被免職,後來自殺。第二年,京兆尹王章上告說王商忠厚正直王鳳專權霸道。王鳳就以大逆之罪將王章下獄處死,妻子兒女流放合浦。來許皇后因巫蠱罪被廢黜,於是趙飛燕做了皇后,她的妹妹被封為昭儀,她殺害了皇子,漢成帝因而絕嗣無後。皇后、昭儀兩姐妹都伏法處死。一種說法是,鐵飛上天應屬於金不從革即失去可熔可鑄之性。
昭帝元鳳元年,燕城南門災。劉向以為時燕王使邪臣通於漢,為讒賊,謀逆亂。南門者,通漢道也。天戒若曰,邪臣往來,為奸讒於漢,絕亡之道也。燕王不寤,卒伏其辜。元鳳四年五月丁丑,孝文廟正殿災。劉向認為,孝文,太宗之君,與成周宣榭火同義。先是,皇后父車騎將軍上官安、安父左將軍桀謀為逆,大將軍霍光誅之。皇后以光外孫,年少不知,居位如故。光欲後有子,因上待疾醫言,禁內後宮皆不得進,唯皇后顓寢。皇后年六歲而立,十三年而昭帝崩,遂絕繼嗣。光執朝政,猶周公之攝也。是歲正月,上加元服,通《詩》、《尚書》,有明哲之性。光亡周公之德,秉政九年,久於周公,上既已冠而不歸政,將為國害。故正月加元服,五月再見。古之廟皆在城中,孝文廟始出居外,天戒若曰,去貴而不正者。宣帝既立,光猶攝政,驕溢過制,至妻顯殺許皇后,光聞而不討,後遂誅滅。宣帝甘露元年四月丙申,中山太上皇廟發生火災。甲辰,孝文廟災難。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園白鶴館災。劉向以為,先是前將軍蕭望之、光祿大夫擊堪輔政,為佞臣石顯、許章等所欲,望之自殺,堪廢黜。明年,白鶴館災。園中五裡馳逐走馬之館,不當在山陵昭穆之地。天戒若曰,去貴近逸遊不正之臣,將害忠良。後章坐走馬上林下烽馳逐。免官。永光四年六月甲戌,孝宣杜陵園東闕南方災。劉向以為,先是上復徵用周堪為光祿勳,及堪弟子張猛為太中大夫,石顯等復秩毀之,皆出外遷。是歲,上復徵堪領尚書,猛給事中,石顯等終欲害之。園陵小於朝廷,闕在司馬門中,內臣石顯之象也。孝宣,親而貴;闕,法令所從出也。天戒若曰,去法令,內臣親而貴者必為國害。後堪希得進見,因顯言事,事決顯口。堪病不能言。顯誣告張猛,自殺於公車。成帝即位,顯卒伏辜。
【譯】昭帝元鳳元年,燕城南門發生火災。劉向認為,當時燕王正派邪臣奸細勾結朝廷大臣,進讒言施詭計,謀劃叛亂。燕城南門是通往漠長安之道。天帝發出告誡似乎在說:「邪臣來來往往,對朝廷施行讒言挑撥,這是死路一條。」燕王沒醒悟,終於因罪伏法。元鳳四年五月丁丑曰,漠孝文帝廟的正殿發生火災。劉向認為,孝文帝是漢朝第二代皇帝即太宗之君,所以這次火災與西周成王時宣榭著火意思相同。在此之前,皇后的父親車騎將軍上官安、上官安的父親左將軍上官桀父子陰謀叛逆,大將軍霍光把他們殺了。皇后因為是霍光的外孫女,又年紀小沒參與這事,所以還照舊做皇后。霍光為讓皇后生兒子,就上奏御醫囑咐之言:皇帝的居室,嬪妃們都不得進入,祇由皇后專房伴寢。皇后是年僅六歲時冊立的,做了十三年皇后,昭帝就駕崩了。於是就斷絕了繼嗣。霍光執掌朝政,猶如西周時周公的攝政。元鳳四年的正月,昭帝加冠。這時皇帝已通曉《詩經》、《尚書》,天性聰明。霍光沒有周公那般仁德,執政九年,時間卻長於周公,昭帝既已加冠而成年了卻還不歸政,造就要有害於國家。所以,正月皇帝加冠,五月就發生了火災。