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和八佰一個風格(金剛川比八佰如何)
2023-05-14 19:31:12 1
(本文含劇透)
工作之便,我應該是風聞最早看到《金剛川》的人之一。這部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大製作電影被認為是舉國上下隆重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獻禮大片。
電影8月立項、開拍,9月20日殺青,10月23日就要和觀眾見面,只有不到兩個月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內拍這麼宏大的歷史戰爭題材,加之疫情等限制性因素,對於任何攝製團隊而言都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如果讓我給這部電影做個評價,我只能說它穩紮穩打完成了作業,但是到不了令人叫好的程度,遠不及《英雄兒女》和《上甘嶺》等劃時代的經典作品。
《金剛川》的劇本選取的故事偏冷門。大部分人提到抗美援朝時腦海中閃過的會是什麼?上甘嶺英雄陣地,長津湖的天寒地凍,三所裡的千裡奔襲,或者是讓美國王牌飛行員們都膽寒的「米格走廊」?這些都沒有出現在《金剛川》裡,該片的選題聚焦在了一場大多數觀眾可能會覺得相對陌生的戰役,1953年停戰籤字前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劇本沒有聚焦這場戰役的主戰場,而是放在了一座我軍大部隊必須越過的其中一條橋上。炸橋和建橋是我軍在朝鮮戰場上和美軍較量的一個主要課題:在電影中,這座橋先後被榴彈炮,航彈,空投延時炸彈以及凝固汽油彈先後摧毀多次,但是我軍就是能夠一次次奇蹟般的修復它,使得大部隊全數過江抵達主戰場並最終贏得這場最後的戰役。
不知是不是巧合,管虎在《八佰》中最後也是想通過「過橋」來表現四行倉庫將士的勇敢和悲壯,這次拍抗美援朝又是過橋。
為了守住這座橋,保證大部隊渡江,電影中和美軍較量的主角就是地面的高炮部隊,吳京和張譯扮演的兩名戰士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吳京飾演一名有菸癮的老兵,有個專用的煙盒用來裝菸絲,但是這個煙盒是「聯合國軍」的軍用罐頭改造的,可見這名角色久經沙場。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本片有一個橋段選擇了美軍視角的敘事,這點說實話在國產片中很少見。為了不劇透,我只能說這名美軍飛行員的形象刻畫上沒有誇張和刻意的醜化,臺詞設計不突兀,從他的觀念和性格來看,如果生在今天的美國,這名美軍飛行員大概率應該是屬於川普的鐵桿支持者。他的形象是典型的牛仔性格,有美國人尚武的立國精神的體現,從機身塗裝來看可能還是個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老炮。美軍的敘事中夾雜著對白人至上主義者對中國的輕蔑,也有對中國創造的奇蹟的詫異,以及對擁有各種優勢的自己依舊打不贏中國人的沮喪和困惑,這是非常立體也非常合理的塑造。歷史上,中國也是通過這一戰讓自己在西方人眼中「東亞病夫」的形象完全打破。
這款叫做F4U海盜的美軍艦載機就是片中反派的座駕
這名把我軍兩座高炮陣地都犁了一遍的美軍老牌飛行員可以說是片中唯一的反派,他象徵高傲自負但同時強大自信的美軍,也是美國主張對中國強硬,仇視中國的力量的縮影,他的成功塑造,也為片中志願軍戰士最後拖著半殘的身子,在彌留之際一炮把他打爆的那一幕增加了宣洩的快感。
外國視角的敘事在《八佰》中也有呈現,但是呈現出來的樣貌太懸浮,也讓人看不清導演對這個視角到底是什麼立場,因此會造成觀眾各有各的理解和爭議,相比之下《金剛川》做得有進步。
最重要的是,美軍和志願軍基層官兵對戰爭的心態有個本質區別,那就是美軍想不明白自己為何而戰,雖然有出色的武器裝備也有強悍的戰鬥力,但是他們依舊有強烈的厭戰情緒,這和明確為何而戰,鬥志昂揚,視死如歸的志願軍形成了鮮明對比。
電影的主題是犧牲,它的英文名就是the Sacrifice (犧牲),因此電影希望向觀眾傳遞的信號就是:我們當年志願軍沒有武器裝備優勢,也沒有經濟資源優勢的情況下是怎麼把擁有原子彈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打回三八線去的?就是靠千千萬萬先烈前赴後繼,用落後的武器和困難的後勤補給通過自己精湛的戰術素養發揮到最大威力,還有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一切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以勝利為重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回體現「犧牲」這個主題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真實存在過的先烈,但是在電影中角色的身上,特別是張譯和吳京飾演的兩位高炮手,他們的犧牲集合了主動犧牲自己掩護大部隊的黃繼光,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雙腿被炸斷後依然頑強作戰的孫佔元。
導演管虎本人一直在輿論場上有不少爭議,這點從《八佰》公映前就開始了,雖然票房成績很好,也給不少觀眾帶來了些樸素的感動,電影製作工藝的精湛也值得肯定,但也在敘事方式和劇情上引來不少批評和詬病。
