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劇情深度解析結局(你就明白湮滅為何是科幻神作)
2023-05-04 19:21:19 12
1905電影網專稿2014年,一部名叫《遺落的南境:湮滅》的小說力壓劉慈欣的《三體》,獲得美國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
如今,這一科幻經典被《機械姬》導演亞歷克斯·加蘭搬上大銀幕,還請來了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助陣,就是這部正在熱映的、名字有些難讀的《湮滅》。
影片在北美上映後,憑藉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驚悚與科幻類型的完美融合再加上深邃綿長的主題格局獲得媒體一片讚譽。加蘭也在《機械姬》橫空出世後,迎來導演生涯的新高峰。
說起來,《湮滅》的故事並不複雜。
三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閃光」包圍了福羅裡達州某海灘附近的燈塔,並形成了巨大的,彩色泡沫般的保護層。
三年以來,這一區域不斷擴大,政府也派遣了一隊又一隊探險隊深入禁區「區域X」一探究竟,卻都是有去無回。唯一生還的是女主角莉娜(娜塔莉·波特曼 飾)的丈夫凱恩。
回歸後的凱恩已身患絕症,多重器官衰竭,面臨生命危險。身為生物學家的莉娜決定和其他4位女科學家一起,進入區域X,揭開丈夫患病的秘密。
在區域X中,他們目睹了人類、動物、植物在「閃光」作用下基因變異的奇景,成員也因為各種原因相繼死亡。
最後,莉娜隻身來到了海邊的燈塔,並在其中見到了來自外星的能量團。莉娜的基因被能量團瞬間複製,一個外表、動作、思維、記憶完全同步的「複製人莉娜」產生。
結尾,區域X在白磷爆炸的火焰中化為灰燼,只有「莉娜」一人孤身生還。這時的莉娜究竟是人類還是能量團創造的複製人,成了導演留給觀眾的終極疑問。
《湮滅》講述的故事像是一場關於「基因」的遊戲,而導演加蘭作為當下硬科幻電影的代表人物,在處理這樣一個架空題材的科幻故事時,仍不忘為電影加築堅實的科學基礎。
亞歷克斯·加蘭
為此,他不僅自學了大量基因知識,還請來了自《機械姬》時期就合作的遺傳學家亞當·盧瑟福,再度出任影片科學指導。
下文,小電君就將儘量從科學角度為你解讀《湮滅》中你可能不懂或錯過的科學冷知識。也許看過本篇後,你會對《湮滅》,對基因,甚至對人生產生全新理解。
【3個重點】
1、永生的海拉細胞是什麼?
開篇,娜塔麗·波特曼飾演的生物學教授那堂意味深長的「細胞」課,其實是導演善意埋下的伏筆。
她先是在給學(觀)生(眾)科普「物種起源」的一種可能:「根本上所有的細胞都是從一個細胞中分裂出來的,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
接著,她引出了課程研究的重頭戲——提取自宮頸癌患者的海拉細胞。
海拉細胞的名字來源於一位罹患宮頸癌的美國黑人女性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1951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沒錯,就是女主就職的學校)的一位外科醫生從她的腫瘤上取下組織樣本,並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
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與一般人類細胞到一定期限會自我死亡不同, 海拉細胞不僅不會衰老,可以無限分裂,而且增殖異常迅速,感染性極強。
海拉細胞株
直到67年後的今天,海拉細胞仍在不間斷地增殖和分裂,成為醫學和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關於海拉細胞及因為科學家非法提取該細胞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可以參照去年上映的電影《永生的海拉》(奧普拉·溫弗瑞主演)。
話說回來,導演在開篇安排這段戲就是在提示觀眾,在基因突變後,細胞實現快速、無限分裂的可能性。探險隊在進入「區域X」後,接受輻射等特殊作用,基因突變,細胞分裂速度也極速增長。
還有一個細節,隱藏在全片的「高潮」之一——男女主的「船戲」之中。前一秒還在聊看雪看星星看月亮的事兒,後一秒,波特曼老師就開始跟老公尬聊起了學術問題。
她說我們以為衰老是自然進程,但實際上卻有可能是基因的缺陷,如果我們能突破「海夫利克極限」,就有望戰勝衰老,獲得永生。
她提到的「海夫利克極限」由美國微生物學家列奧那多·海夫利克在1965年提出,即每個細胞在自我複製56次後就會迅速分泌毒素,導致壞死。第56次就是海夫利克極限,也是所有物種都會定期消亡的原因。
而在「區域X」中,這種極限似乎被超越了。這是不是在暗示這次所謂的「外星人入侵」帶來的可能未必是毀滅,而是更先進的生命形態和延長壽命的可能呢?