古代宗廟都建在城內,孝文帝廟是最先建在城外的,這次火燒文帝廟正殿,天帝的告誡似乎在說,「除掉尊貴而不正直的人。」宣帝即位之後,霍光依然把持朝政,驕橫而不遵守制度,到後來他的妻子顯殺了許皇后,霍光知道了也不申討法辦,最後落得誅罰滅族。宣帝甘露元年四月丙申曰,中山太上皇廟發生火災。甲辰日,孝文帝廟發生火災。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末日,孝武園的白鶴館發生火災。劉向認為,在此之前,前將軍蕭望之、光祿大夫周堪輔佐朝政,被奸佞之臣石顯、許章等人詆毀誣陷,蕭望之自殺,周堪被廢黜。第二年,白鶴館發生火災。園中那周圍五裡供人馳騁追逐跑馬遊玩的離宮別館,本不應當建在祖宗陵墓所在之地。天帝的警告似乎在說:「除掉這些顯貴親近衹知逸遊玩樂行為不匯的臣子,他們將會陷害忠良。」後來許章因犯在上林苑跑馬舉火追逐射獵之罪,被免宮。永光四年六月甲戌曰,孝宣帝杜陵園束闕樓的南面發生火災。劉向認為,在此之前元帝再次徵召任命周堪為光祿勳,並任命周堪的學生張猛為太中大夫,石顯等人又詆毀陷害,於是都被調離外遷。造一年,皇帝又徵召周堪任尚書,張猛馬給事中,而石顯等人始終要陷害他倆。陵園小於朝廷,闕樓在司馬門裹面,應是宦官石顯的象徵。孝宣帝,親而尊貴;闕樓是宣布法令的地方。天帝的警告似乎在說:「違背法令,宦官受寵而顯貴,必將成為國家的禍害。」後來周堪很少能進見皇帝,祇能通過石顯上奏,朝政取決於石顯之口。周堪患病喑啞不能說話。石顯誣告張猛,張猛在公車內自殺。漢成帝即位後,石顯終於被正法。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乙丑,皇考廟災。初,宣帝為昭帝後而立父廟,於禮不正。是時,大將軍王鳳顓權擅朝,甚于田分,將害國家,故天於元年正月而見象也。其後浸盛,五將世權,遂以亡道。鴻嘉三年八月乙卯,孝景廟北闕災。十一月甲寅,許皇后廢。永始元年正月癸丑,大官凌室災。戊午,戾後園南闕災。是時,趙飛燕大幸,許後既廢,上將立之,故天見象於凌室,與惠帝四年同應。戾後,衛太子妾,遭巫蠱之禍,宣帝既立,追加尊號,於禮不正。又戾後起於微賤,與趙氏同應。天戒若曰,微賤亡德之人不可以奉宗廟,將絕祭祀,有兇惡之禍至。其六月丙寅,趙皇后遂立,姊妹驕妒,賊害皇子,卒皆受誅。永始四年四月癸未,長樂宮臨華殿及未央宮東司馬門災。六月甲午,孝文霸陵園東闕南方災。長樂宮,成帝母王太后之所居也。未央宮,帝所居也。霸陵,太宗盛德園也。是時,太后三弟相續秉政,舉宗居位,充塞朝廷,兩宮親屬將害國家,故天象仍見。明年,成都侯商薨,弟曲陽侯根代為大司馬秉政。後四年,根乞骸骨,薦兄子新都侯莽自代,遂覆國焉。哀帝建平三年正月癸卯,桂宮鴻寧殿災,帝祖母傅太后之所居也。時,傅太后欲與成帝母等號齊尊,大臣孔光、師丹等執政,以為不可,太后皆免官爵,遂稱尊號。後三年,帝崩,傅氏誅滅。平帝元始五年七月己亥,高皇帝原廟殿門災盡。高皇帝廟在長安城中,後以叔孫通譏復道,故復起原廟於渭北,非正也。是時,平帝幼,成帝母王太后臨朝,委任王莽,將篡絕漢,墮高祖宗廟,故天象見也。其冬,平帝崩。明年,莽居攝,因以篡國,後卒夷滅。