但是《金剛川》和《八佰》不一樣在於,這部電影有三個導演,另外兩位是郭帆和路陽,一個是拍了《流浪地球》,一個代表作是《繡春刀》系列,還有吳京和張譯參與主演,因此我不想把評論聚焦在電影以外的元素上去解讀某個人的言行,或者去揣測他的立場和動機,看完我想說,管虎本人的爭議,無法解構「抗美援朝」這一歷史蘊含的巨大能量,從效果看,也沒有對這部獻禮片構成重大影響。
但這部電影確實有一些問題有必要明確指出來,畢竟這是新時代一系列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的第一炮,指出他的問題是為了讓後面的其他作品能呈現得更好。
一是志願軍的犧牲和壯烈表現有餘,但英勇殺敵的形象不足;二,抗美援朝是我們在別人家的土地上打的仗,志願軍的作戰始終都伴隨著朝鮮人民和軍隊的支持,但是在這部片中沒有看到代表朝鮮角色,只有兩個朝鮮婦女的背影。
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電影中志願軍戰士之間的關係被體現為兄弟情,戰友情和師徒情,但是唯獨缺乏了同志之間的感情,觀眾沒有看到基層連隊黨組織的作用,志願軍中廣大黨團幹部的關鍵角色。要知道1950年就能擊敗世界第一強國的志願軍和1945年還在被日軍壓制的國民黨軍都是同一代中國人,甚至一部分國軍被解放軍吸收改造後也成為了志願軍的組成部分,兩者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沒有代差,兩者最核心的區別就是有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精神上到政治上有沒有經歷脫胎換骨的改造,這點《金剛川》完全沒有體現。據說原始劇本中有戰士火線入黨的情節,但是上映版本裡並沒有看到。
希望今後的其他作品能吸取以上這些教訓,爭取做得更好。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獻禮片,可能它更大的意義正在於今天的現實。
今天的地緣政治格局不得不讓人回想起1950年。朝美對話陷入了危險的僵局,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美國開始加重在各領域,包括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的全方位挑釁和施壓;而1950年,美國在幹預朝鮮半島局勢的同時也把航母開進了臺灣海峽。但是時過境遷,中國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百廢待興,建國剛滿一年的年輕政權,今天的中國看美國的眼光,面對美國的挑釁,以及果斷迎接鬥爭時所需要下的決心,和當年都不可比。美國也是如此,抗美援朝讓美國人相信了中國人是說到做到的,是一個可以讓美國付出慘痛代價,逼美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簽字停戰的強大對手,而今天的美國也絕對不會自大得像當年一樣忽視中國的警告肆意妄為。所以今天的較量模式也變了,經過過去幾十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纏繞,這場較量也變得更全方位和複雜化了。
主席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所以再次跟美國較量時,咱們今天的「犧牲」會是什麼?會是又一場戰爭嗎?還是說「犧牲」已經開始?「犧牲」還會是我們贏得這場較量的一個關鍵詞嗎?註定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偉大民族復興前夕的這代中國人付出的「犧牲」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呢?這寫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思考的問題。當年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今天我們要的是國家的完全統一,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這代人也將註定迎來屬於自己的一場接一場的鬥爭,躲是肯定躲不掉的。
很多中國人和團體已經開始捲入了這場中美之間似乎註定會到來的較量,比如被美國集中力量打擊的華為,還有其他一些中國企業比如字節跳動和騰訊;比如被攪亂的香港以及在風波中被暴徒襲擊的無辜者和愛國者;比如被非法抓捕的孟晚舟女士;比如被列為「外國使團」的一些駐美新聞工作者,比如一些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付出犧牲的其他中國人。除了對外的鬥爭,還有我們內部各種挑戰,比如脫貧攻堅戰和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無數的基層幹部,醫務工作者,軍人,科研人員,各行各業的人士,也都在付出自己的犧牲。
最後還是回到電影中來吧,在電影的結局中,與史實一樣,戰士們的犧牲最終換回了勝利,美國的先進武器在面對百折不撓的志願軍面前顯得無助而冰冷。勝利屬於正義,勝利屬於和平,勝利屬於祖國和人民。有一句旁白是大概是這麼念的:一名美國老兵說道,我知道你們中國人不相信神,但你們確實創造了神跡。最後響起了經典抗美援朝電影的《英雄兒女》的主題曲《英雄讚歌》。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