2、 「基因折射」有多扯?
「基因折射」是影片中被描繪最多的重要概念。隨著小分隊步步深入,他們對於身處的「閃光」(shimmer)的理解也逐漸透徹。
這一科學概念也通過物理學家喬西的口表述出來,「整個『閃光』是一個稜鏡而非屏障,它不僅折射了光和無線電,更在折射其中一切生物的DNA, 人類、植物、動物的DNA互相折射,便形成了眼前的景象。」
這就是為什麼鱷魚會有類似鯊魚的牙齒,樹枝上會結滿水晶,植物會生長成人體的形態,人的手臂會生發出花草。
喬西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Hox genes」(同源異型基因)。它們負責調控生物的形體和物理結構,用簡單的話說,就是決定了什麼器官長在前部,什麼器官長在後部,比如腦袋要長在脖子上,手臂連接在肩膀上等等。
這類基因發生突變就會使身體的一部分變形,現實中常見的如多指症等。
這類基因最早在果蠅身上發現。幾乎所有動物都含有同源基因,植物、菌類等其他多細胞生物身上雖然不含有同源基因但有同源基因從屬的大家族——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
所以,理論上將人類的基因與植物混合可能產生形態上的變異,但操作上難度很大,所以這更多的還是導演為了視覺效果開的腦洞。
3、湮滅與能量團是怎麼回事?
影片結尾,莉娜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來到了「區域X」的能量中心——燈塔。
在這裡她不僅揭開了丈夫的死亡之謎,還在地下塔裡直面了綺麗又弔詭的能量團,見證了「複製人」從一個細胞到完整生命體的全過程。
影片的科學指導在接受外媒採訪時介紹,「能量團」的視覺靈感來源於有「上帝的指紋」之稱的「曼德勃羅集合」。
曼德勃羅特集出自非線性公式:Zn 1=(Zn)^2 C,無限迭代後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美麗圖案。不管你把圖案放大多少倍,都能顯示出更加複雜的局部。這些局部既與整體不同,又有某種相似的地方,發現人曼德勃羅特教授稱其為"魔鬼的聚合物"。
在地下塔中,隊長文崔斯用生命的最後一刻點題了影片名字「湮滅」,在物理學中,湮滅是指物質與其所對應的反物質碰撞後消失並產生能量的過程,文崔斯正是用一種徹底毀滅的「湮滅」形式,完成了對能量體的獻祭。
【4個你可能錯過的細節】
1、銜尾蛇符號意味著什麼?
細心的觀眾或許會發現,隔離室中的莉娜手臂上有一枚碩大的「8字形」銜尾蛇標誌。
而這一圖案也出現在了凱恩死去的同伴的左臂上。
銜尾蛇是宗教及神話中的常見符號,大致形象為一條蛇(或龍)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由此形成一個圓環,有時也會呈現成類似數字「8」的形狀。
這個符號象徵著「自我吞噬」、「無限大」、「循環」等意義。影片中,導演並未對這一符號進行過多解讀,但莉娜露出手臂符號時,正在介紹發生在區域X中的基因複製現象,還提到了「回聲」。所以,這一符號很有可能在暗示區域X中生命以複製的形式循環往復。
2、為什麼探險隊成員會失憶?
在最初進入區域X時,小分隊成員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失憶現象,女主的記憶還在不斷錯亂閃回。
在影片後段我們知道,閃光會折射區域裡的一切信號、電波和基因,而作為神經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大腦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導致記憶不能正確形成。之後,小隊成員出現的情緒、性格變化以及自我認知的混亂,很可能因為控制這些的大腦前額葉基因發生了異變。
3、約翰·蘇爾斯頓是誰?
《湮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每個細節都暗藏玄機。在影片一開始,下課後一個學生找到莉娜交流學習體會,說自己讀不懂約翰·蘇爾斯頓的論文。
約翰·蘇爾斯頓是誰呢?他是劍橋大學的學者,2002年因發現「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遺傳調控機理,與雪梨·布倫納、H·羅伯特·霍維茨一起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一發現揭示了細胞死亡是一種生理性、主動性的「自覺自殺行為」,像被編碼好的程序。在健康的機體中,細胞的生生死死總是處於一個良性的動態平衡中,如果這種平衡被破壞,人就會患病。而人類進入區域X後,這種動態平衡顯然被破壞了。
4、躁動的瞳孔透露了什麼信息?