【譯】成帝建始元年正月乙丑日,皇考廟發生火災。當初,宣帝作為昭帝的後嗣卻給他的親生父親立廟,不符合禮制。此時大將軍王鳳專權獨攬朝政,專橫超過往日的田蚣,這將危害國家。所以天帝在元年正月降災警告。後來情況曰益嚴重,五個大司馬世代掌權,朝政也就失去正道。鴻嘉三年八月乙卯曰,孝景廟的北闕樓發生火災。這年十一月甲寅日,許皇后被廢黜。永始元年正月癸丑曰,大官令丞的冰室發生火災。戊午曰,戾後園的南闕樓發生火災。當時,趟飛燕大受寵愛,許皇后既然已被廢黜,漢成帝將要立她為後,所以天帝將徵兆降災於冰室,這與漢惠帝四年那次冰室之災相對應。戾後是衛太子的妾,武帝時遭受巫蠱案那場大禍而身亡,宣帝即位後,追加尊號為戾後,不合禮制。再者,戾後出身卑賤,與趙飛燕相同。天帝的告誡似乎是說:「身世卑賤而無品德的人不可以奉祀宗廟。將使祭祀之人因此斷絕,要有兇惡大禍發生了。」這年六月丙寅曰,這位趟皇后就被冊立了,趙氏姐妹二人驕橫妒嫉,殺死皇子,後來終於因罪被處死。永始四年四月癸未日,長樂宮的臨華殿和未央宮的束司馬門發生火災。六月甲午Et,孝文霸陵園束闕樓的南面遭受火災。長樂宮是成帝的母親王太后所居住的地方。未央宮是成帝所住的地方。霸陵是太宗孝文帝盛美大德的陵園。當時王太后的三個弟弟相繼執掌朝政,整個王氏宗族都佔據了官位,充塞朝廷,王太后、趟皇后這兩宮的親屬將危害國家,所以天象一再出現。第二年,成都侯王商去世,他的弟弟曲陽侯王根代替他當大司馬執掌朝政。四年後,王根告老回家,推薦他哥哥的兒子新都侯王莽代替自己,於是漢朝便覆滅於王莽之手。哀帝建平三年正月癸卯曰,桂宮之鴻寧殿遭受火災,那是哀帝的祖母傅太后所住的地方。當時,傅太后要與成帝的母親等號齊尊,大臣孔光、師丹等人執掌朝政,認為不可以這樣,太后都免去官爵等級,就稱尊號。三年後,哀帝去世,傅氏被誅滅。平帝元始五年七月己亥曰,高皇帝以前宮廟的殿門受災燒光。高皇帝廟在長安城中,後來因為叔孫通譏諫漠惠帝在通往廟的道路上架設復道,所以再建一廟在渭水之北,不是正廟。這時平帝年幼,成帝之母王太后臨朝聽政,朝政委任王莽掌管,王太后要篡位漢朝,毀掉高祖宗廟,所以天帝降示災象。這年冬天,平帝駕崩。第二年,王莽臨朝攝政,就此而篡國,後來終於滅亡。
傳曰:「治宮室,飾臺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說曰:土,中央,生萬物者也。其於王者,為內事。宮室、夫婦、親屬,亦相生者也。古者天子諸侯,宮廟大小高卑有制,後夫人媵妾多少進退有度,九族親疏長幼有序。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故禹卑宮室,文王刑於寡妻,此聖人之所以昭教化也。如此則土得其性矣。若乃奢淫驕慢,則土失其性。亡水旱之災而草木百穀不孰,是為稼穡不成。嚴公二十八年「冬,大亡麥禾。」董仲舒以為,夫人哀姜淫亂,逆陰氣,故大水也。劉向以為,水旱當書,不書水旱而曰「大亡麥禾」者,土氣不養,稼穡不成者也。是時,夫人淫於二叔,內外亡別,又因兇飢,一年而三築臺,故應是而稼穡不成,飾臺榭內淫亂之罰雲。遂不改寤,四年而死,禍流二世,奢淫之患也。傳曰:「好戰攻,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境,則金不從革。」說曰:金,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故立秋而鷹隼擊,秋分而微霜降。其於王事,出軍行師,把旄杖鉞,誓士眾,抗威武,所以徵畔逆、止暴亂也。《詩》云:「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又曰:「載戢幹戈,載橐弓矢。」動靜應誼,「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如此則金得其性矣。若乃貪慾恣睢,務立威勝,不重民命,則金失其性。蓋工冶鑄金鐵,金鐵冰滯涸堅,不成者眾,及為變怪,是為金不從革。《左氏傳》曰昭公八年「春,石言於晉」。晉平公問於師曠,對曰:「石不能言,神或馮焉。作事不時,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宮室崇侈,民力雕盡,怨讟並興,莫信其性,石之言不亦宜乎!」於是晉侯方築B055祁之宮。叔向曰:「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劉歆以為金石同類,是為金不從革,失其性也。劉向以為石白色為主,屬白祥。成帝鴻嘉三年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大石鳴,聲隆隆如雷,有頃止,聞平襄二百四十裡,野雞皆鳴。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旁著岸脅,去地二百餘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鳴,有兵。是歲,廣漢鉗子謀攻牢,篡死罪囚鄭躬等,盜庫兵,劫略吏民,衣繡衣,自號曰山君,黨與浸文。明年冬,乃伏誅,自歸者三千餘人。後四年,尉氏樊並等謀反,殺陳留太守嚴普,自稱將軍,山陽亡徒蘇令等黨與數百人盜取庫兵,經歷郡國四十餘,皆逾年乃伏誅。是時起昌陵,作者數萬人,徙郡國吏民五千餘戶以奉陵邑。作治五年不成,乃罷昌陵,還徙家。石鳴,與晉石言同應,師曠所謂「民力雕盡」,傳雲「輕百姓」者也。虒祁離宮去絳都四十裡,昌陵亦在郊野,皆與城郭同佔。城郭屬金,宮室屬土,外內之別雲。
【譯】傳上說:「修建宮室,裝飾臺榭,耽好淫亂,犯顏親戚,慢待父兄,農業就會受到災害。」解釋說:土,居天地之中央,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對於帝王來說,就是要修治宮內之事。宮室、夫婦、親屬,也是生育撫養之所必需。古代的天子諸侯,其宮廟的大小、高低都有禮制規定,王后夫人、姬妾的多少和選取、放歸有一定的制度限制,九族中的親疏長幼也都有秩有序。孔子說:「在禮儀上,與其弄得鋪張奢侈,不如節儉為好。」所以大禹住狹窄簡陋的宮室,周文王以禮對待正妻,造就是聖人之所以能夠昭明教化的緣故啊!能做到這樣,就能使土得其性了。反之,如果奢侈淫亂、驕橫傲慢,那就導致土失其性。就是沒有水旱之災,草木、莊稼也長不好,造就是農事無成。《春秋經》載,魯嚴公二十八年「冬天,麥苗大量死掉」。