本片的科學指導亞當·盧瑟福是集遺傳學博士、BBC主持人、電影極客於一身的英國當紅科普作家,曾著有《我們人類的基因:全人類的歷史與未來》。他的博士論文研究課題是「基因變異如何在視網膜上表現出來」。
而眼睛的變化也成為《湮滅》中的重要線索,隨著莉娜不斷深入,她的眼球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影片最後的擁抱鏡頭中,莉娜的視網膜依舊閃爍著躁動的光暈,似乎在暗示著一切並沒有結束,變異仍在繼續。
【2個腦洞】
現實中最類似於「閃光」的是什麼?
(劇透預警)
與其說區域X裡的基因突變都是毫無規律隨機的,不如說外星人留下的能量體在下一盤大旗,在檢驗人、動物、植物的基因在輻射和互相折射的條件下,會發生怎樣的變異,又是否會產生更高級的生命形態。
這種研究方法聽起來是不是似曾相識?早在遺傳學研究初期,人類研究基因的方式就是將果蠅、老鼠置於輻射中,查看基因會發生怎樣的突變。這種突變往往是隨機的,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會遇到對於基因研究有價值的變異。這一過程與影片中外星能量體的做法如出一轍。
所以,科學指導盧瑟福這樣解讀道,現實中與「閃光」最類似的恰恰是人類自己。實驗中,果蠅和老鼠無法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就像置身於區域X中的人類只會恐懼自己身上的可怕異變,而對他們認知範圍之外的力量一無所知一樣。
盧瑟福希望進一步啟發觀眾思考:僅從人類的角度看,「閃光」帶來了變異,死亡,帶來了常識範圍無法解讀生態和物理現象,誠然它是消極和惡意的。但跳脫出來看,這一過程卻並不一定是惡性的。
在原著第三部中,作者揭示了這一能量團實際上是外形高級文明留下的種子,只是陰差陽錯地來到了地球,開始吸收、模仿、實驗從而創造出能讓其在地球上生存、延續的生命形態。
從這一角度而言,這一過程是中性的,是能量體為了存續下去必須採取的手段,只是恰巧威脅到人類生存罷了。「殺戮」並非目的,而是為了創造新的,甚至是更高級的生命。
盧瑟福說:「如果你能超越自身的恐懼,也許會欣賞到它特殊的美麗。」就像莉娜最後面對能量體時的心理變化,不完全是恐懼,而是交織著驚詫、讚嘆甚至接納和妥協。
如何理解《湮滅》的結局?
不出意外,加蘭為《湮滅》設置了開放式結局。
莉娜問:「你是不是凱恩」,答曰:「不是」,反問:「那你是不是莉娜」,沉默,兩人緊緊相擁。
那麼莉娜究竟是人類還是複製人?影片中的幾個細節似乎在暗示我們答案:小分隊僅帶了兩周的補給,莉娜卻在區域X中呆了足足四個月才回來。複製人在手握磷彈前已經完成了複製,她能感知到莉娜的腦電波,再加上她很有可能比莉娜更快更強,沒理由白白送死。
這一切都在暗示我們,存活下來的是複製人莉娜,而影片中展示的情節則是複製人莉娜為了保護自己編造出的謊言。
再來說結尾處X區域的「湮滅」,從種種跡象來看,能量體主動將區域X毀滅的機率大於被動被毀。在之前的3年裡,能量體一直在這一區域中,收集能量、基因,並不斷進行折射和實驗,製造出適合自己的生命載體。
通過不斷地實驗,動物、植物的基因變異,複製(兩頭完全相同的鹿),它逐漸發現人類是更高級的生物。在凱恩接近能量體時,第一次對於人類的「複製」完成,但顯然這個試驗品是不完善的,走出區域X就會癌症病發,器官衰竭。
然而,在影片結尾收集到麗娜的基因序列後,積累了足夠能量,同時掌握了人類男、女基因的能量體已經完成了立足地球的第一步,並創造出了能完美適應環境的生命載體。這時,曾經的實驗室和保護膜自然失去了意義,壽終正寢。
看完《湮滅》,我不禁聯想到去年年初上映的《降臨》。不同於一般的外星人科幻,他們都在用一種沉鬱克制的講故事方式,衝擊著觀眾的既定思維,激發起漣漪般的哲思。
《湮滅》中沒有具體形態,沒有蛋白質、胺基酸的能量體似乎在警醒著人類那些引以為傲的文明和進化史在浩瀚的宇宙中可能僅僅是滄海一粟,在更高級的文明面前,可能渺小到不值一提。
,