董仲舒認為,嚴公夫人哀姜荒淫穢亂,逆犯了陰氣,因而發大水淹死了麥苗。劉向則認為,如有水旱之災白應記載,沒有記載水旱災情而衹說「麥苗大量死掉」,應是土氣不保,而造成農業歉收。當時,夫人哀姜跟兩個小叔子淫亂,男女無戒,又在饑荒嚴重之際,一年之內竟三次修築臺榭,因此導致農事無成,正是所謂對修飾臺榭、沉於淫亂的懲罰。魯嚴公終不改悔醒悟,四年後死去,禍殃連及兩代,造就是奢侈淫亂所造成的禍患。傳上說:「黷武好戰,不顧百姓,整飾城防,侵入邊境,就會造成金屬失性冶鑄不成。」解釋說:金代表西方,萬物成熟之後,出現了肅殺之氣。所以立秋而見鷹擊長空,秋分而有薄霜降下。這時節國家的事情,就是率軍出師,舉戰旗、執斧鐵,大誓官兵,高亢威武,以此徵伐叛逆鎮壓暴亂。《詩經》上說:「虔虔威武,牢執大斧;如火烈烈,勢不可阻。」又說:「收集槍矛,弓箭入韜。」動靜行止,適時有當,「甘冒危難,民不怕死。」如能做到這樣,就能使金得其性了。反之,如果好大喜功狂妄無忌,一切為了樹立威風戰勝別人,不以人民性命為重,就會導致金失其性了。工匠冶鑄金鐵,就會出現金鐵凝滯如冰、堅硬不能加工的情況,往往造不成所需的刀劍或器具,甚至還有怪異之物出現,造就是金屬失性,冶鑄不成。《左氏傳》上說,「在昭公八年春天,晉國有石頭說話」。晉平公就此事詢問大夫師曠,師曠回答說:「石頭不能說話,可能是神靈藉石而言。勞作之事不合時宜,怨恨不滿之情在民眾中沸騰,造就會有不能說話的東西說話。現在宮室修得追麼高大華麗,民力耗盡,怨聲四起,民不聊生,石頭說出話來不也正好嗎!」當時晉侯正修築魘祁之宮。叔向說:「君子師曠所言,可信而有驗證。」劉歆認為金與石是同類之物,石頭說話和金不能冶鑄一樣,都是失去了本來的性質。劉向則認為石頭以白為主色,石頭說話應屬於白色兇兆。漢成帝鴻嘉三年五月乙亥It,天水冀縣的南山有大石頭嗚叫,聲音隆隆如雷,遇了一會兒不叫了,又聽到在平襄方圓二百四十裡的地區,野鸚齊鳴。發聲那塊巨石長一丈三尺,寬厚與長度大致相等,一側附著山崖的半腰,離地面約二百餘丈,民間習慣於叫它「石鼓」。石鼓一叫,就要打仗了。這一年,廣漢縣身戴繚銬的囚徒謀劃攻下牢獄,犯死罪的鄭躬等人,盜出武庫中的兵器,搶劫官民,穿上錦繡服裝,自稱山君,黨羽越來越多。第二年冬天,才伏法處死。自動投降的三千多人。四年後,尉氏縣的樊並等人謀反,殺死了陳留太守嚴普,自稱將軍,山陽縣在逃的犯人蘇令等黨羽數百人盜得武庫裹的兵器,騷擾經歷了四十多個郡縣,都是到第二年才伏法被處死。那時候正動工修建昌陵,民工數萬人,搬遷各郡縣的官民五千多戶來奉祀陵邑。修建了五年沒有修成,才停止建昌陵,讓搬遷來的民戶回原籍。石頭嗚叫,與春秋時候晉國石頭說話所應相同,就是師曠所說的「民力耗盡」,傳上所說的「不顧百姓」啊。履祁離宮離絳都四十裡,昌陵也在郊野,佔卜時都與城郭一樣。城郭屬金,宗廟屬土,衹不過有內外之別罷了。
傳曰:「簡宗廟,不禱祠,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說曰:水,北方,終臧萬物者也。其於人道,命終而琪臧,精神放越,聖人為之宗廟以收魂氣,春秋祭祀,以終孝道。王者即位,必郊祀開地,禱祈神祇,望秩山川,懷柔百神,記不宗事。慎其齊戒。致其嚴敬,鬼神歆饗,多獲福助。此聖王所以順事陰氣,和神人也。至發號施令,亦奉天時。十二月鹹得其氣,則陰陽調而終始成。如此則水得其性矣。若乃不敬鬼神,政令逆時,則水失其性。霧水暴出,百川逆溢,壞鄉邑,溺人民,及淫雨傷稼穡,是為水不潤下。京房《易傳》曰:「顓事有知,誅罰絕理,厥災水,其水也,雨殺人以隕霜,大風天黃。飢而不損茲謖泰,厥災水,水殺人。闢遏有德茲謂狂,厥災水,水流殺人,已水則地生蟲。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殺人。追誅不解,茲謂不理,厥水五穀不收。大敗不解,茲謂皆陰。解,舍也,王者於大敗,誅首惡,赦其眾,不則皆函陰氣,厥水流入國邑,隕霜殺叔草。」桓公元年「秋炁大水」。董仲舒、劉向以為桓弒兄隱公,民臣痛隱而賤桓。後宋督弒其君,諸侯會,將討之,桓受宋賂而歸,又背宋。諸侯由是伐魯,仍交兵結仇,伏屍流血,百姓愈怨,故十三年夏復大水。一曰,夫人驕淫,將弒君,隱氣盛,桓不寤,卒弒死。劉歆以為桓易許田,不祀周公,廢祭祀之罰也。嚴公七年「秋,大水,亡麥苗」。董仲舒、劉向以為,嚴母文姜與兄齊襄公淫,共殺桓公,嚴釋父仇,復取齊女,未入,先與之淫,一年再出,會於道逆亂,臣下賤之之應也。十一年「秋,宋大水」。董仲舒以為時魯、宋比年為乘丘、鄑之戰,百姓愁怨,陰氣盛,故二國俱水。劉向以為時宋愍公驕慢,睹災不改,明年與其臣宋萬博戲,婦人在側,矜而罵萬,萬殺公之應。二十四年,「大水」。董仲舒以為夫人哀姜淫亂不婦,陰氣盛也。劉向以為哀姜初入,公使大夫宗婦見,用幣,又淫於二叔,公弗能禁。臣下賤之,故是歲、明年仍大水。劉歆以為先是嚴飾宗廟,刻桷丹楹,以誇夫人,簡宗廟之罰也。
【譯】傳上說:「簡慢宗廟之禮,不祈禱神祠,廢棄祭祀,違逆天時,就會水不潤下。」解釋說:水代表北方,是最終收藏萬物之所。就人的生死之道而言,生命終結之後就要把形骸埋藏起來,而精神則放逸超脫,聖人為此就創造了宗廟用以收殮遊蕩的魂魄之氣,以便讓後人在春秋時節祭祀先人,成全孝親之道。天子即位,必須郊祀天地,祈禱神衹,望祭山,招喚百神來享,一切無不恭敬行事。謹慎小心地淨身齋戒,做到嚴肅虔誠,讓鬼神好好享用,這樣就可以多多得到神靈降福相助。這就是聖王恭順奉事陰氣,和諧神與人的關系所採取的做法。至於當國君的發號施令,也要遵循天時。一年十二個月都能做到順應節氣,就能陰陽調和而善始善終。這樣就能使水得其性了。如果不敬鬼神,政令與天時相背,則水失其性。那樣,黑水暴發,江河泛濫,衝壞城鄉,淹死人民,以及淫雨連綿,傷害莊稼,這就是水不潤下。京房《易傳》上說:「專權縱慾,誅罰無理,要引發水災。水災就是下大雨淹死人,以及降寒霜、颳大風、天色昏黃。饑荒之年不減膳節約,那就是過於奢侈,也是引發水災,水大淹死人的原因。天子使有道德的人受壓抑而得不到重用,這就是所說的傲慢無知,引發的天災也是水災,江河泛濫淹死人,大水過後田地多生害蟲。專興大獄不知停止,造就是執迷不悟,就要水寒殺人。追殺不懈,此為無道,這樣造成的水災就是五穀不收。對於大敗之敵窮追不懈,就是所謂全陰。懈,就是捨棄不追。為天下之君的人,對於大敗之敵,衹殺其首惡罪魁,而赦免其部眾,否則就遍含陰氣,大水就流入國邑城鄉,天降寒霜凍死莊稼。」桓公元年「秋季,大水」。董仲舒、劉向認為,當時魯桓公殺死了他的哥哥魯隱公,臣民們哀痛隱公而鄙視桓公之所為。水災由此引發。後來,宋國的華父督犯上殺死了其國君,諸侯各國聚會,要討伐宋國,魯桓公接受了宋國的賄賂而撤回軍隊,然後又背棄宋國。諸侯各國因此而徵伐魯國,於是交戰不休結成仇怨,死屍遍地血流成河,百姓更加怨憤,所以十三年夏天又發了一次大水。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桓公的夫人文姜驕橫淫蕩,要殺死桓公,陰氣太盛。魯桓公不醒悟,終於被弒身亡。劉歆則認為,這是因為魯桓公把在成周的有周公廟的許田換給了鄭國,不再祭祀周公,廢棄了祭祀之禮而受的懲罰。魯嚴公七年「秋季,發大水,麥苗淹死」。董仲舒、劉向認為,魯嚴公的母親文姜與她的哥哥齊襄公淫亂通姦,一起殺害了魯桓公。可是,魯嚴公不顧殺父之仇,又娶了齊國的女人。沒娶,先與之交媾,一年之後再嫁,嚴公遠迎於道上。如此違禮淫亂之行,引起臣民的鄙視。水災就是對這些醜事的反應。十一年「秋季,宋國發大水」。董仲舒認為,當時魯、宋兩國連年進行乘丘之戰與郡之戰,百姓憂愁怨憤,陰氣過盛,故而導致魯、宋兩國都閘大水。劉向則認為,當時宋愍公驕橫傲慢,看到了天災的警示還不改悔,第二年與他的大臣宋萬作博弈的遊戲時,有婦人在一旁,宋愍公因矜持面子而戲罵口出不遜的宋萬,宋萬怒而殺了愍公,是這件事與水災相應。二十四年,「大水」。董仲舒認為,這是夫人哀姜淫亂不守婦道,陰氣過盛所致。劉向認為,哀姜剛剛嫁到魯國,魯嚴公讓宗室大夫的夫人拜見,拜見時用玉帛為拜見的禮物,不合禮制,後來哀姜又與兩個小叔子淫亂通姦,嚴公不能禁止。臣下鄙視這種醜行,所以當年和第二年連續發大水為災。劉歆則認為,在此之前魯嚴公裝飾宗廟,雕椽畫柱、丹朱上色,以此向夫人誇示炫耀,而對宗廟之禮卻簡慢不敬,因此受到天帝的懲罰發了大水。
宣公十年「秋,大水,飢」。董仲舒以為,時比伐邾取邑,亦見報復,兵仇連結,百姓愁怨。劉向以為,宣公殺子赤而立,子赤,劉出也,故懼,以濟西田賂齊。邾子玃且亦齊出也,而宣比與邾交兵。臣下懼齊之威,創邾之禍,皆賤公行而非其正也。成公五年「秋,大水」。董仲舒、劉向以為,時成幼弱,政在大夫,前此一年再用師,明年復城鄆以強私家,仲孫蔑、叔孫僑和顓會宋、晉,陰勝陽。襄公二十四年「秋,大水。」董仲舒以為,先是一年齊伐晉,襄使大夫帥師救晉,後又侵齊,國小兵弱,數敵強大,百姓愁怨,陰氣盛。劉向以為,先是襄慢鄰國,是以邾伐其南,齊伐其北,莒伐其東,百姓騷動,後又仍犯強齊也。大水,飢,谷不成,其災甚也。高后三年夏,漢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餘家。四年秋,河南大水,伊、雒流千六百餘家,汝水流八百餘家。八年夏,漢中、南郡水復出,流六千餘家。南陽沔水流萬餘家。是時,女主獨治,諸呂相王。文帝後三年秋,大雨,晝夜不絕三十五日。藍田山水出,流九百餘家。漢水出,壞民室八千餘所,殺三百餘人。先是,趙人新垣平以望氣得幸,為上立渭陽五帝廟,欲出周鼎,以夏四月,郊見上帝。歲餘懼誅,謀為逆,發覺,要斬,夷三族。是時,比再遣公主配單于,賂遺甚厚,匈奴愈驕,侵犯北邊,殺略多至萬餘人,漢連發軍徵討戍邊。元帝永光五年夏及秋,大水。潁川、汝南、淮陽、廬江雨,壞鄉聚民舍,及水流殺人。先是一年,有司奏罷郡國廟,是歲又定迭毀,罷太上皇、孝惠帝寢廟,皆無復修,通儒以為違古制。刑臣石顯用事。成帝建始三年夏,大水,三輔霖雨三十餘日,郡國十九雨,山谷水出,凡殺四千餘人,壞官寺民舍八萬三千餘所。元年,有司奏徙甘泉泰疇、河東后土於長安南北郊。二年,又罷雍五畦,郡國諸舊祀,凡六所。
【譯】宣公十年「秋季大水,發生饑荒」。董仲舒認為,這是當時魯國頻頻徵伐邾國,奪取都邑,同時也遭到反擊報復,於是兵禍連接不斷,百姓們憂愁怨憤所致。劉向認為,是魯宣公殺死子赤而自立為君。子赤是齊國姜氏之女所生,所以害怕齊國問罪,就把濟西的田地送給了齊國。邾子攫且也是齊國女子所生,現在宣公同邾國打仗,臣民們都擔心齊國強大,會懲罰魯國對邾國的危害,為此都鄙視或不滿宣公的行事不正當。這才是引發大水的原因。成公五年「秋季,大水」。董仲舒、劉向認為,當時成公尚在幼弱之年,朝政由大夫執掌,在此之前,曾一年兩次用兵打仗,第二年又修建郫城增強私人的勢力,仲孫蔑、叔孫僑如二人擅自與宋、晉兩國盟會,如此陰氣勝過陽氣,從而導致了大水。襄公二十四年「秋季,大水」。董仲舒認為,在此前一年,齊國徵伐晉國,魯襄公派大夫率領軍隊去救晉國,後來又侵犯齊國,自己國小兵力弱,卻多次與強國為敵。百姓為此憂愁怨憤,陰氣太盛而有這次水災。劉向則認為,在這之前,魯襄公欺慢鄰國,因此引起邾國從南面打來,齊國從北面打來,莒國從束面打來。魯國百姓騷動不安。可是後來又多次侵犯強大的齊國,造就引發了大水。大水淹沒莊稼,一片饑荒,五穀不收,災情很嚴重。高后三年夏季,漢中、南郡發大水,淹沒四千多家。四年秋天,河南發大水,伊、雒兩河泛濫,淹沒一千六百多家,汝水泛濫,淹沒八百多家。八年夏季,漢中、南郡又發大水,淹沒六千多家。南陽沔水泛濫,淹了一萬多家。當時女主呂氏獨裁朝政,呂家諸子都封丫王。漢文帝後三年秋天,下大雨,晝夜不停一連下了三十五天。藍田山洪暴發,衝毀九百多家。漢水泛濫,衝毀民房八千多所,死三百多人。在此之前,趟地人新垣幹靠會看雲氣知風水受到皇帝的寵幸,就為漢文帝在渭水北邊建立五帝廟,想要周鼎再現,需在夏季四月,舉行郊祀拜見天帝。進行了一年多,騙局敗露,害怕被處死,就陰謀叛亂,被發覺後腰斬而死,夷滅三族。當時,還接連幾次遣送公主嫁給匈奴單于,贈送的禮物也很豐厚,而匈奴越來越驕橫,經常侵犯北部邊境,殺擄多至一萬多人,漢朝為此連續發兵徵討匈奴保衛邊境。漢元帝永光五年夏季及秋季,都發生大水災。穎川、汝南、淮陽、廬江下大雨,毀壞城鄉民舍,大水淹死很多人。在這前一年有關官員奏請取消各郡國的宗廟,這一年又規定了更換和廢除的宗廟,撤銷了太上皇和孝惠帝的寢廟,都不再修復,博通儒學的先生認為這樣做違背古代禮制。宦官石顯任事掌權。成帝建始三年夏天,大水,長安地區的京兆、馮翊、扶風三輔之地連下大雨三十多天,各郡縣與封國下了十九天,山洪暴發,共淹死四千多人,衝壞官衙民舍八萬三千多所。建始元年,有關官員奏請把甘泉的泰時與河東的后土兩廟分別搬遷到長安城的南、北郊。建始二年,又撤銷了雍地的五時廟以及地方郡國的各個舊有祀所,共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